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雨强对红壤坡耕地泥沙流失及有机碳富集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聂小东 李忠武 +5 位作者 王晓燕 申卫平 张雪 郭旺 马文明 王曙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0-908,共9页
在典型红壤丘陵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径流小区(2 m×5 m)上进行降雨强度为1.69mm min-1(大雨强)、1.31 mm min-1(中雨强)和0.64 mm min-1(小雨强)的模拟降雨试验,并对模拟降雨过程中泥沙的迁移规律和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富集... 在典型红壤丘陵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径流小区(2 m×5 m)上进行降雨强度为1.69mm min-1(大雨强)、1.31 mm min-1(中雨强)和0.64 mm min-1(小雨强)的模拟降雨试验,并对模拟降雨过程中泥沙的迁移规律和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作用下土壤流失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并与径流量呈显著的立方关系,径流量是坡耕地土壤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流失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态有机碳流失量占总有机碳流失量的84%以上,最高达97.6%;泥沙中有机碳富集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有机碳的选择性迁移在低强度降雨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中雨强和小雨强下有机碳的富集比与黏粒的富集比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而大雨强泥沙有机碳富集比与黏粒富集比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雨强是影响泥沙流失和泥沙有机碳迁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坡耕地 泥沙 有机碳 富集比
下载PDF
侵蚀背景下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忠武 王曙光 +4 位作者 陈晓琳 聂小东 张艳 刘桂平 曾婉昀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93,共6页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侵蚀背景下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侵蚀背景下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而在表层以下的土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侵蚀部位活性有机碳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侵蚀部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明显高于沉积部位;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活性有机碳的垂向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表层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红壤丘陵区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侵蚀部位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地类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与草本生物量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忠武 郭旺 +6 位作者 申卫平 黄金权 聂小东 王曙光 刘桂平 马文明 王亚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82,共7页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地、松林、草地坡地小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草本生物量分布特征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草本生物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地、松林、草地坡地小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草本生物量分布特征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草本生物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草本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均有重要影响,其中草地坡面小区的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和草本生物量均高于荒地和松林小区;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影响荒地、松林和草地草本生物量的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别为DOC,ROC,DOC和MBC,其中荒地坡面DOC主要通过土壤有机碳(SOC)对草本生物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活性有机碳 草本生物量 土地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