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调控伏隔核活性改善肥胖的影像学研究
1
作者 乔琦 周菁 +8 位作者 和俊雅 李鑫 周阳 孙永兵 李中林 邹智 武肖玲 李昊 李永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1,共6页
目的探究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I-NF)技术调控双侧伏隔核改善肥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24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肥胖受试... 目的探究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I-NF)技术调控双侧伏隔核改善肥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24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肥胖受试者进行3周rtfMRI-NF训练干预,采集干预前后Barratt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Version 11,BIS-11)、三因素饮食问卷(Three-Factor Eating Questionnaire,TFEQ)中的非控制进食(Uncontrolled Eating,UE)、认知限制进食(Cognitive Rehabilitation,CR)、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EE)分量表、食物等级评分量表以及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受试者干预前后临床量表变化。使用SPM12软件对肥胖受试者rtfMRI-NF干预3周前后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并分析干预前后FC值变化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肥胖患者干预后BIS-11、TFEQ-UE、TFEQ-EE及食物等级评分下降,TFEQ-CR评分升高(P<0.05);肥胖受试者干预后左侧伏隔核与左侧颞中回的FC值减小,与左侧额中回的FC值增大(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右侧伏隔核与右侧小脑、右侧额下回的FC值增大,与左侧楔前叶的FC值减小(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干预前后右侧伏隔核-右侧小脑8区的FC差值与TFEQ-UE评分改变呈负相关(r=−0.549,P=0.008),右侧伏隔核-左侧楔前叶的FC差值与BIS-11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658,P<0.001)。结论rtfMRI-NF干预可能通过改变伏隔核与认知控制、注意力偏向和情绪记忆的分布式大脑区域FC,从而改善肥胖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磁共振成像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伏隔核 功能连接
下载PDF
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2
作者 林新贝 孙永兵 +6 位作者 邹智 武肖玲 李中林 王玲 朱嘉栋 李永丽 李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62-1566,共5页
目的观察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BMD)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490名成年男性低剂量胸部CT联合定量CT,测量其腰椎BMD,判断有无MS及其程度,分析成年男性腰椎BMD值与有无MS或MS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腰椎BMD值与MS相关因素的... 目的观察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BMD)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490名成年男性低剂量胸部CT联合定量CT,测量其腰椎BMD,判断有无MS及其程度,分析成年男性腰椎BMD值与有无MS或MS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腰椎BMD值与MS相关因素的关系。以腰椎BMD值为因变量,将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BUA)、血红蛋白(Hb)及有无MS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观察其对腰椎BMD值的影响。结果13490名成年男性中,MS 3900例(MS组)、非MS 9590名(非MS组),组间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椎BMD值与有无MS(r_(s)=-0.025,P=0.004)及MS程度(r_(s)=-0.038,P<0.001)均呈负相关,与腹型肥胖、高甘油三酯及低HDL-C均呈正相关(r_(s)=0.024、0.061、0.036,P均<0.001),与高血压及高血糖均呈负相关(r_(s)=-0.135、-0.104,P均<0.05)。矫正年龄因素后,成年男性腰椎BMD值与有无MS及LDL-C均呈负相关(P均<0.05),与BUA及Hb均呈正相关(P均<0.001)。结论成年男性腰椎BMD值与MS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代谢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男性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恶性黑色素瘤1例
3
作者 任东楠 孙萌萌 +1 位作者 徐俊玲 轩昂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566-567,共2页
患者女,80岁,因“胸闷、喘息半月”2021年4月27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患者半月前出现胸闷喘息,活动耐量下降,无胸痛、咯血等症状。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20年余,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情况不详;高血压病史10余年,自述血压控... 患者女,80岁,因“胸闷、喘息半月”2021年4月27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患者半月前出现胸闷喘息,活动耐量下降,无胸痛、咯血等症状。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20年余,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情况不详;高血压病史10余年,自述血压控制可。既往无皮肤病及肿瘤病史,家族无肿瘤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色素痣、黄染、皮下结节或出血点;右侧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左肺叩诊清音、右肺叩诊浊音,呼吸规整,右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脏及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肝功能检查:总蛋白51.6 g/L,白蛋白33.7 g/L,球蛋白17.90 g/L,前白蛋白166 mg/L,乳酸脱氢酶530 U/L,α-羟丁酸脱氢酶426 U/L,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130 U/L;胸水常规:白细胞计数907×106/L,李凡他试验阳性;肿瘤标志物检查:糖链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69.37 U/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3.64 ng/mL。