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军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5期124-126,共3页
孔子一生"施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殊.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 孔子一生"施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殊.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倡导乐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 个性差异 个性特长
下载PDF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晓宁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6期123-124,共2页
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有重要作用.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指出,要搞好班主任工作,就要关爱学生、遵循原则、注意沟通艺术、关注学生与工作中的问题.
关键词 班级 班主任 工作
下载PDF
浅议中国画的空白
3
作者 高丽荣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0期60-61,共2页
中国画家历来喜欢在画中留白,讲究"知白守墨",常以笔墨为"实",留白为"虚".留白即为"布虚",而中国画贵在布虚.人们在观画时"多不着眼于空处",岂不知"无画处皆为妙境",意境... 中国画家历来喜欢在画中留白,讲究"知白守墨",常以笔墨为"实",留白为"虚".留白即为"布虚",而中国画贵在布虚.人们在观画时"多不着眼于空处",岂不知"无画处皆为妙境",意境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中国画的笔墨空白在画面上造成黑白虚实产生空灵的意境,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这便是中国画空白"虚"的魅力所在.世间万物皆是无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中国画中的黑白虚实尤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实大虚合理,小实小虚生动为佳,所谓"虚实相生"才能产生"妙境".一幅好中国画的作品空白的无形处能形成一种强烈的张力,产生无形的"场"效应,让人在画前驻足,不知不觉中进入画中神游,而"气韵"恰是来源于这无形的"空白".画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做到"气韵生动",感染观者,除了具备一定绘画技巧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自己的画外功夫.众所周知,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笔者对此才识拙浅,不周之处还望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白 虚实相生 意境 气韵 画外功夫
下载PDF
我的德育教学观
4
作者 韩荣花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2期114-115,共2页
在德育教学中,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品行之美、勤奋之美、创新之美、成功之美等潜在之美为核心,同时引入冲突教育方法,拓宽德育工作途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班主任 德育 教学
下载PDF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5
作者 赵军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0期128-129,共2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教育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青少年在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是出自人类本身自然特性的冲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语文教材中深层次的...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教育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青少年在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是出自人类本身自然特性的冲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语文教材中深层次的美,还需要探究和思考,需要"理解"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审美情趣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中的“感同身受”
6
作者 周晓宁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7期121-122,共2页
感同身受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从语文学习角度说,运用感同身受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再造想象,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本文从作者的教学实践出发,介绍了语文教学实施&qu... 感同身受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从语文学习角度说,运用感同身受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再造想象,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本文从作者的教学实践出发,介绍了语文教学实施"感同身受"思维训练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同身受"
下载PDF
轻轻松松学语文——我这样教《大自然的文字》
7
作者 尉慧芳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7年第3期34-34,共1页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编排在语文第四册的第二单元。初中语文第四册的教学重点是: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在反...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编排在语文第四册的第二单元。初中语文第四册的教学重点是: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做比较、分类别、画图表等。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和生活的智慧。文章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并举出了许多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实例,让学生去探索隐藏在这些独特“文字”中的学问和奥妙,以此来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解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自然的文字》 初中语文第四册 引导学生 教学重点 自然科学家 科普小品 科普作家 说明方法
下载PDF
换位思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8
作者 胡庆霞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年第7期139-139,共1页
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断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设问、去释疑,并以这样的理念去指导学生质疑,安排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过去的“局外人”,具体的做法笔者探... 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断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设问、去释疑,并以这样的理念去指导学生质疑,安排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过去的“局外人”,具体的做法笔者探讨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位思考法 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质疑 教学环节 局外人 师能 设问 课堂
下载PDF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9
作者 姚丽峰 《学周刊(中旬)》 2012年第11期153-153,共1页
古人云:“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多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确,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特别是数学课上,... 古人云:“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多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确,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特别是数学课上,探究的知识大多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因而,我们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质疑能力 小学生 培养 提出问题 课程理念 数学教师 求知欲望
下载PDF
强化课外阅读指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0
作者 郗振芳 《文教资料》 2007年第12期145-146,共2页
课外阅读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起着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切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指导 素质教育
下载PDF
教育工作:爱的教育
11
作者 刘桂岩 《文教资料》 2007年第3期108-,共1页
关键词 爱岗敬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