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楚人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孙以楷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19,共2页
庄子楚人考孙以楷《史记》云:“庄子者,蒙人也。”没有说明庄子的国籍,这就引起后世的许多纷争。关于庄子究竟为何处“蒙人”,今人或曰今河南商丘,或曰今山东曹县,或日今安徽蒙城。而莫衷一是。刘向《别录》云:庄子为“宋之蒙人... 庄子楚人考孙以楷《史记》云:“庄子者,蒙人也。”没有说明庄子的国籍,这就引起后世的许多纷争。关于庄子究竟为何处“蒙人”,今人或曰今河南商丘,或曰今山东曹县,或日今安徽蒙城。而莫衷一是。刘向《别录》云:庄子为“宋之蒙人”。《史记·集解》云:“按《汉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蒙城县 安徽蒙城 老莱子 楚人 濮水 司马迁 道家文化 《庄子》 水经注
下载PDF
论林语堂的“避隐”思想
2
作者 彭映艳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59-61,65,共4页
林语堂的"避隐"思想,不是为逃避社会与生活本身,而是为逃离政治与是非的漩涡。这既是他的存身之道,又是他追求诗意审美生活情境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在他的创作及其生活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 林语堂 “避隐”思想 道家文化 精神迷惘 闲适理论
下载PDF
《老子》新知——从文本到思想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开 曹峰 丁四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3期27-37,共11页
《老子》文本内部容有不同的思想,比如“道德”与“物”的关系有好几种模式,它有多元思考的特质,放到经典化的演变中是非常合理的。“道”本身是要出现在思想世界里的,或者说它只能首先出现在思想世界里;强调“无名”,意味着“道”超出... 《老子》文本内部容有不同的思想,比如“道德”与“物”的关系有好几种模式,它有多元思考的特质,放到经典化的演变中是非常合理的。“道”本身是要出现在思想世界里的,或者说它只能首先出现在思想世界里;强调“无名”,意味着“道”超出了思想世界。《老子》中的政治哲学研究,一条线索是“道”“物”二分的上下结构,从这个结构可以读出主宰与被主宰、本与末、一与多、独立与分散、个体与整体等关系,这些关系后来在王弼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另一条线索是“道”“无为”而“万物”“自然”,“圣人”“无为”而“百姓”“自然”。“道”“物”二分引发的是主张君主集权的政治哲学,而第二条“道”“无为”,“万物”“自然”引发的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哲学。阅读和引用《老子》,笔者主张以汉简本为基础,结合郭店本、帛书两本和通行本来作出综合判断。引用《老子》文本和分析《老子》章义,应当高度注意其具体分章和章界,同时应当放在“原子章段”的基础上。王弼本或河上公本《老子》应当在出土简帛四古本的对照下得到全面的校勘和检讨,一方面还原通行本所据的古本,另一方面彰显通行本的错误和不足,以及检讨王弼《注》和河上公《注》在解释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名 自然 政治哲学 出土简帛
下载PDF
老子学说对孔子的影响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以楷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3期49-57,共9页
关键词 孔子 老子学说 个体主体性 “中庸” 《庄子》 人的自然本性 本体论 道德仁义 探析 超越精神
下载PDF
老庄论辨 被引量:1
5
作者 陆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31-36,共6页
老庄以道为哲学根基。老子是道本原论者,道在物外,庄子之道兼具本原、本体双重意蕴,道在物之内外;老庄的认识对象是道,老子“虚”、“静”倾向于向外认知,庄子“心斋”倾向于向内认知;老子哲学主体是圣人,以治世、治外救世,庄... 老庄以道为哲学根基。老子是道本原论者,道在物外,庄子之道兼具本原、本体双重意蕴,道在物之内外;老庄的认识对象是道,老子“虚”、“静”倾向于向外认知,庄子“心斋”倾向于向内认知;老子哲学主体是圣人,以治世、治外救世,庄子哲学主体是神人、真人、圣人等,以治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圣人 真人
下载PDF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职业女性素质的提升 被引量:1
6
作者 冷金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30-131,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女性的社会地位、群体影响力以及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评价正逐步提高。当今形势下,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已成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如何培养职业女性的各方面素质,提高职业女性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也...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女性的社会地位、群体影响力以及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评价正逐步提高。当今形势下,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已成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如何培养职业女性的各方面素质,提高职业女性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成为当今女性关注的重要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女性 文化素质
