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40
1
作者 孔凡磊 聂志红 +2 位作者 刘中坡 武玉江 付秀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锚定法 轴性症状 颈半棘肌
下载PDF
腓骨短缩对胫距关节生物力学接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勇 彭阿钦 +3 位作者 焦建宝 高文山 王聪 郭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测定腓骨短缩时,胫距关节的接触特性的变化,探讨腓骨短缩的最大允许程度。[方法]6具小腿标本,去除踝关节以上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用夹具将其固定于正常行走踝关节中立位,分别测出在正常,腓骨短缩2、4、6 mm时,胫距关节的接触压... [目的]测定腓骨短缩时,胫距关节的接触特性的变化,探讨腓骨短缩的最大允许程度。[方法]6具小腿标本,去除踝关节以上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用夹具将其固定于正常行走踝关节中立位,分别测出在正常,腓骨短缩2、4、6 mm时,胫距关节的接触压及接触面积并进行比较,观察并总结出接触压及接触面积的变化趋势。[结果]通过模拟试验发现,腓骨短缩时,胫距关节总接触面积呈减小趋势,前外、后外象限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呈增大趋势,而前内,后内象限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均减小。[结论]2 mm以上(包含2 mm)的腓骨短缩,均会造成胫距关节接触特性的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短缩 胫距关节 压敏片 生物力学 踝关节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刘中坡 聂志红 +1 位作者 霍霁 纪江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1-242,共2页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2007年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7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2例,并进行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患者在术后2~7d(平均3d)下地负重...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2007年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7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2例,并进行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患者在术后2~7d(平均3d)下地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恢复到术前肢体功能,无术后疼痛、人工关节脱位及假体松动情况发生。结论对于>7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建议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恢复肢体功能、早期下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 老年人 骨质疏松
下载PDF
Orthofix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18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曹建明 刘建敏 +2 位作者 王福川 徐丽辉 郭锐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3832-3835,共4页
目的探讨Orthofix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科室2011年12月至2014年1月,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骨折不连接患者18例,软组织缺损范围(4.0~8.0)cm×(2.0~3.5)cm,骨缺损长... 目的探讨Orthofix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科室2011年12月至2014年1月,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骨折不连接患者18例,软组织缺损范围(4.0~8.0)cm×(2.0~3.5)cm,骨缺损长度5.0~10.0cm,平均8.0cm。闭合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15例。术前根据患肢长度、病灶范围和骨缺损长度设计Orthofix外固定支架的安装步骤。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内失活的软组织、增生肉芽及死骨,把Orthofix外固定支架安置在小腿内侧,在胫骨相应部位进行穿钉和截骨,术后1周以1.0mm/d的速度进行缓慢骨搬移延长。结果本组病例经6~16周(平均10周)骨搬移延长,原胫骨骨缺损断端合拢,所有患者骨搬移延长区新生骨组织形成良好,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停止延长后维持外固定架固定3~12个月(平均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骨搬移延长5.0~10.0cm,平均8.0cm。骨痂矿化时间为10~20周,平均11周。疗效按Johner-Wruhs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 Orthofix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创伤小,操作方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缺损 骨不连 Orthofix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中坡 霍霁 +4 位作者 聂志红 荀建军 关浩 刘树青 周丽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1226-1227,共2页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 :经椎弓根植骨R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1 5例 ;对照组 :用Lugue,Harrington,Dick ,R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38例。根据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及Cob...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 :经椎弓根植骨R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1 5例 ;对照组 :用Lugue,Harrington,Dick ,R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38例。根据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及Cobb′角的纠正程度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纠正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RF内固定系统固定复位的前提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爆裂骨折 经椎弓根植骨 治疗
下载PDF
早期运动训练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武玉江 侯英诺 +3 位作者 张子檀 刘中坡 聂志红 樊格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6-882,共7页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只,损伤后即刻给予常规处理;细胞移植组20只,损伤后给予神经干细胞移植;实验组20只,损伤后给予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联合早期运动训练。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的1,7,14,21 d,通过BBB评分及斜板实验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损伤后第14天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caspase-3和髓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损伤后第21天做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组织结构改变。结果与结论:1各组大鼠在损伤后第7,14,21天的BBB评分及斜板实验评分,细胞移植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优于细胞移植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损伤后14 d对照组大鼠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髓过氧化物酶表达也明显升高,细胞移植组大鼠caspase-3和髓过氧化物酶的表达均高于实验组(P<0.05)。3细胞移植组脊髓病理炎性反应减轻,实验组炎性反应进一步减轻,损伤区域结构改善,脊髓组织结构相对清晰、趋于完整。4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早期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运动功能,其可能通过降低caspase-3和髓过氧化物酶的表达,减轻对脊髓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以利于维持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大鼠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电针刺激对脊髓挫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建敏 王福川 +4 位作者 周亚净 穆丽 侯少科 郝丽娜 张子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621,共6页
