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病房实施医护协同分层级责任制护理的效果 被引量:27
1
作者 冯英璞 张婧爽 +1 位作者 李灿灿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探讨在介入"河南模式"下开展医护协同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4年4月,通过护理岗位层级设置和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各班次流程,划分医护责任小组,强化医护培训,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与实施前... 目的探讨在介入"河南模式"下开展医护协同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4年4月,通过护理岗位层级设置和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各班次流程,划分医护责任小组,强化医护培训,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与实施前半年即2013年5-10月的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前后的医疗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护彼此工作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介入病房在多学科联合诊治的基础上,配合医护协同服务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主动性,提高医护配合默契度,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丰富护理工作内涵,促进护理专业学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协同 分层级管理 责任制 整体护理
下载PDF
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介入再通的中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贺迎坤 李天晓 +5 位作者 王子亮 常凯涛 朱良付 薛绛宇 白卫星 冯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评价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闭塞超过24h的非急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并行介入再通治疗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 目的评价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闭塞超过24h的非急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并行介入再通治疗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卒中发生情况。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有26例闭塞动脉成功开通。术后13例患者病情改善,11例稳定,3例恶化;mRS评分Ⅲ(四分位数范围,IR)1由术前的4(2—5)分恢复到出院时的3(1~5)分。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3例并发症导致神经症状加重。19例患者影像随访10(7-18)个月,再发狭窄6例,其中3例为症状性。27例患者临床随访55(50~59)个月,再发同侧卒中2例,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术后7d与术前(Z=3.116,P=0.002)、术后3个月与术后7d天(Z=2.977,P=0.003)、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X=2.977,P=0.003)的mR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在中远期预防再发缺血事件的发生,同时术后1年内患者的残疾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放射学 介入性 非急性期
原文传递
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的中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贺迎坤 李天晓 +6 位作者 王子亮 常凯涛 朱良付 薛绛宇 白卫星 李钊硕 许斌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2期59-62,共4页
目的 评价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4月在我中心行介入再通治疗的闭塞超过24 h的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患者12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卒中发生情况,... 目的 评价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4月在我中心行介入再通治疗的闭塞超过24 h的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患者12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卒中发生情况,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有11例闭塞动脉(91.7%)成功开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2例,导致患者病情加重。8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6~30)个月,再狭窄2例,均为症状性。12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1.5(0.5~73)个月,再发同侧性卒中2例,同侧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存活患者中,术后7 d的mR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mRS评分低于术后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可在中远期预防再发缺血事件的发生,同时术后3月内患者的残疾功能改善明显,但再狭窄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非急性期 介入治疗 改良Rankin量表
原文传递
介入栓塞治疗自发性三叉动脉海绵窦瘘一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白卫星 许斌 +1 位作者 李天晓 贺迎坤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48-549,共2页
患者女,53岁。主因右眼结膜红肿,视物不清伴颅内杂音1个月于2016年8月31日入院。体检:右侧睑结膜充血、眼球活动受限,右侧颢部及耳后可闻及轻微搏动性杂音,
关键词 动脉海绵窦瘘 介入栓塞治疗 文献复习 自发性 颅内杂音 视物不清 结膜充血 眼球活动
原文传递
脑卒中病房护理交接班模式改良与实践效果
5
作者 冯英璞 张婧爽 +2 位作者 杨艳芳 李灿灿 李天晓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4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改变脑卒中病房护理交接班模式,减少护士工作时间的消耗。方法在传统的交接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选择性参加晨会集体交接班。要求责任护士每天提前15 min进入病房了解病情,制定计划,护理患者;交班护士依次与接班护士分段床... 目的改变脑卒中病房护理交接班模式,减少护士工作时间的消耗。方法在传统的交接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选择性参加晨会集体交接班。要求责任护士每天提前15 min进入病房了解病情,制定计划,护理患者;交班护士依次与接班护士分段床头交接分管区域患者的病情;护士长将原来晨会后提问,改变为下班前总结和布置明天工作,做到全程跟踪、指导、监督和控制。结果改良后的护理交班模式,至少每天前移治疗时间45 min,缓解了中午时段的治疗压力;同时使护士掌握患者病情的熟练程度提升7%左右,住院患者满意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3.2%左右。结论改良后的护理交接班模式有效缩短了交班的时间,增加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接班 模式改革 护理管理 效果
原文传递
