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程医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晓华 杨滢瑞 +1 位作者 卜威振 金学民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8期157-160,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不断扩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以影像学检查为主的眼部疾病,在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占据有利地位。本文对远程医疗在DR筛查、患者治疗、远程会诊方面的应用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不断扩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以影像学检查为主的眼部疾病,在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占据有利地位。本文对远程医疗在DR筛查、患者治疗、远程会诊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深入分析远程医疗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随访率、早期治疗率和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优势,旨在为远程医疗在DR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筛查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应用网络药理学探索丹参对近视的作用靶点及验证
2
作者 路小楠 李杰 +3 位作者 安广琪 刘珍慧 梁春雨 戴淑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丹参在近视中的作用靶点并验证。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提取丹参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Malacard和OMIM数据库提取近视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选取交集靶点提取对应中药活性成分,采用Cytosc...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丹参在近视中的作用靶点并验证。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提取丹参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Malacard和OMIM数据库提取近视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选取交集靶点提取对应中药活性成分,采用Cytoscape构建中药药理调控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关键靶点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选取相关蛋白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活性成分的三维结构,采用AutoDock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选取清洁级3周龄三色豚鼠12只,右眼采用透镜离焦诱导型近视(LIM)进行实验性近视诱导,采用计算机随机数法将其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丹参素钠组,每组6只,分别在LIM维持同时每天球周注射1 ml生理盐水或丹参素钠,对侧眼为阴性对照。实验第0、14、28天采用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检测屈光度。为规避个体差异,采用相对等效球镜度数(处理眼等效球镜度数-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相对眼轴长度(处理眼眼轴长度-对侧眼眼轴长度)比较。实验第28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筛选出近视与源自丹参的中药成分靶点交集关键靶点16个,构建以丹参为候选药物的中药网络药理图和蛋白质互作图,筛选出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TGFB 1、MMP 9靶点基因的对应蛋白可与木犀草素、丹参素、丹参酮ⅡA等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诱导后14 d,丹参素钠组和生理盐水组相对等效球镜度分别为(-4.67±1.03)和(-6.30±1.22)D,相对眼轴长度分别为(0.67±0.26)和(1.08±0.34)mm,丹参素钠组近视程度加深较轻,眼轴长度增长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39;t=2.750,P=0.049)。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丹参素钠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0.01、1.29±0.05和0.63±0.02,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0.05、0.25±0.01和0.74±0.05,其中丹参素钠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低于生理盐水组,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源于丹参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可作为抗巩膜缺氧和改善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的潜在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巩膜重塑 网络药理学 丹参 缺氧
下载PDF
未规范治疗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情转归一例
3
作者 万文萃 金学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5-216,共2页
患者,女,5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周伴闪光感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全身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病情转归 规范治疗 家族遗传病史 湿性 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 视力下降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8
4
作者 庞雪娜 杨鸽 +3 位作者 万文萃 刘宇莹 杨果果 金学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在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分析各种检查在高度近视不同进展阶段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60眼)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屈光度大小分为...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在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分析各种检查在高度近视不同进展阶段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60眼)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屈光度大小分为A、B两组,A组屈光度为-6.00^-10.00 D,B组屈光度为-10.25^-26.00 D,测量眼轴长度后,分别行眼底彩照、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比较两组病例在各项检查中的表现。结果 A组眼轴长度为(26.52±1.70)mm,眼底彩照73.08%表现为豹纹状眼底+视盘弧形斑,此时OCT、B超、3D-MRI未显示特殊改变;B组眼轴长度为(28.80±2.24)mm,眼底彩照88.24%出现较豹纹状眼底+视盘弧形斑更严重的表现,OCT表现出各种特征性改变,B超可以显示后巩膜葡萄肿分级,3D-MRI表现出眼球的各种形态改变。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数≤-10.00 D时眼底及后极部改变相对较轻,屈光度>-10.00 D时眼底及后极部改变相对较重;眼底彩照可早期显示高度近视的眼底改变,随病变进展,与OCT、B超、3D-MRI的综合评估有助于全面了解病变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后巩膜葡萄肿 眼底彩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眼部B超 3D-MRI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改变研究
