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河村房基遗址可溶盐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李洪涛 郝利民 +1 位作者 刘伟 胡继忠 《河南科技》 2024年第4期88-92,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红烧土中可溶盐与含水率的相关性,找出引起大河村遗址房基红烧土表层病害原因。【方法】采用称重法、原子吸收光谱仪、滴定法检测样品的含水率、阳离子、阴离子含量,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得到房基红烧土不同部位的可溶盐组... 【目的】通过分析红烧土中可溶盐与含水率的相关性,找出引起大河村遗址房基红烧土表层病害原因。【方法】采用称重法、原子吸收光谱仪、滴定法检测样品的含水率、阳离子、阴离子含量,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得到房基红烧土不同部位的可溶盐组分及含水率的差异性,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可溶盐组分与含水率存在的相关性。【结果】研究表明:①红烧土不同位置含水率差异显著,含水率最低值为1.98%,最高值为5.86%,最高值为最低值的2.96倍,变异系数为24.12%;②红烧土不同位置可溶盐含量差异显著,可溶盐各组分的差异性由大到小依次为:Cl->SO_(4)^(2-)>CO_(3)^(2-)>Mg^(2+)>Ca^(2+)>Na^(+)>K^(+);③不同位置样品的含水率与Cl-和K^(+)含量显著相关,大河村遗址红烧土的含水率会随着Cl-和K^(+)含量增加而升高。【结论】房基遗址的高可溶盐含量是引起表层病害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遗址 红烧土 可溶盐 含水率 变异系数 相关性
下载PDF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彩陶中的苗草纹
2
作者 胡继忠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7X期49-50,共2页
大河村遗址彩陶于仰韶一期出现,鼎盛于仰韶三期和四期,纹饰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天象纹、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几大类,又可细分为太阳纹、彗星纹、直线纹、曲线纹、网格纹、莲蓬纹、禾苗纹等30多种。其中,植物纹中的禾苗纹和草状纹出现... 大河村遗址彩陶于仰韶一期出现,鼎盛于仰韶三期和四期,纹饰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天象纹、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几大类,又可细分为太阳纹、彗星纹、直线纹、曲线纹、网格纹、莲蓬纹、禾苗纹等30多种。其中,植物纹中的禾苗纹和草状纹出现于仰韶三期,但数量较少,于仰韶四期才大量出现,十分具有代表性。因禾苗与草类在原始图画中难以严格区分,本文拟把此一大类纹饰作一综合研究,以期揭示其演变规律及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 仰韶 网格纹 植物纹 动物纹 草类 几何纹 直线纹 综合研究 阳纹
下载PDF
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时期生产工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东兴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10X期17-21,2,共6页
郑州大河村遗址(1)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郊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东南700米的缓坡上,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64年,先后进行了20余次考古发掘。仰韶文化从产生、发展到消亡,2... 郑州大河村遗址(1)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郊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东南700米的缓坡上,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64年,先后进行了20余次考古发掘。仰韶文化从产生、发展到消亡,2000多年的全过程在该遗址得到了完整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遗址 仰韶文化 生产工具 仰韶时期
下载PDF
浅谈郑州大河村遗址原始先民生殖崇拜
4
作者 戴建增 《科技信息》 2009年第25期392-392,共1页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遗存大型史前聚落遗址,由于当时自然环境恶劣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原始先民们对很多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尤其是对生命的来源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族繁衍揣摸不定,因此先民...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遗存大型史前聚落遗址,由于当时自然环境恶劣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原始先民们对很多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尤其是对生命的来源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族繁衍揣摸不定,因此先民们对生殖现象产生了崇拜即生殖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遗址 原始先民 生殖崇拜