背景:实验研究表明,电针对于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以降低疼痛,提高急性脊髓损伤的术后疗效。目的:观察脊髓挫伤造模后电针刺激干预对损伤区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脊髓挫伤大鼠神经功能保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 背景:实验研究表明,电针对于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以降低疼痛,提高急性脊髓损伤的术后疗效。目的:观察脊髓挫伤造模后电针刺激干预对损伤区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脊髓挫伤大鼠神经功能保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6只,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20只和大鼠急性脊髓挫伤造模成功40只,造模成功大鼠再随机分为脊髓挫伤组、电针刺激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通过BBB评分、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造模后3 d,通过TUNEL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脊髓挫伤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挫伤区周围bax、bcl-2、caspase-3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挫伤区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HRP示踪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电针刺激组2项运动功能评分在治疗后2周各个时间点均较脊髓挫伤组显著增加(P<0.05)。2造模后3 d经脊髓电针刺激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脊髓挫伤组(P<0.05)。3造模后72 h,与脊髓挫伤组相比经脊髓电针刺激组bax、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4造模后4周,HRP阳性神经纤维数:假手术组最多,电针刺激组次之,脊髓挫伤组最少,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电针刺激治疗通过减少大鼠脊髓挫伤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对脊髓挫伤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 神经再生 组织工程 实验动物 神经损伤与修复动物模型 脊髓挫伤 电针刺激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止痛泵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71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赵素香 孔凡磊 +2 位作者 聂志红 田爱洁 孔凡庭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分析应用止痛泵并手法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71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83个椎体)在C型臂下行手法复位后即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整个操作过... 目的分析应用止痛泵并手法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71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83个椎体)在C型臂下行手法复位后即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带止痛泵。术后对患者复查X线片,了解骨水泥填充及渗漏情况,以及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情况。对患者疼痛的判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将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分级比较,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7例(21个椎体)出现骨水泥的渗漏,6例出现穿刺部位疼痛,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71例患者平均随访19个月,疼痛未见加重,仅2个椎体高度出现少量丢失,3例患者邻近椎体发生骨折,再次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结论应用止痛泵、手法复位的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疗效好,整个治疗过程痛苦小,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手法复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止痛泵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保守治疗继发移位及头坏死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黎宁 彭阿钦 +4 位作者 曹晶 郭锐 张国山 于金河 耿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通过股骨颈无移位骨折保守治疗病例的临床调查,分析继发移位及头坏死的发生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月,216例股骨颈骨折病人伤后早期接受保守治疗,其中186例病人符合入选标准。男82例,女104例,平均6... [目的]通过股骨颈无移位骨折保守治疗病例的临床调查,分析继发移位及头坏死的发生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月,216例股骨颈骨折病人伤后早期接受保守治疗,其中186例病人符合入选标准。男82例,女104例,平均67.5岁。其中141例病人卧床休息,穿丁字鞋,4周后扶双拐开始行走。45例病人伤后第3d开始扶双拐下地。发现骨折移位后均给予手术治疗。髋关节正位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为骨折愈合,股骨头内出现硬化灶或囊肿(FicatⅡ期)诊断为股骨头早期坏死。[结果]68例患者(36.6%)骨折Ⅰ期愈合,118例患者(63.4%)发生骨折继发移位,发现移位平均时间是伤后16d(2~68d)。Ⅰ期愈合组病人中,17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25%。发现坏死时间为8~50个月,其中18~24个月最多,有13例。继发移位组病人中,92例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其中55例发生头坏死,发生率为59.8%;发现坏死时间为4~18个月,其中6~12个月最多,有36例。26例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19例发生头坏死,发生率为73%;发现坏死时间为3~12个月,其中3~6个月最多,有11例。[结论]股骨颈无移位骨折保守治疗的患者承受较高的继发移位和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所以作者建议早期手术治疗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保守治疗 继发移位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移植联合早期运动改善脊髓损伤区血管再生及后肢功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素香 侯英诺 +3 位作者 张子檀 刘中坡 聂志红 樊格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3-890,共8页
背景:内皮祖细胞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疾病治疗中,早期运动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单独的内皮祖细胞移植或早期运动训练然治疗效果目前还不甚理想。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移植联合早期运动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区血管再生及... 背景:内皮祖细胞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疾病治疗中,早期运动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单独的内皮祖细胞移植或早期运动训练然治疗效果目前还不甚理想。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移植联合早期运动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区血管再生及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①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入培养液。②内皮祖细胞组大鼠经尾静脉泵注内皮祖细胞(3×10^6个)。③运动组大鼠采用滚筒训练和跑台训练两种运动功能训练方法训练2周。④联合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后,采用滚筒训练和跑台训练2周。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2周:联合组大鼠下肢运动功能和脊髓病理损伤恢复程度优于内皮祖细胞组及运动组,联合组大鼠CM-Dil阳性细胞比例、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量和毛细血管密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高于内皮祖细胞组及运动组。②提示早期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内皮祖细胞移植的同时联合早期运动训练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和血管的再生,改善其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升高损伤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内皮祖细胞 早期运动训练 脊髓损伤 血管再生 功能 神经修复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1
