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与用药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秀红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840-843,共4页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与用药风险的影响。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与用药风险的影响。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与神经功能;比较两组用药期间不良事件风险。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与对照组的5.8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罗布考与他汀类药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联用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症状消退,调控其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联合用药诱发的不良事件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他汀类药物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用药风险
下载PDF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上尿路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镇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淦洪 满延萍 +1 位作者 李乾伟 王勤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21期2209-2213,共5页
目的探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上尿路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患者镇痛效应的影响,评估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吸收镇痛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诊断为上尿路结石且符合ESWL治疗的100例患者,按住院号或门诊号末位单双随机分成观察组... 目的探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上尿路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患者镇痛效应的影响,评估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吸收镇痛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诊断为上尿路结石且符合ESWL治疗的100例患者,按住院号或门诊号末位单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在患侧腰背部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术前30 min于患者腰背部皮肤涂抹等量白色乳膏,不含利多卡因及其他镇痛药成分.比较两组治疗前(T0)、碎石治疗10 min(T1)、20 min(T2)、治疗结束时(T3)和治疗后30 min(T4)时评估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评估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记录碎石治疗定焦次数以及碎石时间等;观察术后肉眼血尿、肾包膜下血肿、疼痛(肾绞痛)、发热、胃肠道反应及其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术后石街形成、皮肤瘀斑产生及复震等并发症,患者对治疗镇痛效果的综合满意度;记录术后1、4、12周结石清除率.结果碎石过程中对照组患者MAP和HR高于观察组,SpO2变化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定焦次数、碎石时间等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术后石街形成、皮肤瘀斑产生及复震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的结石清石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12周的结石清石率分别为86%、90%,对照组分别为72%、8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尿路结石ESWL患者术前30 min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吸收镇痛安全有效,增加了患者的镇痛耐受性及舒适性,可明显提高患者镇痛效应,提高早期碎石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综合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上尿路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下载PDF
艾普拉唑结合瑞巴派特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愈合情况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谭惠璇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7期2340-2342,共3页
在慢性消化道疾病中,消化性溃疡属于常见的一种,且用餐不规律和过高的工作压力,增加了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数量[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该药的作用机制为抑制胃酸的分泌,改善胃内环境,帮助溃疡加速... 在慢性消化道疾病中,消化性溃疡属于常见的一种,且用餐不规律和过高的工作压力,增加了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数量[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该药的作用机制为抑制胃酸的分泌,改善胃内环境,帮助溃疡加速愈合,但部分患者在用药后溃疡易复发,临床反馈并不理想[2]。新型的PPI制剂艾普拉唑,在抑制胃酸的分泌上拥有更好的效果[3]。本研究针对艾普拉唑结合瑞巴派特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愈合情况作如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消化道疾病 艾普拉唑 瑞巴派特 消化性溃疡患者 溃疡愈合情况 抑制胃酸 治疗消化性溃疡 PPI制剂
下载PDF
以药学服务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希瑞 杨燕 +1 位作者 黄斌 李永生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7期1-4,共4页
新医改下,医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阶段大学药学学生的“学”与医院的“用”之间存在脱节,尤其是药学服务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适合当前医院用人需求的医院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药学学生的胜任能... 新医改下,医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阶段大学药学学生的“学”与医院的“用”之间存在脱节,尤其是药学服务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适合当前医院用人需求的医院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药学学生的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未来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文章作者提出了新医改下以“医院药学服务”为导向的医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培养适合国家新医改政策导向和医药卫生发展需要的医院药学专业人才,为新医改下医科大学医院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科院校 医院 药学专业 药学教育 药学服务 药学人才
下载PDF
喹诺酮类药物在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惠璇 《海峡药学》 2020年第9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析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到我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6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头孢噻... 目的探析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到我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6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1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13%,两组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具有明确疗效,可及时控制病情,安全有效,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 下呼吸道感染疾病 效果
下载PDF
药师参与指导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
6
作者 谭惠璇 《北方药学》 2020年第2期185-186,共2页
