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启蒙的变异与坚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治国 张鸿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1,共3页
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迥异于80年代的风格趋向,形成了多元、“无名”的新格局。其基本取向是消解主流与传统,解构价值与意义,走向世俗化、商业化。启蒙主题也经历了转折与动荡。对它的放逐与坚守,成... 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迥异于80年代的风格趋向,形成了多元、“无名”的新格局。其基本取向是消解主流与传统,解构价值与意义,走向世俗化、商业化。启蒙主题也经历了转折与动荡。对它的放逐与坚守,成为知识分子精神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主题 多元化 消解 救赎 坚守
下载PDF
戏剧和文学永远是中国电影的创作源泉——从源头看中国电影同戏剧和文学的不解之缘
2
作者 姚小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18,20,共3页
长期以来,中国人习惯于从戏剧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电影,他们第一次看到电影,就把电影和戏剧联系起来,形象地称之为'西洋影戏'。中国人从骨子里喜爱戏剧,任景丰第一次拍摄电影,就独具慧眼地选择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群众基础深厚... 长期以来,中国人习惯于从戏剧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电影,他们第一次看到电影,就把电影和戏剧联系起来,形象地称之为'西洋影戏'。中国人从骨子里喜爱戏剧,任景丰第一次拍摄电影,就独具慧眼地选择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群众基础深厚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与戏曲和文学的这种不解之缘,突出反映了最具现代化性质的电影艺术与最传统的中国文化之间的一种渊源。中国电影要发展,不能以戏剧和文学的观念取代电影的观念,但中国电影必须汲取戏剧与文学的滋养,因为戏剧和文学永远是中国电影的创作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戏剧化 电影观众 文学艺术 创作源泉 文明戏 历史悠久 戏曲舞台 电影艺术 戏剧观念
下载PDF
以文化批判者的独立精神面对历史和未来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帆 黄轶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作为一个坚守人文精神、恪守启蒙立场的学者,在此篇访谈中,丁帆先生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学术道路,理性而分明地阐述了对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乡土文学、新世纪文学、文学史治史方法等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和... 作为一个坚守人文精神、恪守启蒙立场的学者,在此篇访谈中,丁帆先生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学术道路,理性而分明地阐述了对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乡土文学、新世纪文学、文学史治史方法等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和建构理念,具有论辩性地批判了当下学界某些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和风气,并表达了对于未来文学的期待,体现了一代人文学者清醒的历史观念、浓重的忧患意识、独立的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审美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判 历史观念 独立精神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学” 人文学者 新世纪文学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从台湾客家小说看“大地之母”形象塑造 被引量:1
4
作者 樊洛平 《创新》 2008年第1期91-94,共4页
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 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客家小说 “大地之母”形象 农耕文化认同
下载PDF
“先锋诗歌:内与外的反思”笔谈——令人迷惑的“先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宁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2,共2页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诗歌 现代性 “内政” “外交” “光明的诗篇”
下载PDF
“我与他人分享”
6
作者 张宁 《青年思想家》 2005年第3期46-47,共2页
《新约全书》中有言:“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但在政治领域里,这几乎被视为无稽之谈。从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和古代东方频仍的战乱,一直到20世纪各种战争和冲突,“血债血还”几成历史定律。所以,当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黑... 《新约全书》中有言:“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但在政治领域里,这几乎被视为无稽之谈。从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和古代东方频仍的战乱,一直到20世纪各种战争和冲突,“血债血还”几成历史定律。所以,当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黑人政治家在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时候,历史似乎再一次要检验它铁一般的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享 他人 种族隔离制度 1994年 政治领域 20世纪 古希腊 政治家 战争 定律 历史 胜利
下载PDF
“非政治”的政治与鲁迅的“向左转”(下)
7
作者 张宁 《青年思想家》 2005年第5期33-40,共8页
五 我们已经接近了鲁迅在精神上与左翼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只需要进一步追问:鲁迅所感受着的那种“罪”的更为抽象的形态是什么?或者反过来问:对鲁迅而言,作为“奴役”对立物的“非奴役”状态是什么?