作者 聂志红 孔凡磊 +3 位作者 赵素香 侯英诺 付秀信 纪江锋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1015-1017,共3页
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下腰椎失稳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 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下腰椎失稳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并观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内固定位置、融合情况以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影像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和断裂,椎间融合率100%。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创伤小,术后融合率高,有效预防了手术后神经粘连,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弓根螺钉 黄韧带
下载PDF
电针刺激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建敏 王福川 +4 位作者 周亚净 穆丽 侯少科 郝丽娜 张子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0期8132-8138,共7页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增殖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必须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及...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增殖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必须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及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脊髓损伤模型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入培养液,神经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入等体积神经干细胞悬液,电针刺激组自模型完成6 h起采用督脉加体穴电针1周,联合组尾静脉注射神经干细胞后,同时采用督脉加体穴电针1周。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3 d、1-4周通过BBB评分、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造模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荧光显微镜观测CM-Dil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分布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大鼠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4周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联合组优于神经干细胞组及电针刺激组,神经干细胞组和电针刺激组优于对照组。造模后4周,神经干细胞组和电针刺激组损伤区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脊髓空洞较小,联合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未见脊髓空洞。造模后4周,CM-Dil阳性细胞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联合电针刺激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电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电针 脊髓损伤 组织工程 干细胞 移植 电针刺激 大鼠 电生理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新型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孔凡磊 申勇 +2 位作者 聂志红 刘中坡 纪江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9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3椎板切除,颈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是否具有同样的脊髓减压效果及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12月,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 目的探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3椎板切除,颈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是否具有同样的脊髓减压效果及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12月,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5例患者行传统颈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并评估两组术后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了解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8.0士20.4)%,B组为(56.7士19.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4.3%,B组为4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3椎板切除,颈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脊髓减压效果,同时还减少了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半棘肌 脊髓型颈椎病 轴性症状 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市宾 刘中坡 +3 位作者 纪江峰 申勇 聂志红 孔凡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531-3533,共3页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9年2月本院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42例重度CSM患者,男32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者8例,2个椎间隙者28例...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9年2月本院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42例重度CSM患者,男32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者8例,2个椎间隙者28例,涉及3个椎间隙及以上者6例。本组患者均采用一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和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依据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17分法(JOA 17)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 17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2.5~4.0 h,平均3 h。术中出血200~800 ml,平均400 ml,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6~21个月(平均18.2个月),前路植骨及后路门轴全部骨性愈合,术前患者JOA 17评分为(6.42±1.22)分,术后3个月为(12.24±0.55)分,末次随访为(13.17±0.68)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 17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8.37,P<0.05);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72.31±5.33)%。结论对前后受压的重度CSM采用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使椎管充分减压的同时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可明显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手术 选择性 临床路径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不同时期胎儿长骨骨骺软骨管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福川 林伟枫 +4 位作者 丁宁 张国川 刘书青 关晓晖 林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67-369,共3页
