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产儿4h、8h和12h排尿方式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文建国 徐千雅 +6 位作者 李燕 晋朝娜 杨黎 苏志强 王庆伟 张卫星 夏慧敏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分别用4h、8h和12h观察法观察早产儿出生早期的排尿方式,了解3种观察法结果有无差异。方法选取出生1~7d的早产儿32例。男17例,女15例;胎龄32~36^+6(34.2±1.5)周;出生体质量1.2~3.6(2.1±0.6)kg。根据记... 目的分别用4h、8h和12h观察法观察早产儿出生早期的排尿方式,了解3种观察法结果有无差异。方法选取出生1~7d的早产儿32例。男17例,女15例;胎龄32~36^+6(34.2±1.5)周;出生体质量1.2~3.6(2.1±0.6)kg。根据记录排尿时新生儿日龄分为7组(第1—7天组)。每个观察对象连续观察12h,分别对4h、8h和12h记录的排尿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排尿参数包括排尿时间、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的意识状态(清醒/睡眠)、排尿次数等。结果共记录排尿617次。第1天组11例早产儿出生12h内排尿2~9(5.1±2.2)次,其中4例出生8h内无排尿。第3天组开始发现早产儿排尿前有手臂或大腿微动或排尿后有啼哭。7组早产儿12h内排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存在明显的间断排尿模式。第2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和第6天组4h与12h排尿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8h与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在所有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残余尿量个体变化大(0—30mL),次残余尿量随日龄变化不明显。结论用4h观察法可以推测出生7d内新生儿8h和12h内排尿量、残余尿量,但不能替代8h和12h观察法观察的排尿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尿方式 残余尿量 排尿量 早产 婴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