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邢台市中小企业法律支持体系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1
作者 徐慧 《知识经济》 2016年第6期28-29,共2页
中小企业是邢台地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于该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型、工人就业的扩大以及和谐生活的建构都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在邢台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扩大中小企业的规模,使... 中小企业是邢台地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于该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型、工人就业的扩大以及和谐生活的建构都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在邢台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扩大中小企业的规模,使邢台的社会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形式上。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法律支持体系存在许多问题。邢台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其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存在许多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市中小企业 法律保护 制度障碍
下载PDF
邢台市社区调解实证研究
2
作者 徐慧 万英华 《邢台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5-58,69,共5页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群体性居住区域逐渐规模化。不同的生活习惯催生出一系列摩擦矛盾。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造成大范围的冲突甚至刺激犯罪的发生。为了构建人们和谐稳定的生活平台,社区调解制度呼之欲出。就邢台市的走访调查...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群体性居住区域逐渐规模化。不同的生活习惯催生出一系列摩擦矛盾。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造成大范围的冲突甚至刺激犯罪的发生。为了构建人们和谐稳定的生活平台,社区调解制度呼之欲出。就邢台市的走访调查发现社区纠纷主要有邻里、物业、婚姻家庭纠纷等几种类型。其主要体现多、杂、小、难、繁的特色。与诉讼相比社区调解有着简便易行、高效快捷、贴近生活等优点,但形式单一,工作人员待遇过低等纷繁复杂的问题愈来愈突出。而美国在调解技能培训、调解人员组成、调解过程正规等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国应从加强社区调解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调解人员的工资水平,保障社区调解执行力等方面予以完善。以便推动社区调解制度更好更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调解 调解制度 机制创新
下载PDF
邢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作者 费凌婕 《邢台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4-46,56,共4页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邢台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创城工作体系尚未健全、推进机制不顺、创建标准不高、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使邢台市早日进入全国...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邢台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创城工作体系尚未健全、推进机制不顺、创建标准不高、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使邢台市早日进入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市 文明城市 创建 对策
下载PDF
专业人才在邢台市供给侧改革县域经济去产能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4
作者 罗秋 《河北企业》 2018年第10期129-130,共2页
邢台市地处冀南地区,东部多为平原,西部多为丘陵矿区。历史上该市县域经济主要以钢铁、玻璃、水泥、小商品制造等产业为主。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尤其是去产能压力大、任务... 邢台市地处冀南地区,东部多为平原,西部多为丘陵矿区。历史上该市县域经济主要以钢铁、玻璃、水泥、小商品制造等产业为主。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尤其是去产能压力大、任务重。各类专业人才对于圆满完成去产能任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市 专业人才 去产能 作用
下载PDF
《红楼梦》文献学研究笔谈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庆善 乔福锦 +5 位作者 苗怀明 孙伟科 张云 李晶 赵建忠 高淮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89-96,共8页
回顾百年红学历程,每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都要谈到文献,时至今日,作为红学学科分支的红楼文献学,亟待进行体系建构。今后红学的发展应以文献研究和文献学建构为基准厘清红学的学科性质、划定学科范畴、建构学科框架,重新整理《红楼梦》文... 回顾百年红学历程,每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都要谈到文献,时至今日,作为红学学科分支的红楼文献学,亟待进行体系建构。今后红学的发展应以文献研究和文献学建构为基准厘清红学的学科性质、划定学科范畴、建构学科框架,重新整理《红楼梦》文献并建构红楼文献学,为红学学科重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红楼文献研究过程中应秉承客观理性、严谨审慎的学术态度,提真问题、做真学术,为红学研究开辟新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文献学 红学 学科建设
下载PDF
我国教育行政问责的法律文本分析与问责法制的完善 被引量:3
6
作者 田宝军 卫守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5-50,共6页
我国建立有包括问责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结果的完整教育问责制度。但是缺乏异体问责;问责内容层次偏低;缺乏政治责任和道义问责;缺乏科学严密的问责程序。教育行政问责的完善需要进行法制化建设,扩大教育民主参与与监督的力度,完... 我国建立有包括问责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结果的完整教育问责制度。但是缺乏异体问责;问责内容层次偏低;缺乏政治责任和道义问责;缺乏科学严密的问责程序。教育行政问责的完善需要进行法制化建设,扩大教育民主参与与监督的力度,完善问责体系与机制,使教育问责常态化、程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问责 教育法律 问责体系 法制建设
下载PDF
民间社会历史文献与现当代史学撰述 被引量:5
7
