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敲低乙酰辅酶A羧化酶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450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1
作者 刘富磊 刘丹辉 +2 位作者 唐家萍 刘玉珍 赵宝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敲低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45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450细胞随机分为shNC组、shACC1组、shNC+AEB071组及shACC1+AEB071组,shNC组KYSE450细胞转染空白质粒载体,sh... 目的探讨敲低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45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450细胞随机分为shNC组、shACC1组、shNC+AEB071组及shACC1+AEB071组,shNC组KYSE450细胞转染空白质粒载体,shACC1组KYSE450细胞转染慢病毒质粒载体,shNC+AEB071组KYSE450细胞转染空白质粒载体后加入5μL浓度为2 mmoL·L^(-1)的蛋白激酶C抑制剂AEB071(终浓度为5μmoL·L^(-1)),shACC1+AEB071组KYSE450细胞转染慢病毒质粒载体后加入5μL浓度为2 mmoL·L^(-1)的蛋白激酶C抑制剂AEB071(终浓度为5μmoL·L^(-1))。Transwell法检测各组KYSE450细胞迁移能力;显微镜下观察各组KYSE450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4组KYSE450细胞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组蛋白H3(H3)、乙酰化的组蛋白H3第9赖氨酸(H3K9Ac)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锌指转录因子(Snail)等的表达。结果shACC1组KYSE450细胞迁移数显著高于shNC组(P<0.05);shNC+AEB071组与shNC组KYSE450细胞迁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ACC1+AEB071组KYSE450细胞迁移数显著低于shACC1组(P<0.05)。shNC组KYSE450细胞呈椭圆形上皮样细胞形态,shACC1组KYSE450细胞呈类似于梭形的间质样细胞形态,shNC+AEB071组和shACC1+AEB071组KYSE450细胞呈椭圆形上皮样细胞形态。shACC1组KYSE450细胞中ACC1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shNC组(P<0.05),β-catenin、Vimentin、Snail的相对表达量及H3K9Ac/H3比值显著高于shNC组(P<0.05);shNC+AEB071组与shNC组KYSE450细胞中ACC1、β-catenin、Vimentin、Snail相对表达量及H3K9Ac/H3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ACC1+AEB071组KYSE450细胞中β-catenin、Vimentin、Snail的相对表达量及H3K9Ac/H3比值显著低于shACC1组(P<0.05);shACC1+AEB071组与shACC1组KYSE450细胞中ACC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敲低ACC1可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450细胞的迁移,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蛋白激酶C相关信号通路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辅酶A羧化酶1 蛋白激酶C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迁移
下载PDF
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4期109-110,共2页
目的探讨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院诊治的2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均在全麻状态下,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其中20例心上型患儿,横切右心房、左心房后壁,进行肺总静脉与左心房后壁的吻合,2例心内型患儿,切... 目的探讨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院诊治的2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均在全麻状态下,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其中20例心上型患儿,横切右心房、左心房后壁,进行肺总静脉与左心房后壁的吻合,2例心内型患儿,切开参与房间隔壁,自体心包补片修补,将肺静脉开口及冠状静脉窦,隔入左心房内。结果所有患者术毕均脱离体外循环机,体外循环时间为60~8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70±1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5~45min,平均阻断时间为(50±10)min。术后应用血管活性物质,较好改善患者心功能,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均得到了缓解,治愈出院。结论对于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婴儿,术前尽早确诊,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外科 手术
下载PDF
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文学 李凯 陈亚君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年第3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普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应用单根膈肌上胸腔引流管置管,B组35例应用单根肋膈角至胸顶胸腔引流管置管,C组20例采用双根膈肌上及胸顶胸腔引流管分别置管,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普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应用单根膈肌上胸腔引流管置管,B组35例应用单根肋膈角至胸顶胸腔引流管置管,C组20例采用双根膈肌上及胸顶胸腔引流管分别置管,比较3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疼痛评分比较: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胸腔积液发生率: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胸腔积液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意术中引流管置管位置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引流管 开胸手术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侯强 李凯 闫东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第3期313-314,共2页
目的 对比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 目的 对比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86.96%,与对照组的9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87%(P <0.05)。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效果相当,但经导管介入治疗操作时间短,患儿术后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介入 外科手术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左开胸术和腔镜微创术治疗食管下段癌的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富磊 李凯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评价经左开胸术(Sweet)与腔镜微创术(MIE)治疗食管下段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行食管下段癌根治术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左开胸组(Sweet组)54例和腔镜微创组(MIE组)40例,2组均采... 目的评价经左开胸术(Sweet)与腔镜微创术(MIE)治疗食管下段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行食管下段癌根治术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左开胸组(Sweet组)54例和腔镜微创组(MIE组)40例,2组均采用机械吻合,比较2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均达到R0切除(肉眼无残留病灶)。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weet组比较,MIE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食管下段癌患者手术方式不同但手术效果相当,左开胸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治疗应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及现实条件选择适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 声嘶 手术时间 住院花费
下载PDF
