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植被生产力估算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一哲 张廷龙 +1 位作者 孙睿 刘秋雨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0-236,共7页
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提出了一个区域植被生产力估算模型。模型结合光能利用模型和生态过程模型的各自优点,引入MT-CLIM模型计算太阳短波辐射,以常规气象资料和LAI、FPAR等遥感反演数据为输入,可实现区域以日为步长的植被生产力估算。以... 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提出了一个区域植被生产力估算模型。模型结合光能利用模型和生态过程模型的各自优点,引入MT-CLIM模型计算太阳短波辐射,以常规气象资料和LAI、FPAR等遥感反演数据为输入,可实现区域以日为步长的植被生产力估算。以太湖流域为例,估算研究区日总初级生产力(GPP)与净初级生产力(NPP),并与MODIS植被生产力遥感产品MOD17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MODIS产品及已有研究结果都较接近,模型可用于区域植被生产力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遥感 太湖流域
下载PDF
遥感数据结合Biome-BGC模型估算黄淮海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 被引量:23
2
作者 胡波 孙睿 +2 位作者 陈永俊 冯丽超 孙亮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61-2071,共11页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和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作为表征植被活动的关键变量,在全球变化研究及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Biome-BGC是一个模拟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中的能量、水、碳、氮的流动和存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和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作为表征植被活动的关键变量,在全球变化研究及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Biome-BGC是一个模拟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中的能量、水、碳、氮的流动和存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论文利用2004年时间序列MODIS LAI遥感产品和气象数据,对黄淮海地区的NEP和NPP进行了模拟估算,由于Biome-BGC模型没有农作物生理生态参数,农作物模拟通过修改草地生理生态参数,并在增加施肥、灌溉和收割代码基础上实现。结果表明,2004年黄淮海地区NEP、NPP呈现南部大于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植被类型平均NEP和NPP大小顺序分别为: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农作物>灌木>草地、混交林>农作物>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灌木>草地;与观测数据、MODIS NPP产品和统计数据进行对比,表明Biome-BGC模型可较好用于区域植被生产力的模拟,农作物模拟结果与统计数据的决定系数达到0.612 3,且模拟得到的黄淮海地区农作物NPP比MODIS NPP产品更接近统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Biome-BGC模型 MODISLAI 黄淮海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河南省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唐侥 孙睿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6-655,共10页
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论文分别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条件植被指数(VCI)对河南省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60 a河南省气象干旱频率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 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论文分别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条件植被指数(VCI)对河南省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60 a河南省气象干旱频率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势,夏秋两季气象干旱频率较高,农业干旱频率在秋冬两季较高,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频率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整体上看,农业干旱相对于气象干旱,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冬季最长,约为2个月,春季较长,约为1个月,而夏季最短,小于1个月;河南省SPI和VCI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冬季和春季相关性较强,夏季次之,秋季最差;平原和盆地区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正相关性较强,在非耕地区有所减弱,而在信阳南部等水稻种植区正相关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河南省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条件植被指数(VCI)
原文传递
张掖湿地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光能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蒋国庆 王玉洁 +4 位作者 孙睿 张蕾 刘绍民 徐自为 张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9-816,共8页
湿地生态系统储存着大量的碳,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同时,湿地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特别是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碳循环模式。干旱区湿地碳循环规律研究不但有助... 湿地生态系统储存着大量的碳,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同时,湿地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特别是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碳循环模式。干旱区湿地碳循环规律研究不但有助于评估干旱区湿地生态效益,也有助于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对甘肃省张掖湿地CO_2通量的观测(2012年6月~2014年8月),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遥感数据,估算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分析了环境因子对CO_2通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两整年GPP平均值为1.06 kg C m^(-2)·a^(-1),NEE平均值为-0.40 kg C m^(-2)·a^(-1),为明显的碳汇。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与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都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太阳辐射与湿地白天CO_2通量呈负相关,并且随季节不同,相关性差异较大。结合遥感数据计算得到的光能利用率最大值为1.51 g C·MJ^(-1),生长季平均光能利用率为1.07 g C·MJ^(-1)。光能利用率与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随温度升高,光能利用率呈现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涡度相关 CO2通量 温度 辐射 光能利用率 遥感
下载PDF
张掖湿地甲烷通量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强 蒋国庆 +2 位作者 孙睿 徐自为 刘绍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681-5690,共10页