作者 乔福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以传世典籍、官方档案为基本文献依据的传统史学撰述,并未将民间社会历史文献放置应有的位置上。民间文献正式进入学术视域,是现代新史学产生以后的事。民间社会历史文献的使用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不仅改写了现当代史学的历史,也为史学... 以传世典籍、官方档案为基本文献依据的传统史学撰述,并未将民间社会历史文献放置应有的位置上。民间文献正式进入学术视域,是现代新史学产生以后的事。民间社会历史文献的使用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不仅改写了现当代史学的历史,也为史学学科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带来了生机,为学术史续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对民间社会历史文献与现当代史学撰述之间关联进行回顾与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献 史学撰述 学术反思
下载PDF
《石头记》三期“脂评”考 被引量:5
8
作者 乔福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2-96,共15页
现存《石头记》"脂评"文字,由脂胭斋、畸笏叟等人撰写,有回前与回后批、文中双行夹批及眉批等形式,可分为"初评"、"重评"至"四评"及脂砚斋身后评三个时期。其中"初评"文字存于戚蒙... 现存《石头记》"脂评"文字,由脂胭斋、畸笏叟等人撰写,有回前与回后批、文中双行夹批及眉批等形式,可分为"初评"、"重评"至"四评"及脂砚斋身后评三个时期。其中"初评"文字存于戚蒙三本、列藏本、师大三本、甲戌本、甲辰本,"重评"文字存于甲戌本、甲辰本、靖藏本,"三评"文字存于蒙府本、靖藏本,"四评"文字存于甲戌本、师大三本、靖藏本,脂砚斋身后评存于甲戌本、师大三本、靖藏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记》三期 初评 重评 后评
下载PDF
华夏人文学术之现代重建——陈寅恪先生人生志业考论 被引量:4
9
作者 乔福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3-77,共15页
陈寅恪先生之于华夏人文学术现代重建,经历了"本国学术"独立意识之形成、"广义宋学"之建构与"新宋学之建立"三个阶段之演变过程。这一学术历程,与陈先生治学方向变化之轨迹大体一致,亦与陈寅恪先生之文... 陈寅恪先生之于华夏人文学术现代重建,经历了"本国学术"独立意识之形成、"广义宋学"之建构与"新宋学之建立"三个阶段之演变过程。这一学术历程,与陈先生治学方向变化之轨迹大体一致,亦与陈寅恪先生之文化理想密切相关。陈寅恪先生关于华夏人文重建之思路与业绩,不仅是陈先生人生志业之集中体现,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宝贵精神遗产,亦是"留赠来者"的关于华夏文化复兴的学术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东方学 广义宋学 新宋学 学术重建
下载PDF
中国农村畜力的百年变迁——基于冀南西豆庄村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学新 王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4,共7页
近百年来,西豆庄村畜力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一个"M"型的发展轨迹,即从民国时期的严重不足,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和1970年代中后期的逐步缩减,再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短暂繁荣,直至近年来全面退场。畜力与人力的消长和共... 近百年来,西豆庄村畜力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一个"M"型的发展轨迹,即从民国时期的严重不足,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和1970年代中后期的逐步缩减,再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短暂繁荣,直至近年来全面退场。畜力与人力的消长和共存、畜力与机械力的反复和更替说明,中国农村农业技术条件的进步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力 百年变迁 西豆庄
下载PDF
“三结合”的学术视阈和学术方法——张岂之先生史学志业述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藏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9-58,共10页
张岂之先生毕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张先生的学术研究以中国思想史为核心,以华夏文明的演进为主线,以民族复兴为最终归宿,并逐渐将研究的视角从思想史延伸到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 张岂之先生毕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张先生的学术研究以中国思想史为核心,以华夏文明的演进为主线,以民族复兴为最终归宿,并逐渐将研究的视角从思想史延伸到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其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此外,张岂之先生还对中华文化的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彰显了一位人文学人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 中国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现代化
下载PDF
学理分歧·学术对立·学科危机——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之际的红学忧思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福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9-112,2,共14页
始于新时期之初的"红学"学理之争,是"拨乱反正"背景下学科重建努力的体现。由于双方知识背景与观念理路迥异,在《红楼梦》文本性质、红学学科属性及红学研究取向等重大问题上观点迥异,争论持续不断却难以深入。学... 始于新时期之初的"红学"学理之争,是"拨乱反正"背景下学科重建努力的体现。由于双方知识背景与观念理路迥异,在《红楼梦》文本性质、红学学科属性及红学研究取向等重大问题上观点迥异,争论持续不断却难以深入。学理分歧导致主流、异端与民间三大学术群体对立格局形成,80年代初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很快瓦解。受观念分歧与体制化运作双重制约,红学研究陷入学术方向迷失、问题意识丧失及研究方法失效之困局。面对历史记忆断裂、文化自觉丧失与学术观念混乱之局势,固有学术重建之进程异常艰难,民间性研究的学术正当化难以实现,主流学术也找不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已有数百年历史积累的红学,陷入深刻的学科危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分歧 学术对立 学科危机
下载PDF
鲐背之年的坚守——张岂之教授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继训 藏明 《管子学刊》 2017年第2期95-99,共5页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qu...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人文教育观"的倡扬,进一步将自身的学术思想落脚在了现实社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彰显了一位人文学人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 中国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教育观
下载PDF
红学学科之三大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58-63,共6页