5
作者 刘培 安广琪 +3 位作者 路晨雨 李姝 杜利平 金学民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0-296,共7页
目的定量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初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检查65例74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5... 目的定量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初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检查65例74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51只眼,女性19例23只眼。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3个月。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74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名50只眼,女性14名24只眼。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6mm×6mm。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mm的中心区,1~3mm的黄斑区,3~6mm的中心凹周围区。设备自带软件记录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区的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CFA)、脉络膜厚度(CT)以及中心凹6mm范围内上方、题侧、下方、鼻下象限的三维CVI、CVV、CT。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VI、CVV、CFA、CT预测CSC发生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中心区、黄斑区CVI(t=3.133、4.814)、CVV(t=7.504、9.248)、CT(t=10.557、10.760)明显增大,CFA(t=-8.206、-5.065)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6mm范围内CVI(t=7.129)、CVV(t=10.020)、CT(t=10.488)明显增大,CFA(-2.548)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6mm范围内上方、题侧、下方、鼻下象限CVI(t=4.980、4.201、4.716、8.491)、CVV(t=9.014、7.156、7.719、10.730)、CT(t=10.077、8.700、8.960、11.704)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组患眼鼻侧CVI、CVV最大,分别为(0.39±0.10)%、(1.09±0.42)mm^(3);上方CT最大,为(476.02±100.89)μm;鼻侧CVI、CVV、CT变化幅度最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6mm范围内CT、CVV、CVI的曲线下面积均>0.5;中心区下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结论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CVI、CVV、CT增大,CFA减小;中心区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血管体积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
原文传递
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分析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的形态 被引量:2
6
作者 金波 安广琪 +3 位作者 雷博 杜利平 戴方方 金学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7-1081,共5页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S-OCT)观察并分析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PPVP)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03/06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SS-OCT检查发现PPVP的受检者91例138眼。观察PPVP的SS-OCT形态学特点,比较不同性...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S-OCT)观察并分析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PPVP)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03/06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SS-OCT检查发现PPVP的受检者91例138眼。观察PPVP的SS-OCT形态学特点,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受检者的PPVP的宽度和高度的差异。结果:纳入91例138眼中112眼(81.2%)PPVP形态为船形,19眼(13.8%)为椭圆形,7眼(5.1%)为对勾形。99眼(71.7%)PPVP与Martegiani区连通。138眼的PPVP的平均宽度为6248.82±1117.87μm,平均高度为562.12±476.94μm。不同性别受检者的PPVP的平均宽度和高度比较无差异(P>0.05),PPVP的宽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32,P<0.01),低度近视组受检者PPVP的高度低于非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01、0.03)。结论:PPVP多为黄斑前船形液体腔隙,多与玻璃体管(Cloquet管)连通,其宽度与年龄相关,PPVP的存在可能影响PVD的形成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 玻璃体后脱离 近视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涡静脉吻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培 安广琪 +4 位作者 张敏 方海新 杨帆 杜利平 金学民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7-311,共5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涡静脉吻合情况。方法临床的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SC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74.0%,37/50),女性13例(26.0%,13/5...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涡静脉吻合情况。方法临床的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SC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74.0%,37/50),女性13例(26.0%,13/50);年龄(44.30±9.59)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3个月。将CSC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患眼组、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名5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检查。