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蕴与着力点 被引量:7
1
作者 方兰欣 郑永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30-38,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知到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的复杂系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经过长期酝酿、凝练阐释、弘扬传播、由知到行进入新阶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知到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的复杂系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经过长期酝酿、凝练阐释、弘扬传播、由知到行进入新阶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并外化于行、广泛践行,是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重道远,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行聚力、汇聚民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兼顾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化融入法治实践,规范化融入社会治理,常态化融入学校教育,生活化融入千家万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知到行 广泛践行 着力点
下载PDF
在学、干、管、改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现实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永扣 郝涵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58-59,共2页
领导干部积极践行初心使命,既是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有效应对改革攻坚严峻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要做到学深、改实,秉持学有所得、干有所担、行有所律、改有所责的基本要求;以"学"为基础、以"干&... 领导干部积极践行初心使命,既是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有效应对改革攻坚严峻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要做到学深、改实,秉持学有所得、干有所担、行有所律、改有所责的基本要求;以"学"为基础、以"干"为重点、以"管"为抓手、以"改"为关键,在学、干、管、改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初心 使命
下载PDF
唯物史观理论形成与构成中的哲学因素
3
作者 潘中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4期62-69,2,共8页
唯物史观被马克思恩格斯指认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但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成和构成中,哲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的。唯物史观阐述现实的起点是经过唯物主义中介后的"我思",因而其作为起点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得... 唯物史观被马克思恩格斯指认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但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成和构成中,哲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的。唯物史观阐述现实的起点是经过唯物主义中介后的"我思",因而其作为起点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得到了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的支持。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唯物史观提供了考察社会历史的方法和整理资料的概念框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了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和解的时代使命,这一使命也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并使之成为唯物史观考察的终极目标。反过来,此目标也赋予唯物史观以批判性。因此,唯物史观并不是对于社会历史现象的单纯经验总结、描述和抽象,而是基于哲学所形成的对于经验的人类社会历史及其产生过程的概念式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实证科学 哲学 实践 概念
下载PDF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几点思考
4
作者 郑永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1期8-10,共3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矛盾转化 价值观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出版社 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传统儒学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塑 被引量:2
5
作者 魏涛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4期88-96,共9页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探究传统儒学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观重构之关系,在返本开新中彰显价值观建设之中国特色,是赓续中国文化血脉,深入推进中国社会改革稳步前进的必由之路。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儒学在面临着现代化的困境中,一代...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探究传统儒学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观重构之关系,在返本开新中彰显价值观建设之中国特色,是赓续中国文化血脉,深入推进中国社会改革稳步前进的必由之路。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儒学在面临着现代化的困境中,一代代学人不断对其进行着价值转型的探索。无论是就价值渊源和共识的视角,还是藉由现实观念呈现的客观事实皆可看到,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正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适,推动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融互渗。在激活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领域的价值时,亦应看到儒学价值观在历史时期传播层面的一些经验和有价值的做法。在活化儒学价值观,积极推进儒学优秀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融通中,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价值观 转化 当代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方兰欣 戚长春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内生机制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其所是”“成其所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核心问题。从政治牵引机制看,强大政党的科学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把控节奏,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人口支撑机制看,持续性的国民“人才化... 内生机制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其所是”“成其所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核心问题。从政治牵引机制看,强大政党的科学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把控节奏,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人口支撑机制看,持续性的国民“人才化”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从市场激励机制看,注重资本“文明面”驱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从文化导向机制看,求真务实的理性传统、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从制度保障机制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及其“效能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牵引 人才支撑 市场激励 文化导向 制度保障
原文传递
文化的力量论纲
7
作者 韩庆祥 方兰欣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0,174,共8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力量。从哲学层面来讲,文化的本质是“人化”,表征人的存在方式且具有“化人”的力量。文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元素,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具有推动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力量;文化...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力量。从哲学层面来讲,文化的本质是“人化”,表征人的存在方式且具有“化人”的力量。文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元素,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具有推动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力量;文化作为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凝聚民族、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关乎国本、国运,具有立国、兴国和强国的力量;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不仅建构政党履职的合法性,而且具有兴党、强党的力量;文化是文明产生的源头和基础,对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具有前提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社会 民族 国家 政党 文明
原文传递
阶梯与限度:宗教中国化背景下基督教的公共参与
8
作者 韩恒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47,共4页
信仰的私人化与公共参与的缺失 谈到宗教信仰的私人化,大家一般认为当下的宗教信仰是追求一己之福的、功利主义的私人信仰,缺乏公共参与和公共关怀。正如李向平老师所言,“信仰及其宗教信仰方式的私人化,导致社会公共关怀、乃至宗... 信仰的私人化与公共参与的缺失 谈到宗教信仰的私人化,大家一般认为当下的宗教信仰是追求一己之福的、功利主义的私人信仰,缺乏公共参与和公共关怀。正如李向平老师所言,“信仰及其宗教信仰方式的私人化,导致社会公共关怀、乃至宗教在公共论坛的削弱甚至消失,从而导致一种‘裸露的公共空间’,使社会建设常常落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公共参与 基督教 中国化 阶梯 公共关怀 社会建设 私人化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方兰欣 郑永扣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4,152,共7页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意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有其“本质规定”,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标定其根本社会属性,新型现代性是其内在本质。坚持独立自主,植根中华历史...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意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有其“本质规定”,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标定其根本社会属性,新型现代性是其内在本质。坚持独立自主,植根中华历史与文化,解决大国独有难题,秉持人民至上,“并联”跨越式发展以及普惠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式现代化道路、模式和话语垄断,重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样板,赓续中华文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并引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意义重大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本质 特征 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