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水河流域蛾类昆虫种类及区系组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丽娜 陈模芳 +3 位作者 钱正敏 唐艳龙 康奎 班帮胜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目的】为了解赤水河流域主要蛾类昆虫种类及区系组成。【方法】采用定点灯诱法对赤水河流域的蛾类昆虫进行调查,分类鉴定后分析蛾类昆虫的种类及区系组成。【结果】考查共采集蛾类昆虫2000余号,鉴定出蛾类昆虫共有24科、168属、217种... 【目的】为了解赤水河流域主要蛾类昆虫种类及区系组成。【方法】采用定点灯诱法对赤水河流域的蛾类昆虫进行调查,分类鉴定后分析蛾类昆虫的种类及区系组成。【结果】考查共采集蛾类昆虫2000余号,鉴定出蛾类昆虫共有24科、168属、217种;其中以夜蛾科、尺蛾科、天蛾科、灯蛾科和螟蛾科为优势科,从属的数量看,上述5个科占总属数的68.46%,从种的数量来看,夜蛾科最多,有40种,占总种数的18.43%,其次是灯蛾科,有30种,占总种数的13.82%。蛾类昆虫区系分布中,由多到少依次为:西南区、华南区、华中区、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其总比例依次为2400.00%、1194.79%、1192.23%、693.96%、603.01%、291.14%和229.32%。【意义】研究为赤水河流域蛾类昆虫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蛾类昆虫 种类 区系组成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鞘翅目昆虫种类及区系组成 被引量:2
2
作者 程位 王丽娜 +2 位作者 陈开琴 唐艳龙 何雪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4期454-459,共6页
【目的】为了解赤水河流域鞘翅目昆虫的种类及区系组成。【方法】于2018年4—10月,采用白天踏查和晚上定点灯诱的方法采集赤水河流域遵义地区鞘翅目昆虫,鉴定后进行区系组成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在赤水河流域共采集到700余号标本,鉴... 【目的】为了解赤水河流域鞘翅目昆虫的种类及区系组成。【方法】于2018年4—10月,采用白天踏查和晚上定点灯诱的方法采集赤水河流域遵义地区鞘翅目昆虫,鉴定后进行区系组成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在赤水河流域共采集到700余号标本,鉴定出鞘翅目昆虫140种,隶属29个科112个属,其中天牛科、象甲科和叶甲科为该地区的优势科,分别占总种数的17.86%、12.14%和10.00%;松墨天牛、一字竹笋象和红头豆芫菁为鞘翅目昆虫的优势种。在区系分布上,隶属西南区有140种,占比为100%;其次分别是华中区(111种)、华南区(110种)、华北区(74种)、东北区(41种)、蒙新区(30种)、青藏区(23种)。【意义】调查结果为保护利用赤水河流域的昆虫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鞘翅目 种类 区系组成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蝴蝶种类及区系组成 被引量:2
3
作者 唐艳龙 王丽娜 +3 位作者 邹青青 曹桐 班帮胜 曹亮明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为研究赤水河流域蝴蝶多样性及区系组成,在贵州省仁怀市、习水县和赤水市等赤水河流域用样线法调查采集蝴蝶标本,并进行区系组成分析。【结果】调查共采集鉴定蝴蝶标本119种,包括凤蝶科、粉蝶科、蛱蝶科、珍蝶科、环蝶科、眼蝶... 【目的】为研究赤水河流域蝴蝶多样性及区系组成,在贵州省仁怀市、习水县和赤水市等赤水河流域用样线法调查采集蝴蝶标本,并进行区系组成分析。【结果】调查共采集鉴定蝴蝶标本119种,包括凤蝶科、粉蝶科、蛱蝶科、珍蝶科、环蝶科、眼蝶科和斑蝶科等10个科,表明赤水河流域蝴蝶种类十分丰富,调查中还发现了较为珍稀的枯叶蛱蝶。就种数而言,以蛱蝶科最多,有35种,占总数的29.41%,眼蝶科次之,有20种,占总数的16.81%,之后较多的是凤蝶科和粉蝶科,赤水河流域广泛分布碧凤蝶、美凤蝶、金凤蝶和巴黎翠凤蝶等大型观赏蝶类。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赤水河流域蝴蝶同时分布在华南区的有83种,占总种数的69.75%,同时分布在华北区的有63种,而同时在华中区、蒙新区和东北区的较少,同时分布在青藏区的最少,仅15种,占比12.61%。说明赤水河流域的蝴蝶种类与华南区和华北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青藏区和东北区差异较大。【意义】研究结果为赤水河流域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蝴蝶 多样性 区系组成
下载PDF
cycle基因对噻嗪酮、噻虫嗪防治白背飞虱效果影响探索研究
4