下载PDF
《庄子》中的“物”“名”“实”及其相互关系——基于语言哲学视角的分析
7
作者 谢书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24-29,共6页
《庄子》里的“物”主要是指进入人的认识领域的各种可以感知的事物,“名”实际是指语言里能够指称事物的语词,“实”应该是指能被人感知的事物的不同“形体、样态”属性及内在本质属性。“名”“物”之间,有存在之“物”方能有“名”,... 《庄子》里的“物”主要是指进入人的认识领域的各种可以感知的事物,“名”实际是指语言里能够指称事物的语词,“实”应该是指能被人感知的事物的不同“形体、样态”属性及内在本质属性。“名”“物”之间,有存在之“物”方能有“名”,有“名”才有了各种可称谓的具体之“物”,用什么“名”指称什么“物”并没有必然关系;“名”“实”之间庄子也主张“名实”相符,但其更看重其中之“实”,认为“名”是从属于“实”的;“实”反映的是“物”的属性,“物”皆有其“实”,无“实”之“名”不能指称“物”。《庄子》里“物”“名”“实”的语义关系表现为:“实”是人对“物”的重要属性的主观反映;虽然“名”“实”相符并结合起来才能指称事物,但“名”与“实”却相互独立;选择何种“名”来指称“物”是约定俗成的,“名”“物”之间是一种任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语义三角 相互关系
下载PDF
谁见汀洲上 殷殷思乡愁——《百部经典》顾问陈鼓应先生访谈录
8
作者 马超 陈鼓应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36-141,共6页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项目由中宣部委托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遴选中华传统文化百种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古代典籍普...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项目由中宣部委托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遴选中华传统文化百种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截至2022年底,《百部经典》已完成百种书目遴选和70种图书的编纂出版工作。陈鼓应先生作为项目的顾问和解读人之一,我们多次对其进行拜访,就《百部经典》编纂、传统文化经典普及等多有沟通。有感于先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于经典学习的独到见解,特策划本次访谈,摘其精辟观点与读者共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鼓应 国家图书馆 古代典籍 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 熔古铸今 大众性 面向大众
下载PDF
吴世尚《庄子解》以儒解《庄》探析
9
作者 陈功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7-11,共5页
吴世尚《庄子解》有明显的以儒解《庄》倾向。吴氏阐释《庄子》,不仅表达了"欲合庄与孔而为一"的企图,还常常征引先秦儒家经典及宋明理学以解《庄》。吴氏以儒解《庄》既是对历史上"合儒道而为一"的思想的继承,也... 吴世尚《庄子解》有明显的以儒解《庄》倾向。吴氏阐释《庄子》,不仅表达了"欲合庄与孔而为一"的企图,还常常征引先秦儒家经典及宋明理学以解《庄》。吴氏以儒解《庄》既是对历史上"合儒道而为一"的思想的继承,也受到了清初思想文化的影响。由于一味地"欲合庄与孔而为一",吴氏所揭示出的《庄子》"本义"必然会"微失本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世尚 《庄子解》 以儒解《庄》
下载PDF
让蝴蝶飞进来
10
作者 吴丹丰 《美术与市场》 2014年第1期82-87,共3页
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天人合一"之于现在就是把自然的山水画意移植到城市生活中,移植到每个家庭单元中,在物质之外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现在的城市架构是钢筋水泥,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变得温暖,变得灵动。2011年在北京宋庄,荒废... 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天人合一"之于现在就是把自然的山水画意移植到城市生活中,移植到每个家庭单元中,在物质之外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现在的城市架构是钢筋水泥,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变得温暖,变得灵动。2011年在北京宋庄,荒废国防工事上是青砖砌的艺术区,悟真道院在这里静静地入住,播种着道家文化的星火。作为道院住持的吴丹丰,把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通过形式和思想上的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突破和创新的艺术作品。铸剑台、古琴、茶座、绘画、草墙、香灰装置物件等,这些精心的艺术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区 铸剑 国防工事 钢筋水泥 艺术作品 蝴蝶飞 道家文化 悟真 道长 画意