下载PDF
图解大河村遗址出土的白衣彩陶盆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超 韩炜炜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4X期51-53,共3页
彩陶,是研究史前人类文明的重要史料之一。在研究方法上,考古和历史学专家研究彩陶的着眼点通常是从彩陶上微观的点、纹饰延伸至不同纹路的组合,对形式各异、点线纷扰的陶器纹饰,从微观角度入手研究其绘画内容,进而定义单元、分门别类... 彩陶,是研究史前人类文明的重要史料之一。在研究方法上,考古和历史学专家研究彩陶的着眼点通常是从彩陶上微观的点、纹饰延伸至不同纹路的组合,对形式各异、点线纷扰的陶器纹饰,从微观角度入手研究其绘画内容,进而定义单元、分门别类、寻求规律。仰韶中期,黄河沿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彩陶绘制技艺已发展到相当精湛的水平。目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遗址 彩陶盆 纹饰图案 彩陶艺术 装饰性 庙底沟彩陶
下载PDF
从大河村彩陶图纹看天文历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戴建增 《成才之路》 2009年第32期58-58,共1页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出土的绘有天文图案的彩陶,其时间之早,数量之多,纹饰之美,构图之严密,可谓史前杰作,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记录天文星象和历法的陶器和陶片,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大河村 彩陶 天文历法 起源
下载PDF
试析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彩陶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书峰 《美与时代(城市)》 2014年第10期97-97,共1页
自1972年发掘以来,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因发现有丰富的仰韶文化彩陶和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的木骨泥墙连间式房屋建筑而文明于世。大河村遗址涵盖了仰韶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其中连续发展、传承有序的彩陶是大河村仰韶文化时... 自1972年发掘以来,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因发现有丰富的仰韶文化彩陶和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的木骨泥墙连间式房屋建筑而文明于世。大河村遗址涵盖了仰韶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其中连续发展、传承有序的彩陶是大河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人类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发展演变 彩陶 遗址 房屋建筑 郑州市 发掘
下载PDF
大河村遗址仰韶彩陶和釉陶中的几何纹
8
作者 胡继忠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9X期31-32,共2页
大河村遗址中带彩色纹饰的陶器,按照施彩工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陶器上直接施彩,称为彩陶;一种是在陶器上先施釉,再绘制彩绘,称为釉陶。彩陶和釉陶中的基础纹饰基本相似,特别是几何纹饰,一脉相承,演变特征明显。现将大河村遗址仰韶各... 大河村遗址中带彩色纹饰的陶器,按照施彩工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陶器上直接施彩,称为彩陶;一种是在陶器上先施釉,再绘制彩绘,称为釉陶。彩陶和釉陶中的基础纹饰基本相似,特别是几何纹饰,一脉相承,演变特征明显。现将大河村遗址仰韶各期几何纹饰特征简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 仰韶 几何纹 鼓腹 直线纹 网格纹 黑釉 方形网格 灰陶 竖直线
下载PDF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2010~2011年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5
9
作者 胡继忠 戴建增 +7 位作者 杨盼明 张建华 索全星 刘东兴 韩炜炜(绘图) 钱燕(绘图) 杜伟(绘图) 贺传凯(绘图)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1,共9页
2010~2011年,为配合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遗迹厅场馆建设,对遗迹厅区域实施了考古发掘,发现遗迹有灰坑、墓葬、房基、瓮棺、灰沟、灶址等,遗物有陶、石、骨、蚌、角器和玉器。这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遗存,丰富了我们对大河村遗址的认识... 2010~2011年,为配合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遗迹厅场馆建设,对遗迹厅区域实施了考古发掘,发现遗迹有灰坑、墓葬、房基、瓮棺、灰沟、灶址等,遗物有陶、石、骨、蚌、角器和玉器。这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遗存,丰富了我们对大河村遗址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大河村遗址补充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大河村遗址 2010年 2011年 考古发掘