不同口径引流管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气胸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魏文学 李凯 王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929-2930,共2页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合并气胸目前临床采用多经中心静脉置管或传统大口径硅胶引流管(26F-32F口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研究也多以两者比较为多,而忽视小口径引流管(口径14F~18F)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我院自2008年以来应用小...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合并气胸目前临床采用多经中心静脉置管或传统大口径硅胶引流管(26F-32F口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研究也多以两者比较为多,而忽视小口径引流管(口径14F~18F)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我院自2008年以来应用小口径引流管对COPD合并气胸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硅胶引流管 临床应用 大口径 气胸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中心静脉置管 COPD
下载PDF
6例创伤性肺血肿早期治疗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子瑞 连鸿凯 +2 位作者 李凯 魏文学 陈亚君 《创伤外科杂志》 2015年第5期457-458,共2页
2013年7月~2014年6月笔者收治6例创伤性肺血肿,1例手术治疗,5例非手术治疗;痊愈5例,死亡1例。早期合理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创伤 肺血肿 治疗
下载PDF
两种材质在新生儿气胸闭式引流疗效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魏文学 李凯 王芸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静脉留置针与硅胶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气胸新生儿按不同引流方法分为2组,其中A组18例采用经皮静脉留置针(22 G×25 mm)引流,B组32例采用硅胶管引流(8-10F)... 目的探讨经皮静脉留置针与硅胶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气胸新生儿按不同引流方法分为2组,其中A组18例采用经皮静脉留置针(22 G×25 mm)引流,B组32例采用硅胶管引流(8-10F)。比较2两组患儿术后48 h肺复张率、闭式引流时间、再次置管率及导管感染率。结果 2组48 h肺复张率、闭式引流时间、再次置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导管感染。结论硅胶引流管能保持通畅引流,避免经皮静脉留置针较高的堵塞率及再次置管率,从而缩短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 硅胶管 静脉留置针 新生儿气胸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二尖瓣成形手术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7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本院26例经电视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二尖瓣成形术患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从右股动脉、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进行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本院26例经电视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二尖瓣成形术患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从右股动脉、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进行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阻断主动脉,冷血停跳液进行顺行灌注,对心肌组织发挥保护作用,直视状态下,经左心房切口,进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 26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中转胸骨正中开胸手术,也没有死亡病例出现,出院时,患者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根据NYHA心功能标准,均达到I^II级。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作用下,经右胸小切口,进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体外循环 二尖瓣成形术 疗效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子瑞 李凯 +1 位作者 魏文学 侯强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稳定生命体征、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针80 mg,观察...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稳定生命体征、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针80 mg,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5 d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I(Trop I)。结果治疗组5 d复查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I(Trop I)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对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具有临床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心肌挫伤 胸部外伤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凯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9期19-19,21,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并与14例同期择期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并与14例同期择期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与择期组相比,急诊组体外循环时间明显延长,ICU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多,两组都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两组相当,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6~12 h,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预后
下载PDF
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临床探讨
12
作者 李凯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8期31-31,共1页
目的探讨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6例右心室双腔心或单纯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法洛四联症患者,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进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6例右心室双腔心或单纯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法洛四联症患者,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进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超声心电图显示右室流出道疏通效果满意,压差低于20 mmHg,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体力均得到恢复,复查超声心电图显示没有出现右室流出道再梗阻或室壁肥厚,压差进行性缩小或者消失。结论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明显促进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右心房切口 右室流出道疏通术
下载PDF
经右侧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富磊 李凯 +3 位作者 魏文学 闫东 张雷 杨安邦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选取46例肺动脉轻中度分流的先天性VSD并PDA患儿,均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施行手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右...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选取46例肺动脉轻中度分流的先天性VSD并PDA患儿,均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施行手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对照组(14例)行胸正中切口。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CBP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胸瓶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治疗VSD并PDA,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美观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适用于VSD合并轻中度分流PDA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腋下小切口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导管未闭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小宁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范对策,以为减少CABG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CABG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80例,列为患病组,同期收集240例冠状动脉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范对策,以为减少CABG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CABG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80例,列为患病组,同期收集2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列为非患病组。