全文增补中
新时代国学的传承与创新——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盛大召开
11
作者 朱高正 李宗桂 +4 位作者 孙震 陈鼓应 王维生 戴美玲 罗荔丹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2018年11月24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举办了两岸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的会讲,会讲由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发起人、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主持,原台湾大学校长孙震、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主编陈鼓应、北京大学客... 2018年11月24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举办了两岸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的会讲,会讲由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发起人、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主持,原台湾大学校长孙震、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主编陈鼓应、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朱高正、中山大学教授李宗桂就此次论坛主题"新时代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这是两岸学人从学术研究、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等多个视角来分享国学的"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启发读者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国学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由“水”观“道”:老子“水”喻探赜——兼论与孔子之水的分殊及其内在理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磊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52-58,共7页
老子观“水”是以“水”喻“道”。“水”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通过隐喻呈现出“上善若水”的道之“性”与“柔弱如水”的道之“用”。同时,老子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之用在为... 老子观“水”是以“水”喻“道”。“水”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通过隐喻呈现出“上善若水”的道之“性”与“柔弱如水”的道之“用”。同时,老子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之用在为政层面、修养层面和处世层面的运化;而孔子观“水”,在于以水隐喻仁德。从老、孔观“水”之分殊而言,二者在内在理路、观照维度与境界旨归等方面呈现出分殊;具体展现为老子根植于“自然”的道性进路与孔子见诸德行的德性进路,老子观水的“无为”自性之维度与孔子观水的“有为”精进之维度,老子旨在复归于道与孔子旨在天下归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孔子 道性 仁德
下载PDF
由“水”喻“仁”:孔子观“水”探赜——兼论与老子论水的分殊及其内在理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聂磊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4-20,94,共8页
孔子观水,在于以水隐喻仁德,一方面展现了他对生生不息之仁体的追求与个体内在德性的推扩,另一方面展现了孔子“志于仁”的天下归仁的仁民情怀。老子观水,实则是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 孔子观水,在于以水隐喻仁德,一方面展现了他对生生不息之仁体的追求与个体内在德性的推扩,另一方面展现了孔子“志于仁”的天下归仁的仁民情怀。老子观水,实则是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之用在为政层面、修养层面和处世层面的运化。孔老观水之分殊,就其内在理路而言,分为两种进路:孔子见诸德行的德性进路与老子根植于“自然”的道性进路;两种维度:孔子的“有为”精进之维度与“无为”自性之维度。从观察维度的分殊而言:老子看到水的静态、无为、自然,水之不争;孔子看到水的动态、有为、精进,水之不息。从境界分殊而言:老子旨在复归于道,孔子旨在天下归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仁德 道性
下载PDF
“格致”新说:方以智对传统“格物致知”的贯通
14
作者 聂磊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9-33,共5页
