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正性重构与血管管腔扩张性重构两种不同现象的区分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文波 唐垚 +6 位作者 郭德华 何艳艳 丁乾昊 马驰 贾茹峰 李天晓 贺迎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0-204,共5页
血管正性重构是一种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病变处血管发生代偿性扩张的现象,该现象与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关研究显示,在对接受血管成形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影像随访时,部分患者病变部位管腔相较于术... 血管正性重构是一种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病变处血管发生代偿性扩张的现象,该现象与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关研究显示,在对接受血管成形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影像随访时,部分患者病变部位管腔相较于术后即刻管腔也会出现扩张。该现象的出现能提高患者血流灌注量,可能有利于预防再发卒中,改善患者预后。然而目前临床中对这一现象尚无明确的定义,在许多研究中依然习惯性将其称为血管正性重构。因此,我们提出“血管管腔扩张性重构”这一概念,以便能够指导对两种现象的区分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正性重构 血管管腔扩张性重构 介入治疗 药物涂层球囊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球囊成形术后血管管腔扩张性重构的相关因素分析
2
作者 丁乾昊 贺迎坤 +8 位作者 赵婧革 何艳艳 刘文波 唐垚 郭德华 周腾飞 朱良付 王子亮 李天晓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0-858,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球囊成形术后血管管腔扩张性重构(VLDR)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单纯紫杉醇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PCBA)或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球囊成形术后血管管腔扩张性重构(VLDR)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单纯紫杉醇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PCBA)或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治疗并且完成术后半年随访的症状性ICAS患者,按照随访DSA是否发生VLDR分为VLDR组和非VLDR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和术后病变特征(DSA)及围手术期相关资料。VLDR定义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介入成形术后的影像随访中,病变部位管腔最狭窄处的狭窄率相较于术后即刻狭窄率减少大于1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球囊类型、球囊长度、扩张时间等可能影响VLDR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8例患者,其中VLDR组16例,非VLDR组72例,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访时间为6.00(5.00,7.00)个月。有18.2%(16/88)病例出现VLDR,PCBA后VLDR发生率为30.4%(14/46),POBA后发生率为4.8%(2/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球囊类型、球囊长度、扩张时间、术后即刻狭窄率、随访时间和Mori分型可能会对VLDR发生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紫杉醇涂层球囊(PCB)的使用(OR=9.82,95%CI 1.99~48.49,P=0.005)和术后即刻狭窄率(OR=1.07,95%CI 1.00~1.14,P=0.042)是VLD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ICAS球囊血管成形术后VLDR与PCB的使用和术后即刻狭窄率相关,这将对临床中PCB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球囊成形术 紫杉醇涂层球囊 血管管腔扩张性重构
原文传递
经动脉和静脉入路行神经介入手术: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标准与指南委员会共识——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发布 被引量:7
3
作者 Starke RM Snelling B +15 位作者 Al-Mufti F Gandhi CD Lee SK Dabus G Fraser JF 刘焕(译) 王丽娜(译) 贺迎坤(译) 朱良付(译) 李天晓(译) 王子亮(译) 白卫星(译) 薛绛宇(译) 冯光(译) 段光明(译) 何艳艳(译)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97-107,共11页
文章旨在对神经介入手术中建立血管通路的技术和工具进行全面的综述。利用已发表的文章,回顾神经介入手术中血管通路的建立方法、部位、工具及技术相关资料,并根据数据质量、证据水平和适当的专家共识综合给出推荐意见。即使建立血管入... 文章旨在对神经介入手术中建立血管通路的技术和工具进行全面的综述。利用已发表的文章,回顾神经介入手术中血管通路的建立方法、部位、工具及技术相关资料,并根据数据质量、证据水平和适当的专家共识综合给出推荐意见。即使建立血管入路的工具和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但目前的文献和经验仍支持神经介入手术中血管通路建立的一些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血管通路 共识
原文传递
围术期NLR变化可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取栓患者的临床预后
4
作者 林枫 张鸿运 +1 位作者 贺迎坤 李天晓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4期396-403,共8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3~7 d NLR和围术期NLR变化与接受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 目的探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3~7 d NLR和围术期NLR变化与接受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基线数据、临床表现和手术相关指标,将入院时NLR定义为NLR1,术后3~7 d NLR定义为NLR2,NLR2-NLR1定义为围术期NLR变化。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临床预后良好组和临床预后不良组,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探讨NLR1、NLR2及围术期NLR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2例患者,其中268例(80.7%)患者实现成功再灌注,术后90 d随访时有147例(44.3%)患者临床预后良好。单因素分析显示,NLR2较低和围术期NLR变化较低与临床预后、成功再灌注、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90 d随访时死亡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变量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OR:1.063,95%CI:1.034~1.092,P<0.001)、侧支循环(OR:0.454,95%CI:0.249~0.829,P=0.010)、首次通过再灌注(OR:0.318,95%CI:0.172~0.589,P<0.001)、围术期NLR变化(OR:2.474,95%CI:1.964~3.117,P<0.001)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围术期NLR变化截断值为3.42时,预测临床预后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1%、74.1%。结论取栓术后3~7 d NLR和围术期NLR变化与成功再灌注、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相关,围术期NLR变化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临床预后
原文传递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时首通效应与NLR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林枫 张鸿运 +2 位作者 贺迎坤 张鹏 李天晓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3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时首通效应(FPE)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并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40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时首通效应(FPE)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并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40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进入研究,根据首次取栓后血管是否完全再通将患者分为FPE组(186例)和非FPE组(220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手术相关数据,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明确影响FPE的独立因素;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项因素预测FPE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性别、侧支循环等级分布、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FPE组患者相比,FPE组患者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明显升高,股动脉穿刺到再通时间明显缩短,血管再通比例、使用球囊导引导管比例明显升高,造影剂外渗比例、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死亡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686,95%CI:1.131~3.491,P=0.017)、入院ASPECTS评分(OR=0.143,95%CI:0.094~0.220,P<0.001)、NLR(OR=1.722,95%CI:1.413~2.098,P<0.001)和PLR(OR=1.007,95%CI:1.003~1.014,P<0.001)是影响FPE的独立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PLR、NLR及多因素联合(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PLR+NLR)预测FP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0.17、0.71、0.77、0.91;NLR在单因素预测FPE时效能最高,截断值为5.86时,特异性为83.3%,敏感性为62.3%。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LR较高易导致机械取栓治疗时FPE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首通效应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原文传递