关键词 鲁迅 政治 左翼文化 契合点 奴役 抽象 感受
下载PDF
内部的“全球化”及知识状况
8
作者 张宁 《社会学家茶座》 2005年第2期45-51,共7页
当我们用“全球化”理论来观察和谈论一种单一的生产方式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范围内肆意扩张时,另一种内部的“全球化”图景正在谈论者脚下悄然展开,这就是中国内部日益严重的区域间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种内部的“... 当我们用“全球化”理论来观察和谈论一种单一的生产方式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范围内肆意扩张时,另一种内部的“全球化”图景正在谈论者脚下悄然展开,这就是中国内部日益严重的区域间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种内部的“全球化”是隐形的,因为在外部的“全球化”图景中,借助“全球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知识状况 生产方式 话语霸权 文化专题研究 中国
下载PDF
杂文与求异思维
9
作者 刘福智 《写作》 2007年第9期6-9,共4页
与求异思维相对的是求同思维。如果说求同思维是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对既有结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的话,那么求异思维则是从已知中寻找既有结论的一种反叛和异化。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谓“异”,可以理解为“对立”和“差异”这样两... 与求异思维相对的是求同思维。如果说求同思维是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对既有结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的话,那么求异思维则是从已知中寻找既有结论的一种反叛和异化。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谓“异”,可以理解为“对立”和“差异”这样两个概念。求异思维就意味着——对于错误的观念寻求并树立一个与之对立的正确的观念;对于正确的论断则在其基础上前进一步,或另辟蹊径,生发出一个新的论断。就以上两个方面而言,求异思维往往表现为反向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异思维 杂文 求同思维 创造性思维 反向思维
下载PDF
诗在通与不通间——诗的语言风格
10
作者 刘福智 《写作》 2006年第10期43-46,共4页
诗与文不同。 诗与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 散文、小说、论文等文体在行文时都要符合语法规范,讲究文从字顺。而诗人,则往往有意违反语法规范,造成语言似通非通的状况。这种看似荒谬的行为,却恰恰能造就美妙的诗句。这正是诗歌这... 诗与文不同。 诗与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 散文、小说、论文等文体在行文时都要符合语法规范,讲究文从字顺。而诗人,则往往有意违反语法规范,造成语言似通非通的状况。这种看似荒谬的行为,却恰恰能造就美妙的诗句。这正是诗歌这一文体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风格 诗歌 语法规范 文体
下载PDF
重温反映抗战题材的电影力作:《黄河绝恋》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小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4-25,共2页
影片《黄河绝恋》是以擅长拍摄战争题材而著称的冯小宁的电影力作,它是导演当年为庆祝共和国五十年大庆的献礼影片。这部影片对导演本人来说,是一次艺术创作上的飞跃,对于中国当代电影来说,是国产影片走出低谷,走向成熟的一个精品。《... 影片《黄河绝恋》是以擅长拍摄战争题材而著称的冯小宁的电影力作,它是导演当年为庆祝共和国五十年大庆的献礼影片。这部影片对导演本人来说,是一次艺术创作上的飞跃,对于中国当代电影来说,是国产影片走出低谷,走向成熟的一个精品。《黄河绝恋》不象一些国产影片尤其是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那样苍白乏味,它好看,耐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影片拍摄已有六年光阴的今天,重温它仍然让人感到其艺术魅力不减当年。《黄河绝恋》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也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飞行员欧文和他的战友在同日本军舰经过一场激烈地鏖战以后,遭重创迫降在我国长城脚下,当时他连同他的伤痕累累的飞机吊挂在悬崖上,生命危在旦夕。当一个放牛娃不经意地救下了他之后,他才开始出现了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飞行员 影片 战争题材 小分队 电影观众 中国当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十年 艺术魅力
下载PDF
有待于充分开掘和运用的宝贵资源——新时期小说家从事影视创作的文化现象透视
12
作者 姚小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18,共3页