在面对晚明“崇虚尚无”学风与西学物理冲击的背景下,方以智重新诠解传统“格物致知”说,并试图调节朱熹与阳明“格物”之争,提出“格物”之“物”不仅是外在物理之学,也包含内在心性之学。就“格致”的路径而言,方以智提出“心物互格... 在面对晚明“崇虚尚无”学风与西学物理冲击的背景下,方以智重新诠解传统“格物致知”说,并试图调节朱熹与阳明“格物”之争,提出“格物”之“物”不仅是外在物理之学,也包含内在心性之学。就“格致”的路径而言,方以智提出“心物互格”使得心物主体互通,消解心物彼此二元分别的新路径。就“格致”的指向而言,方以智提出“不落有无”以达贯通内外、超越有无;展现了其对传统儒学的突破,及其汇通诸家与内在超越的思想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格合内外 心物互格 不落有无
下载PDF
基于动态人性观视域的孟子人性论再阐释
15
作者 聂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2-92,共11页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于后天习性的介入,人性面向也由应然转向实然;在主体工夫层面,孟子提出“思诚”联结“诚”与“思”直接面向后天习性,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开显主体的切实道德践履。同时,这一过程也即是孟子人性论的生成与完成,其潜存面向也为孟子人性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动态人性观 习性 道德
下载PDF
追忆殷海光先生的晚年境遇(中)
16
作者 陈鼓应 《文史知识》 2017年第2期93-96,共4页
二1960年代初"雷案"后殷先生深居简出的一段岁月1960年9月4日"雷震案"发生以后,整个台湾舆论界噤若寒蝉。此时,殷先生因为受到"雷震案"的影响,已被极端分子贴上"反传统""西化派"的标签,成为"孤独的笼中之鸟"。我们每次去看... 二1960年代初"雷案"后殷先生深居简出的一段岁月1960年9月4日"雷震案"发生以后,整个台湾舆论界噤若寒蝉。此时,殷先生因为受到"雷震案"的影响,已被极端分子贴上"反传统""西化派"的标签,成为"孤独的笼中之鸟"。我们每次去看他,他都在闭门读书,不问窗外的是是非非。既然知识分子的角色已经无法充当,殷先生于是便将他的学术方向从逻辑实证论转向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并将他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海光 境遇 晚年 追忆 中国近代史 逻辑实证论 60年代 极端分子
原文传递
追忆殷海光先生的晚年境遇(上)
17
作者 陈鼓应 《文史知识》 2017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引言 1956年,我考进台湾大学中文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大一的时候,我选修了殴海光先生的逻辑课。大二时.我又选了方东美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那时期,当代西方出现两派对立的思潮——逻辑实证论与存在主义,
关键词 殷海光 境遇 晚年 追忆 中国哲学史 逻辑实证论 台湾大学 存在主义
原文传递
《清静经》文本校订
18
作者 蒋门马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45,共5页
《清静经》为《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的第一部经,道教徒日常持诵。虽然篇幅短小,仅四百字,但是义理精深,是一部十分重要的道教经典。这部经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各版本文字略有差异,似极少有人关注。因文字差异所牵涉的意义相差甚... 《清静经》为《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的第一部经,道教徒日常持诵。虽然篇幅短小,仅四百字,但是义理精深,是一部十分重要的道教经典。这部经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各版本文字略有差异,似极少有人关注。因文字差异所牵涉的意义相差甚远,故本文特对此进行深入地校勘考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订 文本 道教经典 道教徒 文字 功课 义理 经书
原文传递
吴筠与道教第十洞天剡中重阳宫
19
作者 肇明 《中国道教》 2007年第1期58-58,共1页
重阳宫在浙江省省级名胜区穿岩十九峰内,是一座规模较大、气势恢弘的上清派道观。
关键词 重阳 道教 吴筠 浙江省 上清派 道观
原文传递
浅议《庄子》的“坐忘”思想——兼及司马承祯的《坐忘论》
20
作者 马洁身 赵曦 《中国道教》 2008年第2期58-59,共2页
在《庄子》的许多篇章里,都经常提及一个“忘”字,对此,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该忘掉什么?怎么忘?此中大有深意。在《大宗师》篇里,庄子假托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谈及“坐忘”的问题.对我们这些后学颇具启示意义。其中说到颜回去... 在《庄子》的许多篇章里,都经常提及一个“忘”字,对此,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该忘掉什么?怎么忘?此中大有深意。在《大宗师》篇里,庄子假托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谈及“坐忘”的问题.对我们这些后学颇具启示意义。其中说到颜回去见孔子,说自己已经忘掉了“仁义”.忘掉了“礼乐”.自以为有了长进。但孔子却认为还不够。过了些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坐忘” 《坐忘论》 司马承祯 孔子 颜回 宗师 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