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疾病的隐喻——从《女勇士》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病态书写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莉 梁俐珂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6-11,共6页
疾病在作家的笔下,往往具有隐喻的意义。在美国华裔小说《女勇士》中,作者汤亭亭从疯癫和失语两方面刻画了内涵丰富的病态形象,展示了以女性为代表的华裔群体所面临的种族的、性别的、阶级的等不同维度的问题和困境。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疾病在作家的笔下,往往具有隐喻的意义。在美国华裔小说《女勇士》中,作者汤亭亭从疯癫和失语两方面刻画了内涵丰富的病态形象,展示了以女性为代表的华裔群体所面临的种族的、性别的、阶级的等不同维度的问题和困境。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疾病书写,既体现了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的集体想象,也展示出了少数族裔群体消解这种刻板印象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女勇士》 疾病 疯癫 失语
下载PDF
文学中的秘鲁华人史:评萧锦荣长篇自传体小说《伊萨卡之旅》和《此生不易》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凯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95-103,共9页
在秘鲁的官方历史中,华人作为移民的历史长期以来被压制、被消音。华人,作为秘鲁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秘鲁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华人作家之一,萧锦荣不仅在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伊萨卡之旅》和《此生不易》... 在秘鲁的官方历史中,华人作为移民的历史长期以来被压制、被消音。华人,作为秘鲁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秘鲁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华人作家之一,萧锦荣不仅在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伊萨卡之旅》和《此生不易》中表现出秘鲁华人独特的身份观、家园观,还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秘鲁华人的移民经历,还原了秘鲁华人在海外经历的艰辛,这无异于是书写了一部揭示真相的秘鲁华人史,让长期被埋没的秘鲁华人在历史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萨卡 身份 家园 种族主义 自我剥削 秘鲁华人史
下载PDF
美国的陶渊明:生态批评视角中的巴勒斯散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建国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85-88,共4页
巴勒斯散文既蕴涵着许多或具辩证性或有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又包含了些许明显违背生态理念的内容,但总的来看,其生态蕴涵是主流,有背于生态理念的内容尽管明显,却是第二位的。巴勒斯散文堪称生态散文,巴勒斯可谓美国的陶渊明。巴勒斯散文... 巴勒斯散文既蕴涵着许多或具辩证性或有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又包含了些许明显违背生态理念的内容,但总的来看,其生态蕴涵是主流,有背于生态理念的内容尽管明显,却是第二位的。巴勒斯散文堪称生态散文,巴勒斯可谓美国的陶渊明。巴勒斯散文对后世生态文学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勒斯 散文 生态批评
下载PDF
古罗马社会的女性、身体与政治——以莎士比亚笔下的伏伦妮娅形象为中心
4
作者 于艳平 李伟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3,共11页
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对莎士比亚罗马历史剧《科里奥兰纳斯》有深刻影响。不过,普鲁塔克笔下以母亲和罗马好公民双重身份三次出现在“家”和“敌营”两个空间的伏伦妮娅形象略显单薄,止于一种笼统的静态之美,而莎士比亚笔下以... 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对莎士比亚罗马历史剧《科里奥兰纳斯》有深刻影响。不过,普鲁塔克笔下以母亲和罗马好公民双重身份三次出现在“家”和“敌营”两个空间的伏伦妮娅形象略显单薄,止于一种笼统的静态之美,而莎士比亚笔下以女人、母亲、国家政治的隐性操手三重身份六次显性在场、三次隐性在场的伏伦妮娅,展现出多维空间下的悖论之美,表现出一种理性、欲望、激情与活力交织下的女性动态之变与灵魂之美。莎士比亚从生活真实出发,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下通过对伏伦妮娅形象的重塑,反映女性在家庭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生存现状。他围绕女性—身体—政治这一脉络,通过对伏伦妮娅的隐性政治参与与其家庭教育方式之间关系的想象与构建,将家庭伦理与国家政治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彰显其家国同构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罗马名人传》 《科里奥兰纳斯》 伏伦妮娅 家庭伦理 政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的文学和哲学:后人类哲学家罗西·布拉伊多蒂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根成 罗西.布拉伊多蒂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9年第1期24-33,共10页
