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庄勤建 邱隆敏 +2 位作者 姚新生 陈宇 吕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248-2253,共6页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亚群,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及功能特征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和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Tregs细胞与乙型肝...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亚群,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及功能特征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和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Tregs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耐受、发病和转归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免疫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Vα24 NKT细胞数量变化及其与肝脏损害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晓刚 苏毅 +3 位作者 林世德 龙骏 陈应华 刘士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Vα24自然杀伤T细胞(NKT)数量变化及其与肝脏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LC)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ACLF)8例和7名正常对照组(NC),入院后次日清晨...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Vα24自然杀伤T细胞(NKT)数量变化及其与肝脏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LC)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ACLF)8例和7名正常对照组(NC),入院后次日清晨取静脉全血2mL,裂解红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Vα24 NKT细胞数量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肝功能、凝血功能判断肝脏损害程度.结果:CHB,ACLF组患者外周血Vα24 NKT细胞数量分别为0.8012%±0.2979%、0.4638%±0.2244%,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1114%±0.3546%,P<0.05);CHB中度及重度患者NKT数(0.7344%±0.2441%,0.6925%±0.361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NKT数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总胆红素(T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Vα24 NKT细胞数明显降低,并随肝损害程度加重而减少,提示Vα24NKT细胞可能参与CHB患者肝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α24自然杀伤T细胞 乙型肝炎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合并胃黏膜病变时胃黏液sIgA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曹新鲜 李佳 +2 位作者 罗亚文 陈应华 冉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sIgA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合并胃黏膜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患者40例,排除其他肝病及既往胃病史;慢性胃炎40例,排除既往肝病史;正常对照为9例胃镜检查正常体检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 目的:探讨sIgA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合并胃黏膜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患者40例,排除其他肝病及既往胃病史;慢性胃炎40例,排除既往肝病史;正常对照为9例胃镜检查正常体检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从形态学上了解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情况,同时抽取胃黏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sIgA水平.结果:(1)按McCormick标准,慢性HBV感染组胃黏膜病变占80.0%(32/40),其中慢重肝的重度胃黏膜病变占46.15%(6/13);慢性胃炎组胃黏膜病变占77.5%(31/40);(2)在慢性HBV感染组,肝损伤越重,胃黏膜病变发生率越高,随着胃黏膜病变的加重,胃黏液sIgA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sIgA水平同胃黏膜病变分度之间呈负相关(r=-0.516,P<0.01);虽然慢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胃黏液sIg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P<0.05),但随着肝病程度的加重,sIgA水平是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慢重肝患者甚至低于正常人;胃黏液sIgA水平还与ALB、PTA呈正相关(r=0.453,P<0.01;r=0.557,P<0.01),而与ALT、TBIL无相关性(r=0.008,P>0.05;r=-1.522,P>0.05);(3)慢性胃炎组重度胃黏膜病变的胃黏液sIg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但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06,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常伴有胃黏膜病变的发生,肝损伤越重,胃黏膜损害程度越重;慢性HBV感染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胃黏液sIgA作为胃黏膜防御因子,其水平的下降,可能参与了慢性肝病胃黏膜病变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感染 胃黏膜病变 胃黏液 SIGA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含量与肝功能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寒 李佳 +1 位作者 陈应华 王珊珊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09-710,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胃泌素类 肝功能试验
下载PDF
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病变与胃泌素、胃动素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应华 陈宇 +3 位作者 李佳 林世德 苏毅 邱隆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333-2335,共3页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活动期(简称肝硬化)、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在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电子胃镜检查肝硬化、慢重肝患者的胃黏膜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活动期(简称肝硬化)、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在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电子胃镜检查肝硬化、慢重肝患者的胃黏膜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有升高趋势。结论肝硬化及慢重肝患者的高胃泌素、高胃动素血症可能参与了胃黏膜病变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慢性重型肝炎 胃黏膜病变 胃泌素 胃动素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军英 林世德 +2 位作者 苏毅 龙骏 黄晓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其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炎患者45例及门诊体检者15例.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15例,慢性肝炎组16例和重型肝炎组14例;重型...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其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炎患者45例及门诊体检者15例.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15例,慢性肝炎组16例和重型肝炎组14例;重型肝炎患者又分为好转组4例,死亡组10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CF水平.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03.1±42.8ng/Lvs2354.9±19.0ng/L,2376.7±16.4ng/L,2358.4±16.0ng/L,均P<0.05).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组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8.1±50.7ng/Lvs2376.3±11.7ng/L,P<0.05).血清SCF与肝细胞生长因子有明显正相关(r=0.38,P<0.01).SCF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SCF水平随着肝损害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提示严重肝损害时,肝再生可能需要干细胞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干细胞因子 肝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苏毅 李传腾 刘玉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00-2502,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组、健康恢复组及非肝硬化组,对比各组患者相关指标及...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组、健康恢复组及非肝硬化组,对比各组患者相关指标及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多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相关度检验。结果肝硬化组HBsAg水平临界指数≥2 000患者26例,占42.62%;明显高于非硬化组的2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恢复组、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垂直感染率分别为50.85%、87.65%、96.72%;呈上升趋势,肝硬化组垂直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长、有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家庭史、饮酒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肝硬化组的ALT、HBV-DNA、甲胎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指标均高于非硬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治疗时对具备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重视,进行系统性干预,以延缓或阻止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 危险因素 评价
原文传递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毅 李传腾 刘玉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038-4040,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为HCV感染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07年5月-2013年4月医院收治的HCV感染患者156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CHC)96例和...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为HCV感染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07年5月-2013年4月医院收治的HCV感染患者156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CHC)96例和肝硬化组(LC)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宿主因素、病毒因素和治疗情况并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C组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例较LC组更高,CHC组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子患者比例显著高于LC组,IL-28B基因型rs12979860CT/TT、rs8099917TG/GG以及HCV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因素分析与LC相关因素发现,患者感染年龄、抗病毒治疗、MS危险因子和rs12979860、rs8099917基因型是影响LC的因素。结论 CHC转化为LC与患者感染年龄、是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MS危险因子和rs12979860、rs8099917基因型直接关联,这对往后临床预测慢性HCV感染患者的转归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临床转归 影响因素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