颈内静脉入路血管内根治性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白卫星 贺迎坤 +8 位作者 李天晓 许斌 薛绛宇 冯光 李钊硕 赵同源 蔡栋阳 常凯涛 何艳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入路血管内根治性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bAVM破裂出血、畸形血管具备单一引流静脉特点,经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认为不适合行开颅切除术或患者...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入路血管内根治性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bAVM破裂出血、畸形血管具备单一引流静脉特点,经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认为不适合行开颅切除术或患者明确拒绝开颅手术,接受了颈内静脉入路血管内根治性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资料。术前5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通过旋转DSA和三维重组图像清晰显示引流静脉汇入静脉窦的准确位置。在严格降血压和临时阻断供血动脉情况下,静脉端通过Echelon10导管放置弹簧圈,通过Sonic导管缓慢注入液态栓塞剂,直至畸形血管铸形完全形成。记录术后30 d神经系统及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及mRS评分。结果6例患者共实施7次栓塞手术,采用颈内静脉入路完成治愈性栓塞。5例微导管留置于颈内静脉。术后30 d随访显示所有患者mRS评分≤1分。无明确操作相关性并发症。结论单一静脉引流途径的bAVM患者经颈内静脉入路栓塞技术可行,长期结果有待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颈内静脉 栓塞
原文传递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三种抗血小板方案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被引量:20
7
作者 梁晓东 王子亮 +10 位作者 李天晓 许岗勤 白卫星 朱良付 薛绛宇 冯光 贺迎坤 汪勇锋 李钊硕 李立 赵同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31-536,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所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03例,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3组。术前...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所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03例,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3组。术前2~24 h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600 mg)的患者为负荷组54例;术中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8μg/kg,3 min内推注完毕),继而维持剂量(0.1μg·kg-1·min-1)的为替罗非班组,50例;术前3~5 d给予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的为术前双抗组,99例。采用c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负荷组、术前双抗组、替罗非班组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1.1%(6/54)、2.0%(2/99)、0;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7.4%(4/54)、4.0%(4/99)、0。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P<0.05)与替罗非班组(P<0.01);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P值均<0.05),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负荷亚组中,暴露低分子肝素亚组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暴露组(P<0.05),而肝素暴露组与未暴露组术后出血事件并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术前3~5 d双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策略用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术中;与其他两种方案相比,术前2h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更容易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负荷亚组中,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再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血栓栓塞事件,但其可能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应慎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栓栓塞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支架
原文传递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的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子亮 许斌 +1 位作者 蔡栋阳 李天晓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22-624,共3页
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致残、致死率高,抗栓治疗效果不佳。支架成形术作为药物抗栓治疗外的一种补充治疗手段,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近期的药物与支架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支架成形术短期内终点事件发生率远高... 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致残、致死率高,抗栓治疗效果不佳。支架成形术作为药物抗栓治疗外的一种补充治疗手段,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近期的药物与支架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支架成形术短期内终点事件发生率远高于药物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狭窄 支架治疗 动脉硬化 药物抗栓治疗 症状性 支架成形术 颅内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迟发型高灌注综合征一例报告
9
作者 贺迎坤 白卫星 +2 位作者 许斌 李天晓 赵晓娟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182-183,共2页
患者男性,67岁,因“发现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于2014年10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吸烟40年,10支/d,已戒烟2年;本次入院时发现高血压,收缩压平均145mmHg。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2014年10月6日(入院前4d)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患者男性,67岁,因“发现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于2014年10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吸烟40年,10支/d,已戒烟2年;本次入院时发现高血压,收缩压平均145mmHg。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2014年10月6日(入院前4d)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图1)及左侧颈内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图2),狭窄度为90%(图3),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MRI-FLAIR)(图4)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图5)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迟发型 高灌注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