本文是对后人类哲学家,时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人文中心主任的罗西·布拉伊多蒂教授的访谈。她在访谈中回顾了自己对哲学的兴趣起源于文学,尖锐地批评了当前青年读者沉溺于网络文学或游戏的现象,认为作家及政治家一定要拒绝新的法西... 本文是对后人类哲学家,时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人文中心主任的罗西·布拉伊多蒂教授的访谈。她在访谈中回顾了自己对哲学的兴趣起源于文学,尖锐地批评了当前青年读者沉溺于网络文学或游戏的现象,认为作家及政治家一定要拒绝新的法西斯病毒:颓废的庸俗主义叙事。谈及人文学科危机,布拉伊多蒂认为古典学科已死,人文学科创新必须摆脱传统大学体制,中国在发展人文学科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她认为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历史,游牧生成是后人类危机下全人类解放的不二途径。访谈最后,布拉伊多蒂教授展望了以去人类中心化为前提的后人类文学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文学与哲学 庸俗主义 奇幻文学 游牧生成 人文学科
下载PDF
从17、18世纪莎评看古典主义诗学在英国的瓦解
6
作者 辛雅敏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4-91,153,共9页
早在17世纪,英国批评家在评论莎士比亚的过程中便已意识到古典主义诗学的局限性。在英法政治与宗教冲突的大背景下,经过德莱顿和约翰逊博士等人的系统性批判,经过众多英国批评家的声讨,早在浪漫主义批评崛起之前,古典主义诗学在18世纪... 早在17世纪,英国批评家在评论莎士比亚的过程中便已意识到古典主义诗学的局限性。在英法政治与宗教冲突的大背景下,经过德莱顿和约翰逊博士等人的系统性批判,经过众多英国批评家的声讨,早在浪漫主义批评崛起之前,古典主义诗学在18世纪的英国便已彻底走向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评论 古典主义 三一律
下载PDF
犹太城市文学研究的新探索——评专著《城市想象与犹太文化:索尔·贝娄城市小说研究》
7
作者 李锋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5期109-112,共4页
张甜的专著《城市想象与犹太文化:索尔·贝娄城市小说研究》是贝娄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将城市性与犹太性有机结合起来,试图全面、深入地挖掘贝娄城市小说中的各种文化信息,将历时性的城市变化作为研究主轴,将共时性的城市空间作为... 张甜的专著《城市想象与犹太文化:索尔·贝娄城市小说研究》是贝娄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将城市性与犹太性有机结合起来,试图全面、深入地挖掘贝娄城市小说中的各种文化信息,将历时性的城市变化作为研究主轴,将共时性的城市空间作为具体剖面,紧扣犹太性与城市认知之间的关联,清晰地勾勒出贝娄城市小说创作的全景图。本文认为《城市想象与犹太文化》一书对当下国内的美国文学研究、犹太文学研究和城市小说研究,都能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对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美国犹太文学 城市小说 犹太性 城市空间
下载PDF
近代英国绅士观念的变迁
8
作者 高晓玲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6,共11页
绅士是英国国民性的一部分,以勇敢、明智、克制、得体等品质为主要特征。伴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英国绅士观念经历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身份地位的象征,逐渐转向道德品质与审美趣味的彰显。这些变化不仅与英国历史中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密切相... 绅士是英国国民性的一部分,以勇敢、明智、克制、得体等品质为主要特征。伴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英国绅士观念经历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身份地位的象征,逐渐转向道德品质与审美趣味的彰显。这些变化不仅与英国历史中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密切相关,也伴随着教育理念和价值标准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绅士 英国 现代性
原文传递
神圣、异质与时间性:《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中大屠杀创伤记忆的空间再现
9
作者 张雯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3期54-58,共5页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切入,结合创伤理论,从空间的神圣性、异质性以及时间性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以及辛格的创伤叙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创伤记忆 《敌人 一个爱情故事》 大屠杀小说