作者 康奎 张杰 +2 位作者 万思景 龚俊 张道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2-1078,共7页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我国重要的迁飞性水稻害虫,长期以来,其防治手段主要是化学防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环境污染及害虫抗药性增加等,因此需要探索高效的农药使用方法。本研究在1 d内不同时间点用0.27 g/L噻虫嗪、5 mL/...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我国重要的迁飞性水稻害虫,长期以来,其防治手段主要是化学防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环境污染及害虫抗药性增加等,因此需要探索高效的农药使用方法。本研究在1 d内不同时间点用0.27 g/L噻虫嗪、5 mL/L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的致死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7∶00时噻虫嗪、噻嗪酮浸染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最低,分别为54%、13.9%;16∶00时噻虫嗪、噻嗪酮浸染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最高,分别为89.8%、44.9%。定量结果表明节律基因Sfcycle在白背飞虱雌虫或雄虫的中肠表达量最高,4龄和5龄若虫期在蜕皮前表达量比蜕皮后高,成虫期表达量相对稳定。RNAi研究结果发现Sfcycle能够影响白背飞虱P450基因SfCYP4DE1和SfCYP353D1v2的表达,用农药处理干涉后的白背飞虱死亡率都在7∶00、16∶00两个时间点都增高,且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Sfcycle基因能够影响噻虫嗪、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生物节律 噻嗪酮 噻虫嗪 害虫防治
下载PDF
松褐天牛肿腿蜂不同产卵批次下寄生能力和子代发育情况 被引量:1
5
作者 唐艳龙 王丽娜 +4 位作者 陈燕 康奎 曾伯平 杨忠岐 魏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9-506,共8页
松褐天牛肿腿蜂属卵育型寄生蜂,雌蜂补充营养后卵巢开始发育,且雌蜂可多次产卵并寄生多头寄主。为明确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不同产卵批次下的寄生能力和子代发育情况差异,本研究测定了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在不同产卵寄生批次下的寄生率、... 松褐天牛肿腿蜂属卵育型寄生蜂,雌蜂补充营养后卵巢开始发育,且雌蜂可多次产卵并寄生多头寄主。为明确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不同产卵批次下的寄生能力和子代发育情况差异,本研究测定了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在不同产卵寄生批次下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子代发育历期、子代数量和雄性比例等生活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以麻天牛幼虫为寄主,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最多可完成4次寄生行为,85%的雌蜂能完成2次寄生,但仅有31%的雌蜂能完成3次寄生,可能完成4次寄生的雌蜂仅有4%。随着产卵批次的增加,母蜂寄生能力逐渐减弱。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不同产卵批次间其子代幼虫历期、蛹历期均差异显著,以第1批次最长,第4批次最短。不同的产卵批次间子代雌蜂数量、子代雄蜂数量均差异显著。第1和第2产卵批次中雌蜂平均数量为40.2头和35.1头,较后续产卵批次更多;这两个产卵批次育出雄蜂数量均少于10头。第3个产卵批次中子代雌蜂数量锐减,且雄蜂比例超过60%;第4批次时,子代全为雄性。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平均最大产雌数为80.6头。以上研究为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人工繁育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肿腿蜂 寄生能力 发育历期 子代数量
下载PDF
高温对川硬皮肿腿蜂发育及Wolbachia携带的影响
6
作者 唐艳龙 康奎 +4 位作者 陈思琪 王丽娜 车华涛 王小艺 魏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2-759,共8页
温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子,也是影响昆虫共生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高温对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的生殖和发育特征及对其体内Wolbachia携带率的影响,本研究在27℃、30℃和33℃温度条件下连续繁育川... 温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子,也是影响昆虫共生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高温对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的生殖和发育特征及对其体内Wolbachia携带率的影响,本研究在27℃、30℃和33℃温度条件下连续繁育川硬皮肿腿蜂4代,测定不同温度下肿腿蜂的寄生能力、产卵前期、子代历期、子代数量和雄性比的差异;同时以Wolbachia特异的外膜蛋白基因(wsp)进行PCR扩增,检测是否携带该菌。结果显示,3个温度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率和子代羽化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产卵前期和子代发育有显著影响。随温度升高,雌蜂产卵前期延长,但子代的卵历期、幼虫历期和蛹历期显著缩短。