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约就诊对诊室血压测量值的影响
1
作者 赵林蔚 高传玉 +5 位作者 王宪沛 张优 朱利杰 王硕 刘馨允 史永恩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 探讨预约就诊对诊室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869例,按照是否预约就诊分为2组,采用t检验比较诊室内血压值与家庭自测血压值组间的差异,并采用... 目的 探讨预约就诊对诊室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869例,按照是否预约就诊分为2组,采用t检验比较诊室内血压值与家庭自测血压值组间的差异,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①诊室收缩压及舒张压测量值均高于家庭自测舒张压及收缩压测量值[(141.97±19.94)mm Hg比(132.07±16.38)mm Hg,P<0.01;(87.50±13.38)mm Hg比(83.50±12.09)mm Hg,P<0.01].②未预约就诊组患者诊室内收缩压(OSBP)及其与家庭自测收缩压(HSBP)的差值绝对值(I△SBPI)的平均值均明显高于预约就诊组[(143.47±20.36)mm Hg比(140.03-±16.09)mm Hg,P<0.01;(13.54±13.87)mm Hg比(8.52±12.06)mm Hg,P<0.0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心率、BMI等因素后,预约就诊(OR=0.532,95%CI 0.403~0.704)与I△SBPI相关.结论 ①诊室收缩压及舒张压测量值均高于家庭自测值.②预约就诊可减少OSBP测量值与HSBP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约就诊 诊室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新雨 徐予 +1 位作者 石亚楠 夏长伟 《社区医学杂志》 2017年第7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398例DCM均经过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将患者分为LVEF≤35%(A组,n=242)和LVE...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398例DCM均经过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将患者分为LVEF≤35%(A组,n=242)和LVEF36%~45%(B组,n=156)两组,本研究的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计量资料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描述累计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90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1.5%、95.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8%和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4.8%和89.6%,4年生存率分别为49.5%和68.9%(χ~2=14.2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YHAⅣ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年龄、BMI 4个因素对DCM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有影响(RR=1.024,95%CI为1.009~1.040;RR=0.525,95%CI为0.396~0.697;RR=2.261,95%CI为1.484~3.445;RR=0.577,95%CI为0.353~1.941,均P<0.05)。结论 DCM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较差,特别是LVEF≤35%的患者,需要临床医生重视并积极治疗。NYHAⅣ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年龄、BMI 4个因素对DCM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 预后
原文传递
AMI合并新发一过性RBBB相关因素分析
3
作者 李静超 董淑娟 +1 位作者 杨亚攀 楚英杰 《医药论坛杂志》 2016年第1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一过性右束支阻滞(RBBB)相关因素。方法收集AMI合并新发RBBB阻滞患者107例,根据RBBB是否院内消失将其分为新发持续RBBB组和新发一过性RBBB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院内预后;应用关联性分析研究AMI合并...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一过性右束支阻滞(RBBB)相关因素。方法收集AMI合并新发RBBB阻滞患者107例,根据RBBB是否院内消失将其分为新发持续RBBB组和新发一过性RBBB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院内预后;应用关联性分析研究AMI合并新发RBBB患者RBBB消失与接受接诊治疗时间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新发RBBB院内消失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新发持续RBBB相比,新发一过性RBBB患者年龄、心功能受损程度及梗死面积相对较小,院内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较低,且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比率较高;新发RBBB院内消失比率与急诊介入治疗时间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943;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新发RBBB院内消失与年龄、心肌酶峰值、Killip分级≥2呈负相关,与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呈正相关。结论 AMI合并一过性RBBB较持续RBBB预后较好,新发RBBB院内消失比率与急诊介入治疗存在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右束支阻滞 相关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