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念与信仰的异同 被引量:8
1
作者 魏长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信仰教育 信念 异同 《纯粹理性批判》 相互联系 “四信” 意思 宗教
下载PDF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被引量:3
2
作者 纪德尚 赵君 《创新》 2009年第4期60-63,共4页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工作具有发挥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然而现实中,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缺失、专业手段不足、工作内容单一,严重制约着其在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实现社会工作功能的基本途径在于...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工作具有发挥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然而现实中,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缺失、专业手段不足、工作内容单一,严重制约着其在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实现社会工作功能的基本途径在于重塑价值基础、强化专业手段、拓展工作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化 职业化
下载PDF
论城市社区的公民教育 被引量:3
3
作者 霍海燕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8-30,共3页
城市社区的公民教育是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公民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探讨城市社区在公民教育中的责任,分析城市社区在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城市社区的公民教育,对于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益,推动城市民主政治... 城市社区的公民教育是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公民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探讨城市社区在公民教育中的责任,分析城市社区在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城市社区的公民教育,对于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益,推动城市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城市社区 公民教育
下载PDF
身心和谐、德性与真实自我 被引量:1
4
作者 寇东亮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4期130-135,共6页
身体是人生命的物质承担,心灵是人生命的意义寄托。在现代社会中,身心失衡是人自我迷失的重要根源。从主体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建构,要求每个人首先能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谐人"。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是"和谐人"的根... 身体是人生命的物质承担,心灵是人生命的意义寄托。在现代社会中,身心失衡是人自我迷失的重要根源。从主体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建构,要求每个人首先能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谐人"。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是"和谐人"的根本标志。德性包含着人性的提升和自觉完善,德性修养体现出人对自己身心关系的调适与优化。守护心灵秩序,实现身心和谐,乃是德性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指向。基于德性的身心和谐,能够成就一个人的真实自我;真实的自我,意味着一个人成为他所应当是的,做他所应当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心灵 和谐 德性真实自我
下载PDF
内在目的论与信仰的思维基础 被引量:1
5
作者 潘中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50,共5页
文章指出,尽管信仰问题对于今日之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信仰问题的研究却难以深入。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信仰这个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这导致对信仰的理解难以摆脱宗教信仰的色彩。而要给信仰下一个有说服力的定义,首要的任务... 文章指出,尽管信仰问题对于今日之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信仰问题的研究却难以深入。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信仰这个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这导致对信仰的理解难以摆脱宗教信仰的色彩。而要给信仰下一个有说服力的定义,首要的任务是确定信仰的思维基础。信仰与信念不同,尽管它们都是基于因果性,但是,信仰是基于内在目的论这种特殊的因果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既保证了信仰所要求的绝对确定性,又使信仰的理想特征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 信仰 内在目的论 思维基础
下载PDF
德性与自由的融通--康德伦理思想的一个旨意
6
作者 寇东亮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6,共4页
康德通过划分现象与物自体的界限,把必然和自由划归现象与本体两个不同的世界,确立了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力图由此解决道德自由的根据问题;康德通过把人理解为一种双重性格的存在物,把人的人格作为融通自由与德性的中介,力图由此解决德性... 康德通过划分现象与物自体的界限,把必然和自由划归现象与本体两个不同的世界,确立了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力图由此解决道德自由的根据问题;康德通过把人理解为一种双重性格的存在物,把人的人格作为融通自由与德性的中介,力图由此解决德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康德关于自由与德性及其关系的思想,校正了其他伦理学流派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德性 实践理性 人格
下载PDF
“最牛别墅”凸显制度缺陷?--干部住房腐败现象说明了啥
7
作者 胡杨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35,共2页
近年来,"最牛别墅"等领导干部住房腐败案件不断发生。干部住房腐败不仅助长社会的奢靡之风,而且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凸显了干部住房监管制度的缺失。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只有进一步明确干部住房腐败的内涵和形式,明确不同级别... 近年来,"最牛别墅"等领导干部住房腐败案件不断发生。干部住房腐败不仅助长社会的奢靡之风,而且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凸显了干部住房监管制度的缺失。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只有进一步明确干部住房腐败的内涵和形式,明确不同级别干部住房标准,建立健全干部住房监管制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干部住房腐败现象的发生。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住房标准 腐败现象 制度缺陷 别墅 党群干群关系 监管制度
下载PDF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程建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导致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改变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通道,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社会管理机制,完善和规范公民社会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社会结构 利益群体 社会管理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提升制度执行力的着力点 被引量:19
9