在27℃、30℃和33℃下,子代卵历期分别为4.33 d、3.27 d和3.36 d;幼虫历期分别为6.77 d、5.85 d和5.07 d;蛹历期分别为13.85 d、12.35 d和10.96 d。在33℃下,幼期发育耗时较27℃时缩短了约5 d。川硬皮肿腿蜂单雌子代数随温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但产雄数和子代雄性比例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33℃下的单雌产雄数和雄性比例较27℃时提升了近3倍。连续繁育4代后川硬皮肿腿蜂Wolbachia携带率存在显著差异,27℃下肿腿蜂Wolbachia携带率为100%,但在33℃下其携带率下降至6.67%,温度与携带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在27~33℃,温度升高可显著缩短川硬皮肿腿蜂的繁育周期,增加子代雄性比例,证实了高温具有显著抑制该虫体内的Wolbachia活性从而增加子代雄性比的功能。繁育温度过高对川硬皮肿腿蜂生殖适合度是不利的,规模化繁育温度不宜超过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硬皮肿腿蜂 温度 发育历期 子代数量 沃尔巴克氏体
下载PDF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小灰长角天牛幼虫和蛹的寄生研究
7
作者 曹平 佘蕾 +2 位作者 王丽娜 唐艳龙 石和坤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2期213-217,共5页
【目的】为明确小灰长角天牛幼虫和蛹能否有效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使其成为高效的替代寄主。【方法】将松褐天牛肿腿蜂按照蜂虫1:1的比例接种到小灰长角天牛幼虫和蛹上,观察其能否产生子代,并记录子代发育情况统计及数量。【结果】用小... 【目的】为明确小灰长角天牛幼虫和蛹能否有效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使其成为高效的替代寄主。【方法】将松褐天牛肿腿蜂按照蜂虫1:1的比例接种到小灰长角天牛幼虫和蛹上,观察其能否产生子代,并记录子代发育情况统计及数量。【结果】用小灰长角天牛幼虫和蛹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时,寄生率分别为75%和85%,其中66.67%和70.59%的个体可繁育出肿腿蜂子代,两者无显著差异。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产卵前期分别为8.53 d和7.94 d,子代卵历期分别为6.07 d和6.19 d,子代蛹历期分别为17.80 d和17.50 d,均无显著差异;子代幼虫历期分别为6.31 d和5.43 d,子代幼期历期分别为30.30 d和29.00 d,差异显著。用小灰长角天牛幼虫繁育时,子代雌蜂数量和子代总数分别为28.30头/管和29.70头/管,平均用蛹繁蜂时分别为25.50头/管和27.00头/管,比幼虫繁育时数量略低;平均子代雄蜂数分别为1.40头/管和1.50头/管;平均雄性比例分别为5.28%和5.71%,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小灰长角天牛幼虫和蛹均可有效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肿腿蜂 替代寄主 发育历期 子代数量
下载PDF
不同建群蜂数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繁育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唐艳龙 王丽娜 +3 位作者 张彦龙 吴胜勇 王小艺 杨忠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7-103,共7页
【目的】明确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数量对子代发育历期和数量的影响,提高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的效率。【方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以麻天牛幼虫为繁殖寄主,观测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的寄生行为、子代的发育历期和子代数量。【结果】不同... 【目的】明确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数量对子代发育历期和数量的影响,提高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的效率。【方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以麻天牛幼虫为繁殖寄主,观测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的寄生行为、子代的发育历期和子代数量。【结果】不同建群蜂数对母蜂的寄生行为有影响,表现为随建群蜂数的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第一次攻击寄主的时间和母蜂的产卵前期均缩短。不同建群蜂数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卵历期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影响幼虫历期和蛹历期,表现为随建群蜂数增加,其历期缩短。当建群蜂数为1头时,其幼虫历期最长,平均为9.6天,6头时,其幼虫历期最短,平均为8.5天,相差约1天。雄蜂蛹历期介于18.7~19.7天之间,雌蜂蛹历期平均为20.0~21.5天之间,比雄蜂蛹历期长1~2天。