横断面OCT观察水平分水岭涡静脉吻合率和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设备自带软件计算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平均脉络膜厚度(MCT)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三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若组间方差不齐,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患眼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SFCT分别为(567.12±129.02)、(513.26±133.17)、(327.64±97.40)μm;MCT分别为(407.38±97.54)、(388.24±94.13)、(275.46±60.55)μm;CVI分别为0.34±0.05、0.32±0.04、0.27±0.04;涡静脉吻合率分别为98%(49/50)、78%(39/50)、40%(20/50);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分别为96%(48/50)、88%(44/50)、48%(24/50)。三组受检眼SFCT(F=53.974)、MCT(Z=51.415)、CVI(F=28.082)、涡静脉吻合率(χ^(2)=43.056)、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χ^(2)=37.72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侧眼比较,患眼组SFCT、MCT、CVI、涡静脉吻合率、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明显大于对侧眼组。其中,SFCT(t=2.054)、CVI(t=2.211)、涡静脉吻合率(χ^(2)=9.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T(Z=7.490)、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χ^(2)=2.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140)。结论单眼CSC患者患眼、对侧眼SFCT、MCT、CVI显著增大;对侧眼涡静脉吻合率与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低于患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 涡静脉吻合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厚度
原文传递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治疗中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宝宝 金学民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7期492-496,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在治疗轻中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中的效果。方法轻中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患者30例(39只眼)接受雷珠单抗注射作为注药组,17例(24只眼)不愿注射雷珠单抗作为对照组。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在治疗轻中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中的效果。方法轻中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患者30例(39只眼)接受雷珠单抗注射作为注药组,17例(24只眼)不愿注射雷珠单抗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注药后玻璃体积血吸收情况,及后续治疗措施和效果。随诊时间6—18个月。结果雷珠单抗注射后6个月,避免玻璃体切除术共8只眼,注药组8只眼(20.51%)与对照组0只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矫正χ^2=3.9406,P=0.0471);行玻璃体切除术共55只眼,注药组31只眼、9只眼玻璃体腔硅油填充(29.03%),对照组24只眼、17只眼玻璃体腔硅油填充(70.83%),硅油填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829,P=0.0021)。结论雷珠单抗在轻中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治疗中,不仅能使玻璃体切除手术操作变得简单易行,而且甚至可以避免部分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生性 雷珠单抗 玻璃体内注药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除术
原文传递
高危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比较
9
作者 万文萃 金学民 +2 位作者 杨果果 刘宇莹 庞雪娜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易于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4例(74眼),包括视网膜脱离超过2个象限,或视网膜裂孔大于一个钟点位,或术...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易于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4例(74眼),包括视网膜脱离超过2个象限,或视网膜裂孔大于一个钟点位,或术前有PVR,或玻璃体积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组36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组38例,两组术前一般条件相似.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手术效果,比较的指标为单次手术复位率.结果 联合手术的单次手术复位率为78.95%,明显高于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44.44%(x2=0.025,P=0.017).结论 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的单次手术解剖复位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巩膜环扎术
原文传递
俯卧位辅助用具在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应用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尹玉 谢春红 +1 位作者 祁颖 李福祯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年第8期633-636,共4页
目的观察新月形面枕和u形床垫在视网膜脱离眼内填充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88例视网膜脱离硅油眼内填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俯卧位组(对照组)和使用新月形面枕和u形床垫组(试验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位维持时间、身体不... 