下载PDF
迷茫与觉醒——论成长小说《管家》中露丝的成长
10
作者 张瑞宇 刘永杰 《湘南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3-87,共5页
《管家》是美国当代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首部小说,出版后被认为是经典之作。亲人的逝去和离开、父权制社会的束缚和反面引路人的约束阻碍了主人公露丝的成长。伙伴型引路人的陪伴、导师型引路人的指导及顿悟则催生了露丝的觉醒。... 《管家》是美国当代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首部小说,出版后被认为是经典之作。亲人的逝去和离开、父权制社会的束缚和反面引路人的约束阻碍了主人公露丝的成长。伙伴型引路人的陪伴、导师型引路人的指导及顿悟则催生了露丝的觉醒。罗宾逊通过《管家》展现了成长的不易,揭示了导师型引路人及顿悟的重要性,赞颂了露丝发现自我,坚强勇敢的品质。分析露丝的成长阶段和历程,可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家》 露丝 成长小说 引路人 顿悟
下载PDF
南方畸人的挽歌——论奥康纳《救人就是救自己》的悲剧书写
11
作者 张瑞宇 刘永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8-104,共7页
《救人就是救自己》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玛丽·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从人物设置角度而言,身心残缺的史福特利特、嫁女心切的老妇人露西奈尔和聋哑女孩小露西奈尔等畸人,制造和承担了悲剧事件,反... 《救人就是救自己》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玛丽·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从人物设置角度而言,身心残缺的史福特利特、嫁女心切的老妇人露西奈尔和聋哑女孩小露西奈尔等畸人,制造和承担了悲剧事件,反映并推动了社会的道德滑坡;起伏波动的故事情节不断调动着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对史福特利特的态度由怜悯到称赞,再至愤慨,最终转化为悲剧谢幕时的感伤;巧妙运用的象征手法,营造了压抑的氛围,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该小说映射了美国南方传统社会被北方工业化、商业化和世俗化浪潮淹没的历史背景。被异化的南方畸人陷入了身份危机,他们既是混乱时代的受害者,也是悲剧蔓延的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弗兰纳里·奥康纳 美国南方畸人 《救人就是救自己》 悲剧书写
下载PDF
《大主教之死》的美国西南历史再现与现代性批判悖论
12
作者 周雪松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3,共12页
本文聚焦《大主教之死》文本内外的美国西南空间动迁,揭示薇拉·凯瑟在小说中的历史转向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而意在借古喻今。主人公解辖域化式的传教之旅寄寓着作家对20世纪初美国现代性因逐新求变的特质而引发的物质主义、审美... 本文聚焦《大主教之死》文本内外的美国西南空间动迁,揭示薇拉·凯瑟在小说中的历史转向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而意在借古喻今。主人公解辖域化式的传教之旅寄寓着作家对20世纪初美国现代性因逐新求变的特质而引发的物质主义、审美降级等问题的质疑与反思。不过,主人公创建美国天主教区的历程,亦参与并推动了19世纪的西扩运动。这一再辖域化改造隐含着作家对美国西南现代空间再生产的肯定,从而暗示了其现代性批判中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 美国西南 历史再现 现代性
原文传递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的共同体书写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42,共7页
共同体意识是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的天然特质。20世纪30—40年代的旧左翼女性写作以姐妹情谊为纽带,力图建设旨在对抗阶级和性别压迫、争取平等生存权利的女性共同体;60—80年代的新左翼女性文学则以异化、规则、权威为批判对象,憧憬能够... 共同体意识是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的天然特质。20世纪30—40年代的旧左翼女性写作以姐妹情谊为纽带,力图建设旨在对抗阶级和性别压迫、争取平等生存权利的女性共同体;60—80年代的新左翼女性文学则以异化、规则、权威为批判对象,憧憬能够实现身心自由和解放的美学乌托邦;90年代以来的当代左翼女性文学分化为两种倾向,一方面建构女性写作传统,另一方面关注全球化带来的普遍问题,呼吁消弭阶级和性别区分的命运共同体。美国左翼女性书写中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发展和转变体现了在经济萧条、文化革命和全球化等不同背景下左翼女性知识分子对身份、权利、尊严、社会责任等问题的严肃思考,展现了她们不断深化的参与意识、联合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左翼女性文学中的共同体意识内含矛盾性,它既是个体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形式,也限制了个体权利和自由;既帮助界定了个体身份,又潜在地对其进行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左翼文学 女性文学 共同体