随建群蜂数的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雄蜂数、子代雌蜂数和子代总数均显著增加。当建群蜂数为1头时,其子代雄蜂数、子代雌蜂数和子代总数均最少,分别为3.6、51.1和54.6头,至4头时,即显著增加到6.6、83.9和90.4头。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性别总体高度偏雌,大多数处理子代雄性比低于10.0%,随建群蜂数的增加,其子代雄性比呈小幅增加趋势。【结论】随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建群蜂数的增加,其子代发育历期缩短,其子代数量显著增加。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数量,可显著提高繁育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肿腿蜂 建群蜂数 发育历期 子代数量
下载PDF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产卵模式:雄性先产的有利原则 被引量:2
9
作者 唐艳龙 王丽娜 +4 位作者 吴胜勇 欧邦飞 王小艺 杨忠岐 魏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32-836,共5页
本研究分别设计了去除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母蜂第1 d所产的卵(处理1)和在松褐天牛肿腿蜂产卵1 d后去除母蜂(处理2),并统计其子代性别构成和比例这2组数据来明确其产卵行为特征,进而来验证松褐天牛肿腿蜂在一次产卵... 本研究分别设计了去除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母蜂第1 d所产的卵(处理1)和在松褐天牛肿腿蜂产卵1 d后去除母蜂(处理2),并统计其子代性别构成和比例这2组数据来明确其产卵行为特征,进而来验证松褐天牛肿腿蜂在一次产卵行为中是否会优先产出未受精的卵。研究发现,在处理2中仅保留了肿腿蜂第1 d所产的卵后,24例有效重复中仅有1例无雄性后代;对照组(接蜂后无处理)中所有重复均有雄性后代。然而,在处理1去除了肿腿蜂第1 d所产的卵后,25例有效重复中子代无雄蜂的样本数达到了10例,其雄蜂缺失的比例显著高于处理2和对照组。处理1和处理2均羽化出26头雄蜂,其平均单雌产雄量分别为1.04和1.08头,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8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的群体构成是显著的偏雌性,母蜂一次产卵行为中会在最初的时间内将雄性后代产出,而随后再陆续地产出雌性后代。这种雄性后代先产的行为特征对肿腿蜂控制其较高的子代雌性比和子代雌蜂在羽化后可第一时间完成交配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顺序 性别分配 偏雌性比 松褐天牛肿腿蜂
下载PDF
接种量对花绒寄甲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艳龙 王丽娜 +3 位作者 何浪群 张彦龙 王小艺 杨忠岐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58-1463,共6页
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已成为重要手段,而繁殖花绒寄甲时,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到大麦虫蛹体时,控制合适的接种量是提高花绒寄甲繁殖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本研究通过在替代寄主上人工接种不同数量的花绒寄甲幼虫,观察其发育情况及其子代数... 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已成为重要手段,而繁殖花绒寄甲时,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到大麦虫蛹体时,控制合适的接种量是提高花绒寄甲繁殖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本研究通过在替代寄主上人工接种不同数量的花绒寄甲幼虫,观察其发育情况及其子代数量、质量等指标,明确最佳接种量。结果表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花绒寄甲幼虫历期和蛹历期明显缩短,其中接种4头/个和6头/个,幼虫历期为13 d,蛹历期为33 d,而接种14头/个和16头/个时,幼虫历期短于12 d,蛹历期明显缩短为28~29 d。花绒寄甲结茧数随接种量增加而增加,接种数为16头/个时,结茧数最多,接近7个。花绒寄甲结茧率随着接种量增多而降低,4头/个时,结茧率最高为72.3%。接种量对花绒寄甲子代个体数量和大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接种8头/个时,羽化数平均为4.3头,显著高于接种4头/个(羽化数平均为2.8头),明显低于接种16头/个(羽化数平均为6.9头)。接种量为4头/个和6头/个时,子代成虫个体最大,单头重平均每头可达0.035 g,接种量为8头/个时,成虫单头重平均每头0.032 g左右,接种量达到16头/个时,单头重最轻,为0.023 g。对花绒寄甲羽化率无显著影响,7个处理下子代羽化率均较高,平均在94.4%~100%。接种量越少,更利于花绒寄甲的生长发育,当接种量为4头/个时,花绒寄甲成虫发育最好,其子代个体最大,但子代数较少。因此,利用大麦虫蛹繁育花绒寄甲种虫时,最佳接种量为4头/个,而需要规模化繁育花绒寄甲作为天敌使用时,综合考虑子代数量和质量以及经济成本,最佳接种量为8头/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接种量 子代数量 子代质量