于2012年7月—2014年6月对地处干旱区的张掖湿地甲烷(CH_4)通量进行观测,分析其CH_4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CH_4通量的日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白天大于夜间;不同季节CH_4通量排放特征差异明显,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 于2012年7月—2014年6月对地处干旱区的张掖湿地甲烷(CH_4)通量进行观测,分析其CH_4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CH_4通量的日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白天大于夜间;不同季节CH_4通量排放特征差异明显,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CH_4通量日总量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之间指数相关关系显著,其中4 cm处土壤温度与之相关性最强;1—6月摩擦风速(U*)与CH_4通量显著正相关;结合CO_2通量观测数据,研究时段张掖湿地净碳吸收量为495.92 g C m^(-2)a^(-1),为明显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涡动相关 CH4通量 温度 摩擦风速
下载PDF
张掖灌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响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蕾 孙睿 +5 位作者 乔晨 刘绍民 徐自为 唐侥 郝虑远 张荣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22-1728,共7页
采用涡动相关法对张掖灌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6—9月)CO2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碳吸收为主,夜间以碳排放为主,CO2吸收的最大... 采用涡动相关法对张掖灌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6—9月)CO2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碳吸收为主,夜间以碳排放为主,CO2吸收的最大值出现在灌浆期,峰值为-1.426 mg·m-2·s-1;农田生态系统在4个生育期均表现为碳吸收,但吸收CO2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日吸收总量灌浆期>拔节期>成熟期>苗期。利用Michaelis-Menten方程和指数曲线拟合方法,分别分析了光合有效辐射对白天CO2通量的影响,及温度对夜间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CO2吸收强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而增大,在低光阶段,光照是控制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之后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净吸收量增加减缓;玉米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0.00098~0.0022 mg·μmol-1。夜间生态系统呼吸与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不同生育期的主导因子不同,苗期土壤温度是主导因子,其余生育期气温是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温度 光合有效辐射 玉米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改进Biome-BGC模型模拟哈佛森林地区水、碳通量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廷龙 孙睿 +2 位作者 胡波 冯丽超 张荣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99-2106,共8页
Biome-BGC模型通过耦合植被、土壤与大气间的水分与CO2交换过程,实现植被生产力的模拟,但土壤水平衡模块的不够完善,导致在长时间无降水情况下植被生产力模拟存在较大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Biome-BGC模型中土壤水分胁迫气孔导度方... Biome-BGC模型通过耦合植被、土壤与大气间的水分与CO2交换过程,实现植被生产力的模拟,但土壤水平衡模块的不够完善,导致在长时间无降水情况下植被生产力模拟存在较大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Biome-BGC模型中土壤水分胁迫气孔导度方程、蒸散计算公式及土壤水分流失过程等3方面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利用改进的Biome-BGC模型模拟美国哈佛森林地区蒸散、植被生产力,并与地面通量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模拟精度有明显的提高,蒸散、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NEE)与观测值间的决定系数分别由0.483和0.658提高到0.617和0.813,蒸散逐年均方根误差平均下降了48.7%,NEE逐年误差平方和平均下降了39.8%。改进后的模型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森林 Biome—BGC模型 碳通量 蒸散
原文传递
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Biome-BGC模型参数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廷龙 孙睿 +1 位作者 胡波 冯丽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8-414,共7页
生态过程模型建立在明确的机理之上,能够较好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行为和特征,但模型众多的参数,成为模型具体应用的瓶颈。本文以Biome-BGC模型为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其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先对待优化参数进行了选... 生态过程模型建立在明确的机理之上,能够较好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行为和特征,但模型众多的参数,成为模型具体应用的瓶颈。本文以Biome-BGC模型为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其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先对待优化参数进行了选择,然后采取逐步优化的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使用优化后的参数,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更为接近,参数优化能有效地降低模型模拟的不确定性。文中参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可为生态模型的参数识别和优化提供一种实例和思路,有助于生态模型应用区域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Biome-BGC模型 参数优化
原文传递
作物生长模型同化MODIS反射率方法提取作物叶面积指数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东伟 王锦地 梁顺林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83,共11页
叶面积指数(LAI)是监测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参数.遥感提取LAI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植被冠层辐射传输模型反演,但多数模型反演方法都没有考虑作物LAI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关系.本文在模型反演的基础上引入用作物生长模型描述的LAI随生长变化的关... 叶面积指数(LAI)是监测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参数.遥感提取LAI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植被冠层辐射传输模型反演,但多数模型反演方法都没有考虑作物LAI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关系.本文在模型反演的基础上引入用作物生长模型描述的LAI随生长变化的关系,将作物生长过程中LAI地面先验信息作为约束信息,提取最优目标参数LAI.要点是在耦合作物生长模型和辐射传输模型中通过变分算法在作物生长不同时刻序列同化多时相遥感观测和LAI先验知识;在同化过程中用伴随方法求解代价函数.采用北京昌平和顺义地区MODIS数据的同化结果显示时序遥感观测能够极大改善被提取LAI的不确定性,对比MODIS LAI产品发现提取LAI廓线符合实际的作物生长规律,因而比MODIS LAI产品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叶面积指数 作物生长模型 时间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