作为一门专业学问,红学之学科特征,可从独立性、系统性与综合性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其中独立性是学科成立的内在依据;系统性是学科成熟的逻辑体现;综合性是学科格局的整体反映。三个方面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共同彰显着这门中华专学的特... 作为一门专业学问,红学之学科特征,可从独立性、系统性与综合性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其中独立性是学科成立的内在依据;系统性是学科成熟的逻辑体现;综合性是学科格局的整体反映。三个方面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共同彰显着这门中华专学的特殊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学 学科独立性 学科系统性 学科综合性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淑玲 《继续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5-37,共3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然途径。目前,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均衡,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新的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资配备不均衡、城乡义务教育生...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然途径。目前,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均衡,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新的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资配备不均衡、城乡义务教育生源不均衡、教育管理制度和升学考试制度导致的不均衡。为实现河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做好以下工作:转变教育理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标准化建设;改善教育管理评价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优质均衡
下载PDF
“自然”“神灵”映衬下的道德实体——再论董仲舒的哲学之天 被引量:3
16
作者 藏明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9-25,共7页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qu...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自然 神灵 道德 仁政
下载PDF
《红楼梦新证》的学术范式意义——在中华书局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1
17
作者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58-64,共7页
"为芹辛苦"一生的现代学术大家周汝昌先生,通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在新材料发现、新方法创造、新体系建立等方面为一门专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举世瞩目之重要贡献,也为整个红学学科建构起一个赖以存在的知识论系统。《新证》所... "为芹辛苦"一生的现代学术大家周汝昌先生,通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在新材料发现、新方法创造、新体系建立等方面为一门专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举世瞩目之重要贡献,也为整个红学学科建构起一个赖以存在的知识论系统。《新证》所创造的超越考据、索隐与文艺评论三大派别的学术新范式,不只为红学研究开拓出继续探索的广阔学术天地,也为中华人文学术之现代重建及再度繁荣,留下独具个性风采的历史文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证》 学术范式
下载PDF
董仲舒“三统说”与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藏明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0-35,共6页
"三统说"是董仲舒在借鉴五德终始说以及其他历史观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规律、动力、法则等问题所进行的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其立足于西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不仅对历史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还以"白统""赤... "三统说"是董仲舒在借鉴五德终始说以及其他历史观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规律、动力、法则等问题所进行的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其立足于西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不仅对历史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还以"白统""赤统""黑统"的相关度制作为标准,对王朝的更化与改制问题进行了规范,意在摒弃西周末年以来社会发展所积累下来的诸多弊病,为汉武帝的诸多改革举措提供理论上的保障,进而维护西汉王朝的大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三统说 改制 更化 西汉
下载PDF
《周汝昌先生年谱长编》编纂述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福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08-113,共6页
周汝昌先生之年谱,不仅是周先生个体生命之史,也是一部20世纪的知识分子命运史,一部以红学为线索的现代人文学术史,某种意义上讲,还应是一部记录着古今中西交汇之时代历程的"民族文化之史"。将《周汝昌先生年谱》之学术定位... 周汝昌先生之年谱,不仅是周先生个体生命之史,也是一部20世纪的知识分子命运史,一部以红学为线索的现代人文学术史,某种意义上讲,还应是一部记录着古今中西交汇之时代历程的"民族文化之史"。将《周汝昌先生年谱》之学术定位、体例结构、时段划分、材料选择乃至编纂态度、所取方法、理想目标等方面之设想进行梳理,对具体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汝昌 年谱长编 编纂设想
下载PDF
苏渊雷先生学术志业述略——以“易学”为中心之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藏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5-50,共6页
苏渊雷先生著述等身,在文学、史学、佛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而易学则是苏先生的学术起点与思想的最终归宿。苏先生的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易学会通》一书,该书写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书中,苏渊雷先生不仅对《周易》的成书年代、作者、... 苏渊雷先生著述等身,在文学、史学、佛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而易学则是苏先生的学术起点与思想的最终归宿。苏先生的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易学会通》一书,该书写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书中,苏渊雷先生不仅对《周易》的成书年代、作者、名义、派别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还将易学之精神归纳为"理"即大道、"象"即道之载体、"数"即道之用,而后在以"自然"阐释易学精神的基础之上,将易学之精神运用到了六十四卦与《周易》衍伸之义的阐释当中,并最终将易学之精神落脚在了忧患意识上,借以挽救国家与民族危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渊雷 易学会通 学术志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