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胸浅肌肌纤维型组成及其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章涛 陈代雄 +2 位作者 张潜 王正义 薛黔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胸浅肌不同肌纤维型的组成分布及其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差异,了解该肌功能。方法:采用Guth-Samaha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并稍做改良,对成年SD大鼠胸浅肌冰冻切片进行肌纤维分型研究,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肌纤维分型... 目的:研究大鼠胸浅肌不同肌纤维型的组成分布及其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差异,了解该肌功能。方法:采用Guth-Samaha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并稍做改良,对成年SD大鼠胸浅肌冰冻切片进行肌纤维分型研究,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肌纤维分型后的切片进行GLUT4表达分析。结果:大鼠胸浅肌经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后可明确分出明亮色白的Ⅰ型纤维和幽暗深褐的Ⅱ型纤维,2种纤维在肌内呈棋盘样均匀分布;Ⅰ型纤维比例为(52·6±6·3)%,Ⅱ纤维为(48·4±5·7)%,两者比例均等。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显示,GLUT4主要存在于包裹肌束的肌膜和Ⅰ型纤维膜上,而Ⅱ型纤维膜表达不明显。结论:大鼠胸浅肌两型纤维比例均等,属耐力兼速度型肌;Ⅰ型纤维膜的GLUT4表达高于Ⅱ型纤维,表明前者葡萄糖摄取能力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浅肌 肌纤维型 葡萄糖转运蛋白4 大鼠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制备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燕 彭笳宸 +3 位作者 梁志刚 季松岭 章涛 张潜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3-585,611,F0002,共5页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新方法制备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JC200型聚焦超声治疗系统,以80w/cm2强度超声照射家兔双侧股骨头,分别于照射后1、7、14、21d取材,结合股骨头大体形态和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股骨头...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新方法制备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JC200型聚焦超声治疗系统,以80w/cm2强度超声照射家兔双侧股骨头,分别于照射后1、7、14、21d取材,结合股骨头大体形态和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股骨头外观7d时可见界限明显的白色坏死区,表面光泽度稍下降;14d时坏死区表面软骨变黄、皱缩;21d时囊化、易剥脱。镜下见1d时坏死区表面软骨可见少量软骨细胞核溶解,髓质可见小静脉扩张充血、血窦充血;7d时坏死区表面软骨轻微挤压皱缩,软骨下区见骨小梁断裂和空骨陷窝,髓质造血组织明显减少,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消失,坏死骨小梁附近增生纤维组织,出现脂肪小囊,骺板稍变形;14d时兔股骨头表面软骨变薄,偶可见破损,坏死软骨细胞增多,表面破损程度、骺板变形程度较7d时加重,修复区可见增生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有纤维组织附着于坏死骨小梁;21d时,股骨头表面软骨破损严重,骺板进一步扭曲变形,坏死区骨小梁破碎、消失,修复区可见纤维组织包绕坏死骨小梁和新生骨小梁。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制备的兔股骨头坏死模型效果稳定,具有清晰的病理演变特征,可作为一种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细胞因子表达模式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高弘斐 张潜 +6 位作者 陈龙 宋公宇 赵玉洁 万卫红 刘祖林 余丽梅 章涛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30-936,共7页
目的比较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巨噬细胞(M0型)共培养后的细胞因子表达差异。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BMSCs、BMMSCs和M0型巨噬细胞,采用Transwell培养体系分别进行PBMSCs和BMMSCs与M0共培养,同时还采用PBM... 目的比较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巨噬细胞(M0型)共培养后的细胞因子表达差异。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BMSCs、BMMSCs和M0型巨噬细胞,采用Transwell培养体系分别进行PBMSCs和BMMSCs与M0共培养,同时还采用PBMSCs、BMMSCs和M0单独培养组作为对照。共培养3 d后采用Bio-Plex免疫微球法对各组培养上清液中IL-10、IFN-γ、IL-1β、TNF-α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PBMSCs组比较,PBMSCs+M0共培养上清液中的IL-10、IL-1β含量升高(P<0.05),TNF-α的含量降低(P<0.05),而IFN-γ的含量没有变化(P>0.05);BMMSCs+M0共培养组的细胞因子表达变化模式同PBMSCs+M0共培养组,但变化程度均高于后者(P<0.05)。结论 PBMSCs和BMMSCs与M0共培养均可促进IL-10、IL-1β表达,抑制TNF-α的表达,且BMMSCs的调节能力强于PBMSCs,表明PBMSCs和BMMSCs均具有炎症免疫调节潜力并具有差异性,为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治疗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间充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 Transwell共培养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