下载PDF
金龟子绿僵菌对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康奎 蔡尤俊 +1 位作者 龚俊 张道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0-187,共8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以单食性水稻为主,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繁殖力强的特点是其大面积为害水稻的重要原因。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昆虫病原真菌,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本研...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以单食性水稻为主,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繁殖力强的特点是其大面积为害水稻的重要原因。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昆虫病原真菌,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本研究结果显示8×10^(10)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悬浮剂在实验室条件和田间条件下对褐飞虱都具有明显的致死效果,最高校正死亡率与相对防效分别为55.67%和63.81%。与对照组相比,感染金龟子绿僵菌雌性褐飞虱16 d内产卵量下降了38.37%,卵孵化率下降37.5%,且羽化第1d的雌性褐飞虱Vg基因表达量最低,仅为对照组的32.26%,海藻糖含量为对照组44.64%。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不仅对褐飞虱有较高的致死效果,也能通过影响Vg的表达和海藻糖的消耗从而减少褐飞虱的产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金龟子绿僵菌 繁殖力 生物防控 农业害虫
下载PDF
低温储存时长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繁育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艳龙 王丽娜 +4 位作者 戴慧玲 何久梅 康奎 张彦龙 曹亮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1366,共6页
为了明确低温下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的最佳储存时长,本试验在10℃条件下储存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研究不同贮存时长后成蜂的子代发育历期和数量。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死亡率随储存时长增加逐渐增加,60 d时死亡率较低,其累积死亡率... 为了明确低温下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的最佳储存时长,本试验在10℃条件下储存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研究不同贮存时长后成蜂的子代发育历期和数量。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死亡率随储存时长增加逐渐增加,60 d时死亡率较低,其累积死亡率为6.90%,至120 d时,累积死亡率达42.46%,雄蜂寿命明显比雌蜂短。不同储存时长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发育历期影响显著,短期储存雌蜂可以缩短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产卵前期。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发育历期随着成蜂储存时长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中卵历期差异较小,平均为3~4 d,幼虫历期、蛹历期和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随着成蜂储存时间的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总数和子代雌蜂数呈下降趋势,不储存的子代总数和子代雌蜂数最多,平均59.96头和57.92头;至150 d时,子代总数和子代雌蜂数均显著下降,仅30.52头和26.04头。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雄蜂数和雄性比在储存150 d时显著增加,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以上研究表明:10℃下,储存60 d为最佳储存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20 d。本试验为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储存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肿腿蜂 储存时长 发育历期 子代数量
下载PDF