目的:探究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时联合药师参与指导价值。方法:我院自2018年5月开始对Ⅰ类切口手术实施围手术期药师参与指导,分别选择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骨科进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65份(常规组)以及2018年5月... 目的:探究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时联合药师参与指导价值。方法:我院自2018年5月开始对Ⅰ类切口手术实施围手术期药师参与指导,分别选择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骨科进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65份(常规组)以及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进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65份(实验组)为研究样本,常规组未行药师指导用药,实验组进行药师参与指导。对比每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使用时间、首次用药时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情况。结果:实验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低于常规组,在手术前0.5~1 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头孢硫脒(54.55%,84/154)、头孢呋辛(27.27%,42/154),常规组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头孢硫脒(50.30%,83/165)、头孢美唑(33.33%,55/165);实验组与常规组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分别是35.71%(49/154)、80.61%(33/165)。结论:药师参与指导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作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预防性 围手术期 Ⅰ类切口 药师
下载PDF
分析我院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作者 李兆文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23期68-68,71,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炎症患者经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从我院选取182例炎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分为对照组(n=91,静脉注射应用头孢他啶药物)和观察组(n=91,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 目的:探讨分析炎症患者经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从我院选取182例炎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分为对照组(n=91,静脉注射应用头孢他啶药物)和观察组(n=91,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24、40、2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33%,观察组经治疗后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70、16、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5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患者经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头晕头痛、呕吐、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其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9%,分别为呕吐、荨麻疹以及呼吸困难各有3/3/2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97%,分别为呕吐、腹泻、头晕头痛、荨麻疹以及呼吸困难各有3、5、3、14、5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症患者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注射治疗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但会对多种系统-器官产生累及,继而易导致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中在应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时需提高警惕,从而提升药物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头孢他啶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 被引量:6
8
作者 邹劲林 莫湘琼 +2 位作者 牛斌 毛盛名 黄斌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9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相关性切口感染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22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细菌培养、处理及预后情况,探讨其处理策略。结果...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相关性切口感染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22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细菌培养、处理及预后情况,探讨其处理策略。结果细菌培养情况:22例患者中17例(77.3%)细菌培养阳性,其中8例(47.1%)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29.4%)表皮葡萄球菌,4例(23.5%)大肠埃希菌。22例患者经过抗感染治疗和局部引流换药处理,13例痊愈,痊愈后1年内未复发;9例术后感染病程超过6个月,12个月后均采取手术完全去除补片,其中5例一期缝合,局部放置胶管引流患者,切口痊愈平均时间(21.5±4.5)d,1例(20.0%)复发;4例清创术后切口敞开引流,伤口痊愈平均时间(23.3±5.0)d,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切口浅层感染多数经保守治疗可以痊愈,但是对于反复发作、超过6个月未痊愈的深层感染,应手术完全去除补片,彻底清创,敞开引流可以获得痊愈的同时避免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感染 治疗结果 无张力修补 补片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虎杖抗炎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尹银华 杨艳芳 +2 位作者 吴和珍 陈鹏宇 袁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9-664,共6页
目的:构建虎杖抗炎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究虎杖可能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和TCMSP数据库查找虎杖化学成分,采用类药性(drug likeness,DL)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ctivity,OB)评估筛选活性成分... 目的:构建虎杖抗炎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究虎杖可能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和TCMSP数据库查找虎杖化学成分,采用类药性(drug likeness,DL)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ctivity,OB)评估筛选活性成分;通过Drugbank、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虎杖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和MalaCards数据库得到炎症相关基因靶点;将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基因与炎症相关基因进行比对,得到虎杖抗炎的潜在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和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和相关通路进行注释;采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虎杖抗炎作用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筛选得到的部分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虎杖中共筛选出13个活性成分,涉及包括ELANE、PLG、ALB、MMP9等65个基因靶点,影响了Toxoplasmosis、IL-17 signaling pathway、Relaxin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等96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试验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两个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与阳性药物接近。结论:构建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揭示了虎杖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形式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试验间接证实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释虎杖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 抗炎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