原文传递
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卡森《海风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建国 《鄱阳湖学刊》 2019年第3期67-72,127,共7页
物质生态批评审视文本中的物质和作为文本的物质,强调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能动性、能产生意义且具有叙事能力。从物质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蕾切尔·卡森的《海风下》,可以发现:海洋、海洋生物乃至所有非人类物质都具有能动性和叙事能... 物质生态批评审视文本中的物质和作为文本的物质,强调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能动性、能产生意义且具有叙事能力。从物质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蕾切尔·卡森的《海风下》,可以发现:海洋、海洋生物乃至所有非人类物质都具有能动性和叙事能力,能产生效果和生成意义,并在不断释放着种种信息;许多海洋生物和无生命存在物都在创作独特的文本,这些文本又被其他动物“阅读”“领会”,所有的物质通过这样不断的互动,构成一个生态共同体;整部作品在不违反海洋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广泛使用拟人化描写手法,凸显了相关物质的叙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蕾切尔·卡森 《海风下》 物质生态批评
下载PDF
一个“撒谎”故事的流布、变异与改写——《牧童与羊》、《狼来了》与《三声枪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3-58,共6页
《狼来了》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它来源于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但若引入故事结构相类似的第三个文本《三声枪响》,并予以存在论性质的解读,就可与《牧童与狼》及《狼来了》建立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其... 《狼来了》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它来源于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但若引入故事结构相类似的第三个文本《三声枪响》,并予以存在论性质的解读,就可与《牧童与狼》及《狼来了》建立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其中有关"撒谎"的道德主题被改写成"自我欺骗"的存在主题。由此而生的对儿童的同情,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从《牧童与狼》到《狼来了》的流布过程中,一个道德"劝戒"故事如何变异成道德"恐吓"故事,其中充斥着对身体的训诫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童与狼》 《狼来了》 《三声枪响》 “撒谎” 流布 变异 改写
下载PDF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的乌托邦构想——基于勒苏尔《姑娘》的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莉 袁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5-90,共6页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表达了左翼写作中女性的独特经验、视角和声音,体现了20世纪社会各阶层女性对自我所处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生态环境等的观察和思考。不同时期的左翼女性文学虽聚焦不同话题,却始终坚持对建构以"姐妹情谊"...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表达了左翼写作中女性的独特经验、视角和声音,体现了20世纪社会各阶层女性对自我所处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生态环境等的观察和思考。不同时期的左翼女性文学虽聚焦不同话题,却始终坚持对建构以"姐妹情谊"为纽带与特征的女性共同体的追求。美国左翼女作家勒苏尔在其代表作《姑娘》中,就通过建立女性共同体的形式,帮助主人公"姑娘"完成了成长的仪式:母亲帮助"姑娘"完成了成为女人道路上的初步启蒙,对母亲的历史记忆为"姑娘"提供了复写的可能和前行的勇气。克莱拉是"姑娘"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她不但是"姑娘"悲苦生活中的依靠和寄托,也通过镜像效果扩展和深化了"姑娘"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阿米莉娅充当了导师的作用,引导"姑娘"走进女性共同体,实现了性别和阶级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以"姐妹情谊"为基础缔结的女性共同体是女作家构想的实现自我解放的有效路径,然而,这样的纯粹女性乌托邦不可避免地具有脆弱性、短暂性和不确定性,在现实中往往沦为脱离实际的空想。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左翼女性文学中,姐妹情谊这一女性命运共同体形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构,体现了女性作家对这一乌托邦构想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苏尔 《姑娘》 女性共同体 乌托邦 姐妹情谊