作者 秦国民 陈红杰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61,共5页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问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其核心就是提升制度执行力。提升制度执行力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既要关注治理之制,也要关注治理之道。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应以优化制度设计作为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基础保障,以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问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其核心就是提升制度执行力。提升制度执行力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既要关注治理之制,也要关注治理之道。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应以优化制度设计作为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基础保障,以规范制度运行作为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关键节点,以激发制度创新动力作为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支撑,将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到制度的轨道上来,使社会按照制度的要求和程序来运行,防止制度执行中的偏差或不被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正义 制度运行效能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霍海燕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5-57,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公民社会开始兴起。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各种民间组织进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公民社会的兴起提升了公民的参与意识,扩大了公民参与政策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公民社会开始兴起。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各种民间组织进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公民社会的兴起提升了公民的参与意识,扩大了公民参与政策的范围,促进了政府政策制定模式转换和多元互动政策主体的出现。同时,公民社会的兴起也加剧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给政府的政策合意带来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政策制定 公民参与 模式转换
原文传递
治理视野中的政府绩效评估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郑志龙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18,共3页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有效工具,其效用反过来又受政府改革进程的影响。在政府管理实现由统治范式向治理范式的转化后,政府绩效评估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把善治理念引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构建善治理念下的绩效评估体系并探讨其实现...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有效工具,其效用反过来又受政府改革进程的影响。在政府管理实现由统治范式向治理范式的转化后,政府绩效评估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把善治理念引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构建善治理念下的绩效评估体系并探讨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是治理视野中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善治 绩效评估
原文传递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态势及其动态应对机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谢海军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7-119,共3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群体性事件演变的基本态势是:群体性事件类型格局从过去单一的物质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转向多元类型并存的格局;发生的动因从在过去共同物质利益受损粘合点走向共同群体意识粘合点;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方式从被迫性转向主... 改革开放后我国群体性事件演变的基本态势是:群体性事件类型格局从过去单一的物质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转向多元类型并存的格局;发生的动因从在过去共同物质利益受损粘合点走向共同群体意识粘合点;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方式从被迫性转向主动依法抗争性;新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助推作用更加凸显等。根据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态势应采取动态管理机制,包括群体性事件分类治理的方针;动态追踪人民内部矛盾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以构建公民权利平等为核心路径化解社会不公平感的冲突源;根据非线性的演变特点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和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不公平感”
原文传递
公民社会与政策过程: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运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霍海燕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0,共4页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公民社会与政策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作为两条不同的纬线平行发展的。如何将两条纬线结合起来,找到理想的交汇点,构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分析框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作用机...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公民社会与政策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作为两条不同的纬线平行发展的。如何将两条纬线结合起来,找到理想的交汇点,构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分析框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作用机理,初步构建了公民社会与政策过程的分析框架,试图为中国公民社会对政策过程的影响研究提供一个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政策过程 政治参与
原文传递
公民道德:社会秩序的“软肋”
14
作者 刘玉梅(主持人) 寇东亮(特邀嘉宾) +1 位作者 郭彦森(特邀嘉宾) 时延春(特邀嘉宾) 《精神文明导刊》 2007年第3期48-50,共3页
主持人:道德底线,是一个令人惶恐的话题,但是来自社会多个层面的道德出界现象却让我们已无法回避,我们通常都说,物质是基础,古人就有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的论说,然而,现实这样告诉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随之带来... 主持人:道德底线,是一个令人惶恐的话题,但是来自社会多个层面的道德出界现象却让我们已无法回避,我们通常都说,物质是基础,古人就有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的论说,然而,现实这样告诉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随之带来思想道德水准的相应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许多,而坚守道德底线的问题反而显得相当严峻。邓小平说过,“物质文明搞上去了,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是个贪污贿赂横行的世界,那么经济成功了,也没有意义。”“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道德问题已引起方方面面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不少问题不容忽视,具体到现实生活中,道德滑坡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德素质 社会秩序 和谐社会 生活水平 物质文明 公民道德建设 道德底线 道德水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