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芳 张茵 +1 位作者 牛晓娜 马保根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0-574,共5页
目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9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极低,国内外相关数据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WM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16-01-01郑州大学... 目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9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极低,国内外相关数据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WM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16-01-01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24例W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4例WM患者,男16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42~79岁,中位年龄62.5岁;贫血(20例,83.3%)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中位血红蛋白水平75(46~145)g/L;中位IgM水平32.9(6.4~79.3)g/L,其中κ型18例(75%),λ型6例(25%)。16例患者行流式细胞术检测,13例(81.3%)表现为sIgM^+CD5^-CD10^-CD19^+CD20^+CD22^+CD23^-。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7.5(1~5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β2微球蛋白(β2-MG)、IgM水平、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和合并重度免疫不全麻痹影响患者PFS,应用含有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组PFS相对较长。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8)、IgM水平(P=0.028)和SCr(P=0.005)与预后相关。结论 WM好发于老年男性,以IgMκ型多见,具有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特点,年龄、IgM水平和SCr是影响W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的应用有望延长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瘤 临床特点 预后 治疗
原文传递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JAK2/V617F和CALR及MPL W515基因突变检测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怡斐 马保根 +4 位作者 张茵 陈玉清 时杰 陈香丽 尹钊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5-249,共5页
目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以骨髓造血干细胞一系或多系过度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根据MPN患者年龄、初诊血常规数据和有无血管事件发生等可将其分为高、中、低危组,且存在基因突变者危险分层较高。本研... 目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以骨髓造血干细胞一系或多系过度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根据MPN患者年龄、初诊血常规数据和有无血管事件发生等可将其分为高、中、低危组,且存在基因突变者危险分层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BCR/ABL阴性MPN患者JAK2/V617F、CALR及MPL W515基因突变临床特征及对MPN危险分层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2018-02-28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79例BCR/ABL阴性MPN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各项实验室数据及基因突变情况。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患者骨髓JAK2/V617F、CALR及MPL W515突变。非正态分布2组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3组数据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与疾病高低危险型有关联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79例MPN患者中,男78例,女101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56.04±16.44)岁,中位年龄59岁;JAK2/V617F、CALR及MPL W515突变在4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10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ombocytosis,ET)和3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患者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V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者白细胞(Z=-4.269,P<0.001)、血小板(Z=-4.527,P<0.001)和纤维蛋白原(Z=-3.695,P<0.001)水平高于JAK2/V617F突变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白细胞(H=19.457,P<0.001)和血红蛋白(H=14.520,P<0.001)水平高于CALR突变阳性及基因突变均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F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者白细胞(H=14.994,P=0.002)、血红蛋白(H=9.691,P=0.021)、血小板(H=7.877,P=0.049)和纤维蛋白原(H=8.825,P=0.012)水平高于基因突变均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JAK2/V617F基因突变(95%CI:0.128~1.869,P=0.025)与疾病危险分层相关,JAK2/V617F突变阳性者危险分层较高。结论不同MPN亚型基因突变发生频率、分布情况不同,PV患者仅出现JAK2/V617F突变,ET患者CALR突变率高于PV和PMF,MPL W515突变仅存在于PMF患者,且JAK2/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危险分层相关,JAK2/V617F突变阳性者MPN危险分层较高,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ABL阴性 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V617F CALR MPL W515
原文传递
TIM-3、BTLA、LAG-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笑吟 朱尊民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0年第9期570-573,共4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R-CHOP方案免疫化疗反应良好,但30%~4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复发难治DLBCL。因此,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对提高DLBCL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免疫逃逸是DLBCL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研...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R-CHOP方案免疫化疗反应良好,但30%~4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复发难治DLBCL。因此,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对提高DLBCL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免疫逃逸是DLBCL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TIM-3、BTLA、LAG-3在DLBCL中均高表达,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促进淋巴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促进DLBCL发生发展,影响常规化疗的效果。积极探索上述3个抑制性分子对DLBCL的影响,有望成为治疗DLBCL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TIM-3 BTLA LAG-3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