三种天牛幼虫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丽娜 肖颖 +2 位作者 陈开琴 唐艳龙 牟云芳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寻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麻天牛幼虫的主要营养成分,评价其营养价值水平,为其食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测定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幼虫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总糖的含量。【结果】星天... 【目的】探寻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麻天牛幼虫的主要营养成分,评价其营养价值水平,为其食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测定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幼虫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总糖的含量。【结果】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含水率分别为61.60%、60.90%和55.5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干质量的38%,41%和45%;脂肪含量分别为干质量的38%,33%和32%;它们之间的总糖含量差异较大,分别为39.23,10.02,28.13 mg/g。【意义】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具有高蛋白,高脂肪,含水率较高等特点,因此,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天牛 星天牛 粗鞘双条杉天牛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利用2种肿腿蜂防治核桃长足象幼虫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艳龙 王丽娜 +2 位作者 赵兰 陈开琴 康奎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目的】为了研究核桃长足象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为25℃,湿度为70%,光周期为短光照L:D=8:16,光照强度为3000 lx)研究管氏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核桃长足象的寄生作用。【结果】2种肿腿蜂均能有效寄生核桃长... 【目的】为了研究核桃长足象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为25℃,湿度为70%,光周期为短光照L:D=8:16,光照强度为3000 lx)研究管氏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核桃长足象的寄生作用。【结果】2种肿腿蜂均能有效寄生核桃长足象,寄生率略有差异,在补充营养过程中,2种肿腿蜂将多数核桃长足象幼虫致死,致死率高于寄生率。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核桃长足象幼虫的产卵前期,其子代卵期、幼虫期、蛹期均略长于管氏肿腿蜂,但无显著差异。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核桃长足象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完成一代需要33.67 d,后者为31.7 d。其子代数量差异不大,均为6头左右,其中管氏肿腿蜂雄性比例略低于白蜡吉丁肿腿蜂。【意义】试验结果为核桃长足象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长足象 管氏肿腿蜂 白蜡吉丁肿腿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利用双条杉天牛幼虫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研究
15
作者 尚华丹 王丽娜 +3 位作者 陈银华 唐艳龙 张彦龙 王鸿斌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17,共4页
以双条杉天牛的老熟幼虫为替代宿主,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分别按照蜂虫比1∶1和3∶1接入雌蜂,当蜂虫比为1∶1时,子代卵期和蛹期分别为5.63 d和17.10 d;当蜂虫比为3∶1时,子代卵期和蛹期分别为5.50 d和16.90d。两比例下的子代卵期、... 以双条杉天牛的老熟幼虫为替代宿主,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分别按照蜂虫比1∶1和3∶1接入雌蜂,当蜂虫比为1∶1时,子代卵期和蛹期分别为5.63 d和17.10 d;当蜂虫比为3∶1时,子代卵期和蛹期分别为5.50 d和16.90d。两比例下的子代卵期、蛹期均无显著差异。蜂虫比为1∶1时,母蜂产卵前期为7.03 d,子代幼虫期为6.73 d;蜂虫比为3∶1时,母蜂产卵前期为6.27 d,子代幼虫期为5.57 d。后者的母蜂产卵前期和子代幼虫期较前者均明显缩短,且蜂虫比为3∶1时的子代雌蜂数量、子代雄蜂数量、子代雌蜂有翅率、子代雄性比、总子代数等指标明显高于蜂虫比为1∶1时。研究证实,利用双条杉天牛老熟幼虫可以有效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蜂虫比为3∶1的繁殖效果优于蜂虫比1∶1,结果可为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条杉天牛 松褐天牛肿腿蜂 发育历期 子代数量 天敌繁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