原文传递
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高粱”遗存的再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莉 盖瑞.克劳福德 +4 位作者 李炅娥 陈星灿 马萧林 李建和 张建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6,共6页
高粱(Sorghum bicolor)是禾本科植物的一个种,是非洲特有的植物并最早在乍得-苏丹地区得以驯化[1]。中国史前时期是否存在高粱一直是一桩疑案。很多争论是基于对古文献中若干文字是否为高粱的诠释,但也有10余处考古遗址确曾报道发现... 高粱(Sorghum bicolor)是禾本科植物的一个种,是非洲特有的植物并最早在乍得-苏丹地区得以驯化[1]。中国史前时期是否存在高粱一直是一桩疑案。很多争论是基于对古文献中若干文字是否为高粱的诠释,但也有10余处考古遗址确曾报道发现高粱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唐代[2](表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大河村 高粱 大豆 仰韶文化
原文传递
郑州大河村遗址1983、1987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昌韬 李建和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142,155-156,共34页
本报告内容是关于大河村遗址1983、1987年发掘的龙山、二里头和商代文化遗存的报道。有关这两个年度发掘的地层堆积、遗迹分布等情况可参看《郑州大河村遗址1983、1987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报告》。
关键词 大河村 龙山文化 口径 灰陶 发掘报告 郑州市 遗址博物馆 泥质 文物工作 绳纹
原文传递
郑州大河村遗址2014-2015年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建华 王广才 +5 位作者 张栓堂 胡继忠 韩炜炜 王双双 钱燕 文俊红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1,37,共9页
2014年和2015年,为配合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内建设,对消防水池区域和遗迹保护展厅区域实施了考古发掘,发现了灰坑、路面、瓮棺等遗迹,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这两次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大河村遗址补充了材料。
关键词 郑州市 大河村遗址 2014年 2015年 发掘
原文传递
郑州仰韶时期石纺轮的类型与加工技术
13
作者 任文勋 吴超明 +3 位作者 吴倩 戴建增 宋国定 顾万发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8-1068,共11页
石纺轮是仰韶时期重要的石质工具之一,分析其形态、制作技术对认识这一阶段的石器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郑州地区仰韶时期石纺轮开展类型学研究、数理统计和微痕分析后发现,石纺轮制作和纺织品生产中存在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郑州地区... 石纺轮是仰韶时期重要的石质工具之一,分析其形态、制作技术对认识这一阶段的石器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郑州地区仰韶时期石纺轮开展类型学研究、数理统计和微痕分析后发现,石纺轮制作和纺织品生产中存在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郑州地区应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石纺轮,器物形制与生产技术间存在紧密关联,分别对应管钻和打制-实心钻两种技术体系,这两种技术体系在郑州地区仰韶时期各遗址内均有发现,表明不同遗址间的石纺轮加工技术水平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石纺轮 仰韶时期 类型 技术
下载PDF
浅谈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玉器
14
作者 戴建增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33,共4页
大河村是主要包含仰韶文化遗存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仰韶文化玉器27件,其中玉铲、玉刀各1件,玉环、玉璜等弧形饰品21件,其他4件。大河村仰韶文化弧形玉器与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的其他类型的小型穿孔坠形玉饰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弧形玉... 大河村是主要包含仰韶文化遗存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仰韶文化玉器27件,其中玉铲、玉刀各1件,玉环、玉璜等弧形饰品21件,其他4件。大河村仰韶文化弧形玉器与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的其他类型的小型穿孔坠形玉饰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弧形玉饰基本取代了坠形玉饰,它可能是对仰韶文化早中期出现的弧形玉器的延续和承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遗址 仰韶文化 玉器
原文传递
中全新世至西汉时期沁河下游环境变迁浅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俊杰 莫多闻 +1 位作者 周昆叔 王会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5,共6页