目的观察新月形面枕和u形床垫在视网膜脱离眼内填充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88例视网膜脱离硅油眼内填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俯卧位组(对照组)和使用新月形面枕和u形床垫组(试验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位维持时间、身体不适、眼部不适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体位维持最长时间、体位维持平均时间、睡眠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不适、胸闷、腰部不适、窒息感、眼球下坠感、眼部疼痛感、术后青光眼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月形面枕和U形床垫在视网膜脱离眼内填充术后俯卧位的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具有方便、实用及减少并发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辅助用具 新月形枕 U形垫 俯卧位 术后 视网膜脱离 硅油填充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治疗Ⅲ区开放性眼外伤的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晓丹 金学民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年第7期492-496,共5页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治疗Ⅲ区开放性眼外伤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Ⅲ区开放性眼外伤36例(36只眼),记录致伤原因、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外伤眼特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治疗Ⅲ区开放性眼外伤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Ⅲ区开放性眼外伤36例(36只眼),记录致伤原因、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外伤眼特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36例Ⅲ区开放性眼外伤巩膜全层裂伤达角膜缘后(以最远距离为准)5 ~20 mm,平均(9.0±3.7)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21只眼(59.3%).术前无光感的11只眼中术后无光感2只眼,光感3只眼,手动2只眼,眼内容摘除4只眼;术前视力光感的19只眼中术后光感3只眼,视力提高13只眼,眼内容摘除3只眼.视网膜脱离34只眼中视网膜复位26只眼,其中首次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复位16只眼;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复位10只眼(包括联合视网膜前膜剥除术8只眼,同时联合2次玻璃体切除和部分视网膜切除只2眼).结论 Ⅲ区开放性眼外伤,经过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和相应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眼球,并且恢复一定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伤 开放性 Ⅲ区 玻璃体切除术 效果
原文传递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玉 刘瑜 +2 位作者 谢春红 李福祯 金学民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年第6期462-465,共4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围手术期的护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总结anti—VEGF玻璃体腔注射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的护理职责,观察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确诊...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围手术期的护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总结anti—VEGF玻璃体腔注射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的护理职责,观察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18例(305眼)眼内新生血管和黄斑渗出性病变患者anti-VEGF玻璃体腔注射的术后并发症、依从性和术后复诊情况。结果通过在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加强集中宣教、患者信息核对、药物管理、无菌操作、并发症密切观察等环节,患者表现出较好的依从性,复诊率97.4%,257眼(84.3%)在观察期内完成了3~5次注射。注射后容易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并可以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或经治疗后控制。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炎、视网膜脱离、晶状体损伤或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优质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保障医疗安全,进而促进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围手术期 注射 玻璃体腔 药物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IRVAN 综合征诊治一例
13
作者 董淑倩 杨进献 +1 位作者 张金嵩 金学民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61-462,共2页
患者,女,31岁,双眼逐渐视力下降1年余。于2013年1月20日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3(视力不能矫正)。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混浊。右眼视盘边界不清,盘周动脉瘤样扩张伴膜性增生物,视网膜动静脉... 患者,女,31岁,双眼逐渐视力下降1年余。于2013年1月20日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3(视力不能矫正)。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混浊。右眼视盘边界不清,盘周动脉瘤样扩张伴膜性增生物,视网膜动静脉比约1∶2,视网膜颞下方散在黄白色硬性渗出,黄斑区陈旧性渗出机化,伴色素沉着。左眼视盘边界不清,可见表面膜性增生物,视网膜动静脉比约1∶2,视网膜多发出血灶,上下血管拱环内及黄斑区可见环形黄白色硬性渗出(图1A,图2A)。2 d前在当地县级医院行眼底检查后考虑可能诊断为双眼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Coats病),未治疗,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就诊。当天患者就诊于当地市级医院并且行双眼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FFA )检查,发现双眼视盘周围多发动脉瘤及周边大片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考虑可能诊断为双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Eales 病),未治疗,建议患者来本院就诊。患者系统检查未发现全身异常,否认家族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示:双眼动静脉充盈正常,静脉早期双眼视盘边界不清,盘周小血管扩张,视盘多个动脉血管瘤样扩张,后极部部分动脉管径不均匀呈节段壁染。视网膜周边大片无灌注区,左眼伴新生血管形成。晚期双眼视盘强荧光(图1,图2)。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结果示:右眼黄斑区为陈旧性瘢痕,左眼玻璃体黄斑牵拉伴囊样水肿(图3)。根据患者病史、眼底表现及FFA结果,本科多位眼底病专家会诊意见为双眼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动脉瘤、视神经视网膜炎(idiopathic retinal vasculitis,aneurysms,and neuro-retinits,IRVAN)综合征。治疗意见:双眼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左眼可考虑行后部玻璃体切除术,解除玻璃体黄斑牵拉。因患者拒绝左眼后部玻璃体切除手术,坚持保守治疗,后仅行双眼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于2014年2月17日来本院复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3(视力不能矫正)。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稍混浊。双眼视盘边界不清,表面可见盘周动脉瘤样扩张及膜性增生物,视网膜动静脉比约1∶2,视网膜激光斑清晰,右眼黄斑陈旧性渗出机化,伴色素沉着,左眼黄斑区仍水肿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报告 动脉瘤 视网膜血管炎 视网膜炎 综合征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眼挫伤所致玻璃体积血 被引量:1
14
