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昏迷促醒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1
作者 丁雅琼 刘亚柯 +1 位作者 侯慧峰 张胜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昏迷促醒中心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病原菌情况,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昏迷促醒中心2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痰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药...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昏迷促醒中心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病原菌情况,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昏迷促醒中心2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痰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检出情况及耐药率,根据是否发生MDRO分为观察组(是)和对照组(否),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昏迷促醒患者发生MDRO的影响因素。结果211例调查对象痰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85株,其中有130例发生MDRO,共188株,耐药率为65.96%(188/28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比分别为54.26%、32.98%、12.77%。两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血糖水平、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营养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机械通气时间、血糖水平、联合使用抗菌药物、NIHSS评分、营养风险是MDRO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机械通气时间、血糖水平、联合使用抗菌药物、NIHSS评分、营养风险是诱发MDRO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防止医院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谱抗菌药物 昏迷促醒中心 多重耐药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Nomogram模型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8
2
作者 郭磊磊 秦红英 +2 位作者 张尚书 张艺 连鸿凯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4-591,共8页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风险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458例骨科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asso logisti...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风险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458例骨科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骨科创伤住院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另选取2021年2—10月224例骨科创伤患者建立验证组,对建模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458例创伤患者为建模组,其中创伤合并MDRO感染114例,感染率24.89%;非MDRO感染组患者34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APACHEⅡ评分≥20分(OR=2.567,95%CI:1.593~4.178)、发热日数≥3 d(OR=2.656,95%CI:1.631~4.361)、住院日数≥10 d(OR=3.563,95%CI:2.207~5.808)、使用抗菌药物(OR=2.314,95%CI:1.415~3.848)、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日数≥7 d(OR=2.114,95%CI:1.329~3.624)是创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中的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创伤术后MDRO感染的Nomogram模型,验证结果显示:Bootstrap内部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建模组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8,验证组AUC为0.8718。说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决策分析曲线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早期识别创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从而降低MDRO医院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患者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lasso logistic回归 列线图风险模型
下载PDF
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3
作者 郭磊磊 秦红英 +4 位作者 徐赛男 武珍珍 张艺 张尚书 连鸿凯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2-718,共7页
目的基于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构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研究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7月—2023年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 目的基于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构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研究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7月—2023年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干预前(2022年7—12月,对照组)与干预后(2023年1—6月,干预组)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干预组为41577例,对照组为27052例,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学送检正确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分别为74.2%VS 62.8%、90.3%VS 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病原学送检率目标达成率为237.5%,进步率为18.2%。病原学送检正确率目标达成率为104.0%,进步率为9.5%。过程指标中,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诊断符合率、病原学标本采集正确率、病原学标本转运及时率、病原学标本接收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果指标中,干预组指向性指标送检率、血培养标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体液标本送检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血培养标本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8.5%提高至干预后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可以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送检正确率,改善指标的管理质量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学送检 评价体系 综合干预 效果评价 管理质量
下载PDF
腹部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段飞 李学民 +9 位作者 段希斌 李亚平 杨国威 秦红英 任建安 郜永顺 赵杰 李朝辉 刘现立 吴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9-1546,共8页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6月1-30日我国6家医学中心收治的567例(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445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49例、洛阳市中心医...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6月1-30日我国6家医学中心收治的567例(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445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49例、洛阳市中心医院1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例、河南省人民医院4例)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4例, 女283例;年龄为(51±18)岁。观察指标:(1)术后SSI发生情况。(2)术后发生SSI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 了解患者术后SSI发生情况, 无植入物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30 d、有植入物患者随访至术后1年。正态分布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检验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前进法。结果 (1)术后SSI发生情况。567例患者术后均按计划获得随访, 术后发生SSI 27例, 其中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和(或)腔隙感染各9例。27例发生SSI患者中, 分泌物及脓液细菌培养阳性18例, 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8例, 肺炎克雷伯菌6例, 屎肠球菌3例, 铜绿假单胞菌1例。(2)术后发生SSI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空腹血糖、术前肠道准备、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相关因素(χ^(2)=40.12, Z=-4.22、-2.21、-4.75, χ^(2)=7.07、16.43、38.06、17.50, Z=-4.43、-4.42、-7.14、-7.15、-5.90, P<0.0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前口服抗菌药物、手术方式、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空腹血糖、术前肠道准备、手术类型、手术部位为阑尾、手术部位为结直肠、手术方式、手术切口类型为感染切口、手术切口类型为污染切口、手术时间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7.69, 1.21, 0.27, 5.82, 5.19, 19.08, 0.23, 27.76, 4.97, 1.01, 95%可信区间为2.04~28.95, 1.04~1.41, 0.08~0.94, 1.36~24.85, 1.10~24.43, 4.48~81.25, 0.06~0.87, 2.54~303.53, 1.12~22.14, 1.01~1.02, P<0.05)。结论年龄、术前空腹血糖、术前肠道准备、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腹部手术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