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道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的递送技术研究和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39
1
作者 韩新巍 吴刚 +4 位作者 马骥 管生 马南 王艳丽 杨瑞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气道倒Y型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气管、隆突和双主支气管复合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根据气道复合狭窄的特殊解剖结构与病变特点,设计气道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X线监视下,对7例重度呼吸困难的气道复合狭窄患者置... 目的探讨气道倒Y型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气管、隆突和双主支气管复合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根据气道复合狭窄的特殊解剖结构与病变特点,设计气道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X线监视下,对7例重度呼吸困难的气道复合狭窄患者置入7枚气道倒Y型一体化内支架。结果内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所有患者置入内支架后呼吸困难即刻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结论气道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能有效解除气道复合性狭窄,技术可行,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 主支气管 狭窄 内支架 Y型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直径30mm大球囊扩张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韩新巍 丁鹏绪 吴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扩张治疗下腔静脉(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IVC造影证实IVC阻塞的连续146例BCS,其中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47例,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除1例... 目的探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扩张治疗下腔静脉(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IVC造影证实IVC阻塞的连续146例BCS,其中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47例,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除1例体形矮小使用直径25mm的球囊导管外,余145例均使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PTA后IVC造影观察管腔通畅情况及管壁完整性。术后1周彩超探查胸腹部、心脏和IVC。结果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除1例因阻塞段与右心房过近而无法测量外,余46例BCS横断面图像测量IVC近心段的横径平均为(17.57±3.93)mm,纵径平均为(25.09±6.09)mm。使用直径30mm的大球囊导管扩张IVC后造影全部显示血流通畅,无一例破裂。术后1周彩超发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2例,心包积液4例,未见腹腔出血。结论使用直径30mm大球囊导管扩张治疗IVC阻塞型BCS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 血管成形术 大球囊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胆管癌并阻塞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韩新巍 李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3249-3254,共6页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胆管癌的主要方法,但不同方法各具特点,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途径有助于提高诊断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取得了一定进展.介入治疗为中晚期胆管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因治疗方法较多,尚...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胆管癌的主要方法,但不同方法各具特点,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途径有助于提高诊断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取得了一定进展.介入治疗为中晚期胆管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因治疗方法较多,尚需规范,亟需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介入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阻塞性黄疸 影像诊断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急诊介入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艳丽 韩新巍 +3 位作者 丁鹏绪 吴刚 管生 水少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急诊介入治疗疗效。资料与方法对17例发病48h^20天的DVT患者进行颈静脉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同时股静脉内置入直头多侧孔导管,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置入滤器,血栓溶解,下肢水...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急诊介入治疗疗效。资料与方法对17例发病48h^20天的DVT患者进行颈静脉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同时股静脉内置入直头多侧孔导管,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置入滤器,血栓溶解,下肢水肿消失,治愈出院,未出现肺栓塞。结论产后DVT患者置入可回收滤器,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能提高DVT的深静脉早期复通率和有效预防发生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的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新巍 李臻 吴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97-80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PBM)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总结其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的363例因阻塞性黄疸PTC下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根据病例入选标准筛选出资料完整、胰管显影的病例...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PBM)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总结其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的363例因阻塞性黄疸PTC下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根据病例入选标准筛选出资料完整、胰管显影的病例。通过影像测量胆胰共同管长度、直径,汇合处胰胆管直径、汇合角度等,并经校正得到实际数值,结合PBM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采用t检验比较测量值与正常值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测量的胆胰共同管长度、汇合角度与十二指肠乳头位置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根据PTC结果共确诊PBM38例,检出率为10.5%(38/363);PBM患者共同管长度为(12.6±7.9)mm,明显高于正常的6mm(t=5.15,P〈0.05)。汇合处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共同管直径分别为(3.7±1.9)、(2.4±1.3)、(3.3±1.4)mm,与正常值(分别为6、3、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9、2.85、5.72,P值均〉0.05)。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降部中段1/3部位15例,共同管长度为(10.6±9.1)mm,汇合角度51.1°±28.0°;异常开口组:降部下1/3段10例、交界处8例、水平部5例,共同管长度分别为(9.9±3.7)、(18.6±8,9)、(13.9±3.5)mm,汇合角度分别为54.0。±18.6。、48.7。±12.6。、74.4°±18.5°。十二指肠乳头部位不同的患者间,共同管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1,P〈0.05),乳头部位距壶腹部越远,共同管越长。结论PTC诊断PBM安全、可行,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三维 穿刺术 胆管造影术 诊断 胰胆管合流异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