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焦红亮 关方霞 +4 位作者 杨波 李建斌 单泓 杜英 胡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2,共3页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 输血 凝血因子 病毒灭活 血浆
下载PDF
腰椎穿刺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6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焦红亮 关方霞 +6 位作者 杨波 李建斌 詹三华 杜英 胡祥 赵琳娜 韩小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9期9172-9175,共4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取材方便,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在移植过程避免了免疫排斥等反应,是治疗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经腰穿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安全性、可行...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取材方便,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在移植过程避免了免疫排斥等反应,是治疗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经腰穿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6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穿采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d后经腰椎穿刺移植蛛网膜下腔,移植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患者手术前后肌力和NIHSS评分通过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症状改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移植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移植治疗可使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培养 移植 腰椎穿刺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及临床实验研究
3
作者 李建斌 单泓 +2 位作者 杨波 关方霞 焦红亮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3-378,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脐带血间质干细胞单份与双份混合培养细胞增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及临床输注效果观察。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在多联袋中以密度梯度法无菌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并检测CD133+细胞数。将制备的单个核细胞接... 目的分析比较脐带血间质干细胞单份与双份混合培养细胞增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及临床输注效果观察。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在多联袋中以密度梯度法无菌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并检测CD133+细胞数。将制备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B27和bFGF的DMEM/F12培养瓶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培养。当细胞培养3d时,随机取培养的6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3量)为A组,6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3量)为B组,将A、B组各剩余的1/3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为C组。3组细胞密度均调整为1.0×104/ml。以活细胞计数法比较3组细胞不同时间的扩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离后及培养10d后CD133+细胞数。将单份培养和混合培养7d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静脉输注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体内,每次输注2份,每例患者平均输注6份,每份间隔时间平均4d。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活细胞计数检测显示,将2份不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后,细胞贴壁、增殖比单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快(P<0.05)。3组细胞经bF-GF诱导后均表达巢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细胞数,结果显示A、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混合脐血MSCsC组与单份脐血MSCs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相比,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后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均未发现免疫排斥及不良反应。结论混合培养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之间有互相促增殖作用,应用bFGF诱导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表达巢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混合培养 静脉输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