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肉毒素致中毒1例
1
作者 李芳 邓呈亮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3期276-278,共3页
肉毒杆菌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嗜神经毒素,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在突触前释放,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最终导致肌肉麻痹和瘫痪[1]。肉毒素中毒是指由肉毒杆菌毒素引起的急性麻痹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不同程度的麻... 肉毒杆菌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嗜神经毒素,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在突触前释放,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最终导致肌肉麻痹和瘫痪[1]。肉毒素中毒是指由肉毒杆菌毒素引起的急性麻痹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不同程度的麻痹和瘫痪,多为食源性,常见于食用腊肉、香肠、发酵豆制品等被肉毒素污染的食品后。200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A型肉毒素用于医疗美容领域,可治疗腋臭、除皱、瘦腿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素 肉毒素中毒 中毒
下载PDF
慢性创面的治疗进展及创面外科整合治疗模式探讨 被引量:23
2
作者 魏在荣 黄广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24-827,共4页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慢性创面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根据病因不同,慢性创面的发病机制不一,既有全身因素,也有局部因素的参与。慢性创面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慢性创面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根据病因不同,慢性创面的发病机制不一,既有全身因素,也有局部因素的参与。慢性创面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治疗过程,包含了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和生物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适应证及优点和不足,制订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择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传统的慢性创面治疗模式为多学科团队(MDT)治疗模式,需要介入科、整形外科、骨科等多个科室医师的参与,也是西方国家治疗慢性创面的主流模式。根据国内的医疗情况和笔者科室经验,笔者提出创面外科整合治疗(ISWT)模式,即把创面治疗的多项外科技术融合为一体的模式。与传统的MDT治疗模式相比,采用ISWT模式可以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缩短住院周期,同时也能提高团队的诊疗能力。随着慢性创面的发病率逐渐增高,ISWT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团队也需要更多专科人员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伊利扎罗夫技术 慢性创面 创面外科整合治疗
原文传递
糖尿病足外科整合治疗的进展评述 被引量:12
3
作者 魏在荣 杨成兰 黄广涛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385-389,I0003,共6页
糖尿病足是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糖尿病足溃疡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糖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 糖尿病足是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糖尿病足溃疡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糖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产生的后续效应和感染等。糖尿病足的治疗是综合治疗的过程,治疗手段较多,涉及到多个专业和科室的合作。现就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作简要评述,结合本科室自身的治疗经验提出糖尿病足整合治疗模式,以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外科整合治疗 多学科团队
原文传递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在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郑咏舰 魏在荣 +6 位作者 李海 金文虎 邓呈亮 聂开瑜 肖顺娥 黄广涛 王达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52-1555,共4页
目的总结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0月,应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7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8~30岁,中位年龄23岁。其中交通事故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4 h,平均1.5 h;交通事... 目的总结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0月,应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7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8~30岁,中位年龄23岁。其中交通事故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4 h,平均1.5 h;交通事故伤后瘢痕形成1例,烧伤后瘢痕畸形1例。创面部位:小腿5例,足部1例,大腿1例。创面范围为12 cm×4 cm^21 cm×7 cm,皮瓣切取范围为14 cm×5 cm^24 cm×8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6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游离皮瓣部分坏死,行植皮修复后创面愈合。供区1例切口部分裂开,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9个月。除1例诉皮瓣臃肿外,其余患者皮瓣外形、色泽良好,无臃肿。结论对于不能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可选择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并能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 下肢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维生素D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丽娅 蔡玉兰 +9 位作者 魏在荣 阳琰 王雪梅 牟芝群 岳瑜 张旋 张凌 胡皓铭 吴旻 邓嘉杰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6-432,共7页
目的观察维生素D(VitD)对糖尿病足溃疡(DFU)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VitD对DFU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 目的观察维生素D(VitD)对糖尿病足溃疡(DFU)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VitD对DFU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DFU患者90例,根据VitD水平分为VitD正常组(DFU,n=30)、VitD不足组(VitD不足,n=30)、VitD缺乏组(VitD缺乏,n=30)。VitD不足、VitD缺乏组给予VitD2注射液15 mg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3次12周。同期选取烧伤整形科、骨科手术中切除的多余足部皮肤组织的患者为正常对照组(NC,n=30)。化学发光法检测25羟维生素D[25(OH)D],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足部溃疡组织中VDR、PPARγ、VEGFC的mRNA、蛋白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DFU、VitD不足、VitD缺乏组均未出现痊愈者,溃疡面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各组大部分患者痊愈,溃疡面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tD不足、VitD缺乏组25(OH)D低于NC、DFU组(P<0.05)。VitD缺乏组25(OH)D低于VitD不足组(P<0.05)。与NC组比较,DFU、VitD不足和VitD缺乏组VDR、PPARγ、VEGF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与QUICKI水平呈正相关(r=0.247,P<0.05),与TG、LDL-C、FIns、HbA1c、HOMA-IR水平呈负相关(r=-0.197、-0.168、-0.274、-0.215、-0.35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HOMA-IR、TG、LDL-C、25(OH)D、QUICKI是发生DFU的影响因素。结论血清25(OH)D水平可能通过影响溃疡组织中VDR、PPARγ、VEGFC表达影响DFU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糖尿病足溃疡 维生素D受体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毁损性创面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魏在荣 王达利 黄广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2期85-90,共6页