徐堡遗址是豫西北以及晋南地区十分重要的一处龙山时期(5 000—4 000aBP)城址。对沁河下游地区新石器遗址地貌分布规律、徐堡剖面粒度特征和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在青峰岭或者冲积平原的高黄土台地之上,仰... 徐堡遗址是豫西北以及晋南地区十分重要的一处龙山时期(5 000—4 000aBP)城址。对沁河下游地区新石器遗址地貌分布规律、徐堡剖面粒度特征和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在青峰岭或者冲积平原的高黄土台地之上,仰韶文化(7 000—5 000aBP)末期或者龙山文化早期沁河下切,才使得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原能适合龙山时期的人类在此生产生活。西周时期至西汉时期早期,徐堡剖面沉积稳定,并且据剖面粒度特征推测,徐堡遗址当时是一高河漫滩的地貌位置。西汉末期,徐堡遗址又一次经历了较大洪水的袭扰,洪水漫延超过徐堡城内地面的高度,遗址又再次被弃。西周至西汉时期,沉积速率约为0.1cm/a,西汉时期沉积速率约为0.2cm/a,宋代时期的沉积速率约为0.1cm/a;西汉时期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的频繁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造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徐堡剖面的沉积速率能够很好反映出当时的沉积过程以及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堡城址 粒度 人类活动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汉画中的虎崇拜 被引量:6
16
作者 戴建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5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汉代 绘画 崇拜 象征意义
下载PDF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文化及主要纹饰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炜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1期62-63,共2页
文章对中国黄河流域史前彩陶文化分布情况、分型、分期以及各分型、分期主要彩陶纹饰进行了梳理,黄河流域从前仰韶的大地湾和北辛文化入手,到仰韶、大汶口、马家窑、齐家、辛店、卡约、唐汪文化,概括研究了20多个彩陶文化,对彩陶纹饰、... 文章对中国黄河流域史前彩陶文化分布情况、分型、分期以及各分型、分期主要彩陶纹饰进行了梳理,黄河流域从前仰韶的大地湾和北辛文化入手,到仰韶、大汶口、马家窑、齐家、辛店、卡约、唐汪文化,概括研究了20多个彩陶文化,对彩陶纹饰、陶系进行了综合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史前 彩陶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东西方的文明之路
18
作者 张书峰 《美与时代(城市)》 2014年第11期136-136,共1页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Silk Road)。其后,德国...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Silk 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Herrmann)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东西方 《中国》 文明 文物考古资料 地理学家 交通路线 丝绸贸易
下载PDF
彩陶双连壶
19
作者 戴建增 《理财(经济)》 2015年第3期40-41,共2页
彩陶双连壶(图1、2),酒具或水器。新石器时代,1972年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通高19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5厘米,整体面宽23.5厘米。造型相同的两个壶体连为一体,腹部连接处有一椭圆形孔相通。壶喇叭口,束径,鼓腹,小平底,一... 彩陶双连壶(图1、2),酒具或水器。新石器时代,1972年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通高19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5厘米,整体面宽23.5厘米。造型相同的两个壶体连为一体,腹部连接处有一椭圆形孔相通。壶喇叭口,束径,鼓腹,小平底,一侧有半环状器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双连壶 酒具 历史文化 中国
下载PDF
史前遗址中八角芒图案构图分析及其含义蠡测
20
作者 韩炜炜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5X期26-30,共5页
一、写实类太阳图案与八角芒图案的考古发现根据史前遗址考古发现的太阳纹样式差别,可将太阳纹分为三种类型:A型,写实太阳纹;B型,金乌负日纹;C型,写意太阳纹(八角芒纹、十字纹等)。具体如下:A型写实太阳纹。基本构成要素有代表太阳的圆... 一、写实类太阳图案与八角芒图案的考古发现根据史前遗址考古发现的太阳纹样式差别,可将太阳纹分为三种类型:A型,写实太阳纹;B型,金乌负日纹;C型,写意太阳纹(八角芒纹、十字纹等)。具体如下:A型写实太阳纹。基本构成要素有代表太阳的圆形、代表光芒的放射状线段。此类图案以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以下简称大河村遗址)发现得最多,大河村遗址共发现有太阳纹的彩陶片12片(经整理,发现太阳纹图案8个),日晕纹彩陶片5片(经整理。 展开更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