原文传递
戈登:缺场的主角——女性主义视阈下《奇异的插曲》的缺场叙事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永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29,共5页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一部著名的女性剧,是以尼娜为代表的女性的悲剧。尼娜原本是健康活泼的姑娘,由于心上人戈登的阵亡,她的言语、行为甚至思想骤然变得离经叛道,惊世骇俗。虽然戈登是一个"缺场"...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一部著名的女性剧,是以尼娜为代表的女性的悲剧。尼娜原本是健康活泼的姑娘,由于心上人戈登的阵亡,她的言语、行为甚至思想骤然变得离经叛道,惊世骇俗。虽然戈登是一个"缺场"人物,在整个剧本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但他却是尼娜一系列疯狂行为"背后的力量",构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在场"。戈登肉体的缺场和精神的在场说明,男性中心主义观念根深蒂固,牢牢占据了人类尤其是女性的意识,造成了女性悲剧的在所难免。人类要想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必须彻底摈弃男性神话,构建两性和谐与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的插曲》 戈登 显性缺场 隐性在场 女性主义
下载PDF
疯狂后的顿悟:《奇异的插曲》女主人公尼娜的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永杰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99-102,共4页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最著名的心理探索剧。剧中的主人公尼娜疯狂地控制了她周围的多位男性,但他们最终纷纷离她而去。尼娜的疯狂行为是其女性内在价值的张扬、精神生态失衡的创伤记忆和对男性神话的疯狂...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最著名的心理探索剧。剧中的主人公尼娜疯狂地控制了她周围的多位男性,但他们最终纷纷离她而去。尼娜的疯狂行为是其女性内在价值的张扬、精神生态失衡的创伤记忆和对男性神话的疯狂解构。但剧本的悲剧性结尾表明:女性要走出精神困境,就要在坚持女性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与男性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理解和相互关爱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的插曲》 尼娜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 疯狂
下载PDF
《庆祝无意义》的空间叙事建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根成 王欣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69-474,共6页
国内外学界关于米兰·昆德拉作品的时间叙事的关注和研究很多,但对其空间叙事的研究却很少。鉴于昆德拉的新作《庆祝无意义》的空间叙事极具特色,本文首先聚焦于故事空间叙事的运用手段和分类,然后通过空间叙事与故事情节对空间构... 国内外学界关于米兰·昆德拉作品的时间叙事的关注和研究很多,但对其空间叙事的研究却很少。鉴于昆德拉的新作《庆祝无意义》的空间叙事极具特色,本文首先聚焦于故事空间叙事的运用手段和分类,然后通过空间叙事与故事情节对空间构建来探讨小说的主题。此过程中会有很多新发现,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题旨,感受昆德拉空间叙事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祝无意义 空间叙事 空间分类 视角 情节
下载PDF
《补墙》——弗罗斯特三重生态关怀的提喻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永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46-52,共7页
《补墙》是弗罗斯特以新英格兰农村为背景的一首短诗,"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是对弗罗斯特诗歌最好的诠释。在人类遭受各种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用生态的目光重新审视此诗,就会发现诗中无不渗透着生态智慧,寄托了诗人对自然... 《补墙》是弗罗斯特以新英格兰农村为背景的一首短诗,"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是对弗罗斯特诗歌最好的诠释。在人类遭受各种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用生态的目光重新审视此诗,就会发现诗中无不渗透着生态智慧,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生态关怀。这是对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的提喻,更是对处于生态困境中人类的警醒。弗罗斯特是在修补破损的石墙,更是在修补现代社会中业已出现裂隙的人类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墙》 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 精神生态 罗伯特.弗罗斯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