作者 万文萃 金学民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年第8期578-581,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眼挫伤所致大量玻璃体积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76只眼)严重眼外伤所致大量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除术的术前及术后情况。结果76只眼中术后视力提高者73只眼。术前无光感的4眼中术后仍无光感1只眼,...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眼挫伤所致大量玻璃体积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76只眼)严重眼外伤所致大量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除术的术前及术后情况。结果76只眼中术后视力提高者73只眼。术前无光感的4眼中术后仍无光感1只眼,光感2只眼,1只眼视力恢复至0.6。22只眼视网膜脱离者中,21只眼成功复位,复位率为95.45%。外伤性晶状体脱位28只眼,玻璃体术后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5例。外伤性黄斑孔4只眼,3只眼玻璃体切除术中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后黄斑孔闭合。1例因黄斑区视网膜下大量积血,内界膜未剥离,孔未闭合,进行激光光凝,以防止孔周围视网膜脱离。结论严重眼挫伤所致大量玻璃体积血,均可在外伤后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于术前无光感眼,当眼B超显示玻璃体团块状回声,未能分清视网膜及脉络膜结构者,需待玻璃体机化后,经过恰当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其他相应的治疗措施,大多能解剖治愈,部分患者可功能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挫伤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除术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路小楠 金学民 +2 位作者 田磊 万文萃 王家良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 黄斑 剥离 内界膜 近视 高度 黄斑孔
原文传递
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果果 万文萃 +1 位作者 杨鸽 金学民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观察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治疗小组收治的22例(22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均行23G玻璃体切除术及内界膜填塞,并进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6只眼,C3F8气... 目的观察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治疗小组收治的22例(22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均行23G玻璃体切除术及内界膜填塞,并进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6只眼,C3F8气体或空气填充16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黄斑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中1只眼未成功剥离内界膜,1只眼未成功填塞内界膜。术后19只眼黄斑孔闭合并且视网膜复位,治愈率86.36%(19/22);3只眼视网膜复位,但黄斑孔未闭,占13.64%(3/22)。结论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良好,并且大多不必填充硅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孔 视网膜脱离 内界膜填塞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术中黄斑前玻璃体残留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向可 金学民 万文萃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6期407-41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中黄斑前玻璃体残留患眼的临床表现。方法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术484例(509只眼),切除前段及中央部玻璃体,注入曲安奈德混悬液,进行玻璃体染色,术中观察玻璃体是否后脱离及...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中黄斑前玻璃体残留患眼的临床表现。方法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术484例(509只眼),切除前段及中央部玻璃体,注入曲安奈德混悬液,进行玻璃体染色,术中观察玻璃体是否后脱离及黄斑前有无玻璃体残留,分析玻璃体残留与年龄、原发病、发病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结果509只眼中,黄斑前玻璃体残留者34只眼,残留率为6.68%。0—20岁组残留率为18.64%;21~40岁组残留率为7.88%;41~60岁组残留率为4.17%;60~76岁组残留率为2.1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OR=0.445,95%可信区间为0.298—0.66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残留率为11.61%;眼外伤组残留率为10.52%;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眼外伤组合为一组,其余原发病合另一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16.104,P〈0.001,两组间残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和眼外伤组出现残留者的平均发生时间分别为(10.39±6.02)d和(10.90±4.70)d。结论玻璃体切除术中黄斑前玻璃体残留更容易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年龄偏小及发病早期的患者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玻璃体残留 曲安奈德
原文传递
老年人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18
作者 戴方方 金学民 万文萃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年第6期420-423,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视网膜脱离(RD)的发病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185例(187眼)因RD接受手术治疗,年龄大于等于50岁者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RD的主要构成比:孔源性RD140眼(74.9%),牵引性R...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视网膜脱离(RD)的发病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185例(187眼)因RD接受手术治疗,年龄大于等于50岁者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RD的主要构成比:孔源性RD140眼(74.9%),牵引性RD46眼(24.6%)(其中牵引合并孔源性RD26眼,占总体RD的13.9%),渗出性RD1眼(0.5%)。另老年高度近视RD中黄斑孔性占61.0%。转诊患者中误诊率为11.4%。尽管末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高达95.7%,但术后低视力及盲仍占86.6%。结论老年人RD主要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有关;老年高度近视RD多数由黄斑孔引起;老年人RD的误诊率较高;治疗遵从一般RD治疗的原则;术后低视力及盲所占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老年人 发病特征 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