小说与电影、电视虽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之间却始终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视觉文化勃兴、图像肆虐的信息时代,各种视像正在不断地“蚕食”乃至征服文字,尤其我国新时期以来,小说作品被频繁地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越来越多的人... 小说与电影、电视虽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之间却始终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视觉文化勃兴、图像肆虐的信息时代,各种视像正在不断地“蚕食”乃至征服文字,尤其我国新时期以来,小说作品被频繁地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越来越多的人更乐于通过看影视而非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文学。影视作品一方面在充分施展自己的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创作 小说家 新时期小说 文化现象 电影创作 法国新小说 五六十年代 电影百花奖 小说作品 电影剧本
下载PDF
从电影诞生到电影成为艺术——试析格里菲斯电影叙事的确立
13
作者 姚小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0,共3页
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一诞生就显示出频繁推陈出新的蓬勃生命力以及观众对它优胜劣汰强烈制约的残酷本质。人们从一百多年的电影发展历史不难看到。
关键词 美国电影 电影叙事 艺术家 发展历史 电影艺术 电影蒙太奇 影片 艺术形式 现代科技 电影摄影机
下载PDF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理论的重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成纪 《东方丛刊》 2005年第2期53-66,共14页
近年来,随着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自然美这一伴随美学历史的经典范畴,获得了重新认识、重新界定的可能性。首先,从西方美学的历史看,长期以来,由于人本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念,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和人的创造物(... 近年来,随着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自然美这一伴随美学历史的经典范畴,获得了重新认识、重新界定的可能性。首先,从西方美学的历史看,长期以来,由于人本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念,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和人的创造物(艺术和人工制品)。与此相关,自然作为与人对立的存在,它要么被排斥在美学主流的边缘,要么被视为一个无法纳入现有理论体系的难题存而不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自然美 核心价值观 人本主义 艺术哲学
原文传递
《唐钞文选集注》陆机诗注的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志伟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57,共5页
以胡刻本、尤刻本李善注,影宋五臣注,明州本,奎章阁本六臣注等,对校比勘《唐钞文选集注》所收陆机诗注,可以发现:《唐钞文选集注》除所收《音决》重在陆机诗音训,公孙罗《钞》注与陆善经注具有重要价值,如较详介绍陆机赠诗对象,阐释陆... 以胡刻本、尤刻本李善注,影宋五臣注,明州本,奎章阁本六臣注等,对校比勘《唐钞文选集注》所收陆机诗注,可以发现:《唐钞文选集注》除所收《音决》重在陆机诗音训,公孙罗《钞》注与陆善经注具有重要价值,如较详介绍陆机赠诗对象,阐释陆诗本义及地理、天象、气候等与陆诗本义的关系;有些注或优于李善与五臣注等,或与李善注、五臣注等互为补充。《唐钞文选集注》还有助于确认、复原《文选》陆机诗、注原貌,对众家注也有所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钞文选集注》陆机 诗注 价值
原文传递
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志伟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8年第1期13-18,共6页
本文辩证有关《杂诗.其一》作者诸异说,考辨孔融于灵帝光和三年首次任职司徒杨赐掾属和《杂诗.其一》全诗与孔融首次任职特定心态密合特征,探讨《杂诗.其一》对举吕望、管仲特殊用法与灵帝时代特别是光和三年政治文化的深层关系,并以边... 本文辩证有关《杂诗.其一》作者诸异说,考辨孔融于灵帝光和三年首次任职司徒杨赐掾属和《杂诗.其一》全诗与孔融首次任职特定心态密合特征,探讨《杂诗.其一》对举吕望、管仲特殊用法与灵帝时代特别是光和三年政治文化的深层关系,并以边让作于光和三年的《章华台赋》也对举吕望、管仲作为重要旁证,认为《杂诗.其一》确为孔融之作,具体创作时间在光和三年,孔融时年28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融 《杂诗·其一》 光和三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