目的 :研究骨骺软骨管的形态结构。方法 :胎儿和新生儿胫骨近端骨骺标本 ,用组化染色方法及电镜观察。结果 :胎儿 8周时无软骨管 ,14周软骨管数目少 ,2 2周增多 ,2 9周最多 ,分支复杂 ,新生儿软骨管数目减少。软骨管除由动脉、静脉和毛... 目的 :研究骨骺软骨管的形态结构。方法 :胎儿和新生儿胫骨近端骨骺标本 ,用组化染色方法及电镜观察。结果 :胎儿 8周时无软骨管 ,14周软骨管数目少 ,2 2周增多 ,2 9周最多 ,分支复杂 ,新生儿软骨管数目减少。软骨管除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还包含淋巴管。结论 :胎儿胫骨近端骨骺软骨中存在淋巴管 ,淋巴管是软骨管的重要组成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骨骺 软骨管 淋巴管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勇 王磊 +2 位作者 王福川 张少武 董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7-401,共5页
目的以数字解剖学的方法评估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内固定的安全进钉通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成人患者(34例半骨盆)的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采用Mimics软件,依据耻骨上支骨折的常见部位,置入虚拟圆柱体,采用三维测量工具,测... 目的以数字解剖学的方法评估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内固定的安全进钉通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成人患者(34例半骨盆)的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采用Mimics软件,依据耻骨上支骨折的常见部位,置入虚拟圆柱体,采用三维测量工具,测量最大进钉通道,最大长度,探寻进钉点位置,进钉通道大小与角度之间的特征规律,确定安全范围。结果对于内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最大直径平均为(9.64±0.79)mm,长度为(67.88±6.07)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44.03±2.29)°~(50.41±3.33)°;对于外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最大直径平均为(11.25±1.45)mm,长度为(96.82±6.76)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36.12±2.76)°~(43.38±3.30)°。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外侧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耻骨上支进钉通道的确定可提高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固定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上支骨折 进钉通道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 内固定
下载PDF
内外固定联合应用在恐怖三联征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勇 张少武 +5 位作者 王福川 董云 郭锐 关浩 刘建敏 曹建明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7期2601-2602,共2页
目的观察内外固定联合应用在恐怖三联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13例,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铰链式外固定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固定,术后给予康复治疗,指导患... 目的观察内外固定联合应用在恐怖三联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13例,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铰链式外固定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固定,术后给予康复治疗,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无复发性脱位、无关节僵硬发生,1例出现肘关节异位骨化,但未对关节功能造成影响,MEPS评分优9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内外固定联合应用能提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关节稳定性,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降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铰链式外固定架 内固定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康复
下载PDF
全程VSD结合抗生素灌洗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勇 张少武 +2 位作者 董云 赵辉 王福川 《创伤外科杂志》 2013年第5期460-460,共1页
对61例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Ⅰ期清创后对创伤部位行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抗生素灌洗技术治疗,大块植皮后再次应用VSD治疗7~9d,56例植皮完全成活,5例边缘少许坏死,积极换药后成活。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负压封闭引流 抗生素 灌洗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正常骨质动力髋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黎宁 彭阿钦 +4 位作者 柴仪 曹晶 刘勇 郭锐 韩长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99-1301,共3页
目的选取正常骨密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标本,研究骨水泥强化对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双侧股骨上段标本24对48侧,制备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模型。右侧标本行骨水泥强化DHS固定... 目的选取正常骨密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标本,研究骨水泥强化对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双侧股骨上段标本24对48侧,制备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模型。右侧标本行骨水泥强化DHS固定,为强化组;左侧行DHS常规固定,为对照组。两组标本进行弯曲强度实验及扭转强度实验。结果强化组最大负荷及最大扭矩分别为3852.1602±143.6031N、15.5±2.6Nm,对照组为3702.9667±133.8601N、14.7±3.4Nm;两组比较生物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骨密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骨水泥强化,对DHS固定强度及骨折整体稳定性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 骨水泥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被引量:3
20
作者 孔凡磊 付秀信 聂志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9-1121,共3页
目的探讨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7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下行手法复位后马上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带自控镇痛泵... 目的探讨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7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下行手法复位后马上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带自控镇痛泵。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行X线检查以评价骨水泥填充情况及有无渗漏。疗效判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分级比较,观察手术并发症,以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7例出现骨水泥的渗漏,有6例出现穿刺部位疼痛,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74例患者平均随访19个月,疼痛未见加重,仅2个椎体高度出现少量丢失,2例患者邻近椎体发生骨折,再次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结论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疗效好,整个治疗过程痛苦小,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镇痛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