毁损性创面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临床上常常将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缺损,伴有一定程度结构缺损及功能障碍甚至伴有深部组织较大范围的结构破坏者,通过简单治疗方法难以治愈的创面称之为毁损性创面。毁损性创面具有治疗... 毁损性创面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临床上常常将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缺损,伴有一定程度结构缺损及功能障碍甚至伴有深部组织较大范围的结构破坏者,通过简单治疗方法难以治愈的创面称之为毁损性创面。毁损性创面具有治疗难度大、周期长、预后不理想等特点。本文就毁损性创面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简述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特别是特殊类型穿支皮瓣在毁损性创面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笔者科室经验,我们认为毁损性创面应该以"创面外科整合治疗"的模式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损性创面 创面外科整合治疗 穿支皮瓣 治疗
原文传递
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信号通路对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罗丽娅 阳琰 +9 位作者 蔡玉兰 王雪梅 魏在荣 牟芝群 岳瑜 朱玉玉 胡皓铭 姚扬 吴旻 邓嘉杰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D)对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O)内维生素D受体(VDR)、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前期浓度及时间依赖实验,以浓度25 mmol/L葡萄糖依赖性培养小鼠MO系(U937)24 h。实验分为对照组(Con)、VitD... 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D)对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O)内维生素D受体(VDR)、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前期浓度及时间依赖实验,以浓度25 mmol/L葡萄糖依赖性培养小鼠MO系(U937)24 h。实验分为对照组(Con)、VitD组、PPARγ抑制剂(T0070907)组、VitD+T0070907组。ELISA法检测TNF-a、IL-6、VEGFC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VDR、PPARγ、VEGFC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VitD呈浓度、时间依赖性表达增加MO内TNF-α、IL-6、VEGFC水平,在VitD浓度为0.1 mmol/L作用24 h产生最大效应。与Con组比较,VitD组VDR、PPARγ、VEGFC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VitD组比较,T0070907组、VitD+T0070907组PPARγ、VEGFC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5)。结论VitD可能通过VDR-PPARγ信号通路,促使MO内VDR、PPARγ、VEGFC表达增加,减轻高糖环境下MO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R-PPARγ信号通路 维生素D受体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高糖微环境对脂肪来源干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郑咏舰 张凤玲 +1 位作者 邓呈亮 魏在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02-1606,共5页
目的总结高糖微环境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高糖微环境与ADSCs的文献,对高糖微环境对ADSCs的一般特性、分化潜能、促血管再生及促神经再生能力的影响进... 目的总结高糖微环境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高糖微环境与ADSCs的文献,对高糖微环境对ADSCs的一般特性、分化潜能、促血管再生及促神经再生能力的影响进行总结。结果高糖微环境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后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ADSCs的生物学活性改变,包括细胞表面标记物、增殖、迁移、多谱系分化、分泌功能及组织修复能力等方面。目前对高糖微环境中的ADSCs促血管及神经再生能力尚存在争议。结论高糖微环境会影响ADSCs生物学活性,该微环境中ADSCs促血管及神经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基化 高糖微环境 脂肪来源干细胞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痤疮瘢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芳 蔡原 邓呈亮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5-600,共6页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愈合后常遗留痤疮瘢痕,导致患者容貌受损和心理障碍。痤疮瘢痕的治疗极为棘手,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痤疮瘢痕的新兴疗法。近年来,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干细胞及其衍生...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愈合后常遗留痤疮瘢痕,导致患者容貌受损和心理障碍。痤疮瘢痕的治疗极为棘手,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痤疮瘢痕的新兴疗法。近年来,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可有效拮抗痤疮瘢痕的形成。基于此,该文就有关采用各种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痤疮瘢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痤疮瘢痕的干细胞疗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皮肤 衍生物 脂肪移植 痤疮瘢痕
原文传递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3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芳 陈永艳 +2 位作者 袁伟 邓呈亮 贾常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7-700,共4页
3例患者均为女性。无明显自觉症状,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3例患者颈部、腹部等不同部位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的黄色丘疹、斑块,大致沿皮纹分布,其外观如鹅卵石样,表面光滑,界限尚清,触之柔软,未见皮肤松弛。皮损组织病理示... 3例患者均为女性。无明显自觉症状,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3例患者颈部、腹部等不同部位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的黄色丘疹、斑块,大致沿皮纹分布,其外观如鹅卵石样,表面光滑,界限尚清,触之柔软,未见皮肤松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部可见弹性纤维变厚、断裂、排列紊乱,呈嗜碱性颗粒状或碎片状。结合皮损特征和病理诊断:弹性纤维性假黄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 组织病理 诊断
下载PDF
股深动脉第一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昊 魏在荣 +6 位作者 金文虎 李海 张子阳 吴必华 陈伟 聂开瑜 王达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3-90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共收治9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9~48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压砸伤3... 目的探讨应用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共收治9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9~48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压砸伤3例,机械伤2例.缺损情况:上肢软组织缺损3例,下肢软组织缺损6例;伴肌腱神经断裂2例,骨折2例,肌腱及骨外露各1例.均采用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0 cm×5 cm^16 cm×10 cm.切取皮瓣面积12 cm×6 cm^18 cm×11 cm.受区血管吻合,皮瓣覆盖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结果所有皮瓣完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等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质地良好.结论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穿支皮瓣可修复四肢软组组缺损,供区隐蔽,可供组织量相对较大,修复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穿支皮瓣 软组织损伤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