2021年5月19日胸部CT增强扫描:右前上纵隔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向前侵入胸壁,向后侵及双侧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与右肺分界不清,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内可见多发迂曲血管影,胸廓入口处、纵隔内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胸膜弥漫增厚并多发结节影;双侧胸腔积液,右侧较多。见图1A、1B。2021年5月8日行18F-脱氧葡萄糖PET/CT扫描:右上纵隔软组织肿块伴液化坏死,代谢增高,考虑原发恶性病变,建议活检;右侧胸腔及心包积液,右侧胸膜多发结节样增厚伴代谢增高,考虑胸膜转移;肝包膜多发结节伴代谢增高,考虑肝包膜转移。见图1C~1E。2021年5月24日CT引导下纵隔穿刺活检:恶性肿瘤伴局灶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HMB45、Melan-A阳性(图1F~1H),符合恶性黑色素瘤诊断。2021年5月19日外周血基因检测:丝/苏氨酸特异性激酶(serine-threon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BRAF)基因V600E,NRAS和Kis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基因2、3、4外显子,以及C-KIT和PDGFRA基因均未突变。临床诊断:原发性纵隔恶性黑色素瘤。考虑到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且肿瘤已经发生转移,手术治疗指征不足;基因检测无突变,无靶向治疗适应证,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予以胸腔引流、补充白蛋白等保守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目前患者失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
原文传递
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永兵 周阳 +12 位作者 戚昕 李中林 邹智 武肖玲 周菁 屈敏 张潇琳 王勇 窦社伟 刘红明 闫峰山 朱嘉栋 李永丽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98-704,共7页
目的分析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采用整体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定量CT检查的3 463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 根据体重指数18.5~&l... 目的分析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采用整体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定量CT检查的3 463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 根据体重指数18.5~<24.0 kg/m2、24.0~<28.0 kg/m2和≥28.0 kg/m2分为正常组(1 424例)、超重组(1 531例)和肥胖组(508例)。收集3组一般资料、血脂指标和定量CT所测不同部位体脂分布(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肌肉脂肪含量),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脂分布及血脂指标差异,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肌肉脂肪含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男性:(152.80±49.27)比(72.94±22.68)、(103.79±28.30)cm2, (287.95±57.55)比(156.36±49.40)、(224.67±53.10)cm2, (440.75±72.44)比(229.31±62.01)、(328.46±62.77)cm2, (12.92±8.61)%比(6.82±3.31)%、(9.39±4.88)%, (9.06±9.34)%比(4.55±5.06)%、(6.70±6.73)%, (6.52±0.94)比(4.87±1.03)、(6.27±0.96)mmol/L, (3.05±0.76)比(2.92±0.86)、(2.97±0.77)mmol/L, (2.34±1.42)比(1.53±0.82)、(1.99±1.28)mmol/L;女性:(213.82±46.87)比(104.69±30.62)、(155.05±34.90)cm2, (184.88±46.54)比(90.67±34.09)、(138.92±42.06)cm2, (398.71±71.28)比(195.37±55.32)、(293.97±57.05)cm2, (11.36±6.34)%比(5.51±3.02)%、(7.98±4.77)%, (7.44±7.60)%比(3.70±3.90)%、(5.56±5.94)%, (5.27±0.96)比(5.04±0.86)、(5.11±0.96)mmol/L, (3.26±0.84)比(2.92±0.79)、(3.01±0.74)mmol/L, (1.74±0.69)比(1.27±0.65)、(1.57±0.77)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和超重组[男性:(1.17±0.19)比(1.38±0.28)、(1.25±0.25)mmol/L;女性:(1.36±0.22)比(1.59±0.32)、(1.42±0.27)mmol/L](均P<0.001)。男性超重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均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175、0.113), 与HDL-C呈负相关(r=-0.125、-0.113), 肝脏脂肪含量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均呈正相关(r=0.083、0.075、0.206), 与HDL-C呈负相关(r=-0.093)(均P<0.05);肥胖组肝脏脂肪含量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170), 与HDL-C呈负相关(r=-0.166)(均P<0.05)。女性超重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均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呈正相关(内脏脂肪面积:r=0.129、0.160、0.348;腹部总脂肪面积:r=0.121、0.130、0.283), 与HDL-C呈负相关(r=-0.264、-0.173), 肝脏脂肪含量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352), 与HDL-C呈负相关(r=-0.195)(均P<0.05);肥胖组内脏脂肪面积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13), 与HDL-C呈负相关(r=-0.223)(均P<0.05)。结论血脂与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体脂分布相关, 其相关程度在不同性别和部位间存在差异, 其中甘油三酯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体格检查 超重 肥胖症 体脂分布 血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