ADC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不同转归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焕 李钊硕 +2 位作者 周腾飞 贺迎坤 李天晓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MRI序列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并成功再通后脑组织转归的预测能力。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行血管内治疗并成功再通的45例AIS患者,...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MRI序列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并成功再通后脑组织转归的预测能力。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行血管内治疗并成功再通的45例AIS患者,应用影像后处理软件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内随访的MRI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并比较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脑梗死核心区、病变逆转区及脑梗死增加区术前ADC值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ADC值对患者DWI上病变逆转的预测能力。结果所有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均存在术前DWI上病变逆转区和脑梗死增加区。脑梗死核心区、病变逆转区及脑梗死增加区的术前ADC值依次增加,分别为0.555×10-3(0.515×10-3,0.608×10-3)mm2/s、0.637×10-3(0.600×10-3,0.728×10-3)mm2/s和0.948×10-3(0.907×10-3,0.950×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术前ADC值预测患者DWI上病变逆转的准确度为87.1%(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868~0.875,P=0.000),最佳ADC临界值为0.57×10-3 mm2/s,其预测的敏感度为97.2%,特异度为68.3%。结论AIS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不同转归脑组织的术前ADC值有明显差异,其可用于预测AIS患者脑组织的最终影像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病变逆转 脑梗死增加 表观扩散系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贺迎坤 唐垚 +6 位作者 刘文波 朱良付 王子亮 赵文利 何艳艳 赵耀 李天晓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 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 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 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 30%), 技术成功率91.8%(45/49), 11例(22.4%, 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 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 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 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 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 2例(4.1%, 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 1例(2.0%, 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 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 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 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 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 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 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 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 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颅内动脉硬化 药物涂层球囊
原文传递
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孔令华 贺迎坤 +4 位作者 李天晓 张一林 何艳艳 朱世杰 关绍康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83-88,共6页
近年来,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在血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镁基合金作为一种生物降解材料,比铁基合金和锌基合金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镁基合金的降解速度太快,无法与组织愈合的速度相匹配,而且还表现出不均匀腐蚀的特性。因此,... 近年来,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在血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镁基合金作为一种生物降解材料,比铁基合金和锌基合金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镁基合金的降解速度太快,无法与组织愈合的速度相匹配,而且还表现出不均匀腐蚀的特性。因此,研究者们从支架的表面改性、锻造工艺和成分配比等方面优化支架生物金属特性,并且逐步运用到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本综述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特性;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支架 镁基合金可降解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支架内血栓 生物降解
原文传递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唐垚 贺迎坤 +4 位作者 赵耀 何艳艳 朱良付 王子亮 李天晓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21例。ISR共22处,椎动脉起始段8处、椎...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21例。ISR共22处,椎动脉起始段8处、椎动脉V4段12处、基底动脉2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评估靶血管情况。通过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技术成功率和随访情况等分析DCB治疗椎基底动脉ISR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21例ISR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死亡发生。术中2例(9.5%)因DCB扩张后残余狭窄仍>50%行补救性Apollo支架植入。DCB治疗ISR的技术成功率为90.5%(19/21)。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1±11.3)%改善为术后的(22.1±8.3)%。21例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完整,截至2021年9月末次随访,临床随访时间19(12,33.5)个月,无靶血管责任供血区域卒中、TIA及死亡发生。mRS评分0分患者18例、1分患者2例、2分患者1例。13例(61.9%)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末次影像中位随访时间7(5.5,19)个月,示靶血管再狭窄率7.7%(1/13)。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DCB治疗椎基底动脉ISR是安全可行的,技术成功率高,再狭窄率较低,为临床提供了参考依据,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药物涂层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原文传递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桥伟 李立 +4 位作者 邵秋季 李天晓 贺迎坤 常凯涛 白卫星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评价第2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应用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 目的评价第2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应用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31例患者共应用144枚PED Flex治疗159个动脉瘤,手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0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置入,52个动脉瘤结合弹簧圈填塞。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1%(4/131),其中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31),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8%(1/131),无死亡病例,出院mRS 0分101例,1分25例,2分4例,4分1例,致残率为0.8%(1/131)。61例患者共80个动脉瘤获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6.0(3~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57个,完全闭塞率为71.3%(57/80);支架内狭窄4(6.6%,4/61)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8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9.0(2~21)个月,mRS 0分78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结论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较好;术后6个月随访完全闭塞率高,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随访研究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