按照1∶3配比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心功能低于2级、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40%、术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术前血管加压素水平低于50 pg/mL均是CABG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功能低于2级、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40%、术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术前血管加压素水平低于50 pg/mL均是CABG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CABG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血管麻痹综合征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下载PDF
右腋下微创直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分析
15
作者 魏文学 李凯 +3 位作者 张良玉 王芸 关茜 陈亚君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年第2期90-91,共2页
目的总结右腋下微创直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右腋下微创直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31例,房间隔缺损并发室间隔缺损3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2例,过渡性房... 目的总结右腋下微创直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右腋下微创直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31例,房间隔缺损并发室间隔缺损3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2例,过渡性房室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并发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其中10例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残余漏,大小分别<2 mm。术后随访0.5~19个月,其中1例自愈,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经右腋下微创直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切口小、瘢痕隐蔽、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恢复快、术后不产生胸廓畸形等,具有美观、安全、微创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腋下直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微创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效果研究
16
作者 侯强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目的:研究导管介入术治疗小儿先心病(CHD)的疗效及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的优势。方法:将某院收治的96例CHD患儿随机分为传统外科组和导管介入组各48例,传统外科组采用传统开胸术治疗,导管介入组采用导管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客... 目的:研究导管介入术治疗小儿先心病(CHD)的疗效及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的优势。方法:将某院收治的96例CHD患儿随机分为传统外科组和导管介入组各48例,传统外科组采用传统开胸术治疗,导管介入组采用导管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客观指标,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LVESD、LVEDD],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导管介入组患儿手术耗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长、术后住ICU时间、总住院耗时均短于传统外科组(P<0.05),且术中失血量、胸腔引流量少于传统外科组(P<0.05);治疗后,导管介入组患儿LVEF高于传统外科组(P<0.05),LVESD、LVEDD低于传统外科组(P<0.05);导管介入组共8.33%的患儿术后发生并发症,低于传统外科组的22.92%(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胸术,导管介入术治疗小儿CHD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的优点,且对患儿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导管介入术 开胸术 心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贝克认知疗法在复杂胸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17
作者 郭蓓蓓 《临床研究》 2020年第11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贝克认知疗法在复杂胸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1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胸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贝克认知疗法... 目的探讨贝克认知疗法在复杂胸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1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胸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贝克认知疗法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躯体、社会、角色、情绪、认知功能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复杂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贝克认知疗法干预,可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瘤 贝克认知疗法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早期机械通气联合气道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严重肺挫伤的疗效 被引量:17
18
作者 魏文学 李凯 +2 位作者 连鸿凯 陈亚君 王芸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总结早期机械通气联合气道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在治疗严重肺挫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48例严重肺挫伤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械通气+持续负压吸引气道管理技术(持续组)20例和机械通气+间断负压吸引气道管理技术(间... 目的 总结早期机械通气联合气道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在治疗严重肺挫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48例严重肺挫伤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械通气+持续负压吸引气道管理技术(持续组)20例和机械通气+间断负压吸引气道管理技术(间断组)28例,机械通气模式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比较两组动脉血气、机械通气时间、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通气6,24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aO2分别为(100.36±5.90) mmHg、(105.34 ± 7.40) mmHg、(75.36±8.95) mmHg、(76.36±8.35) mmHg(P <0.01),通气24 h后,两组氧合指数(PaO2/FiO2)分别为(283.50±15.20) mmHg、(201.50±10.20)mmHg(P <0.01);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通气48 h后PEEP水平分别为(3.2±1.1)d∶(6.5±2.8)d、(4.5±2.3)cmH2O∶(8.5±2.5)cmH2O(P<0.01).两组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严重肺挫伤患者早期机械通气联合气道持续负压吸引技术能持续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氧合指数,降低PEEP水平,利于较早拔管,但并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伤 通气机 负压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左上肋间静脉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魏文学 李凯 王芸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左上肋间静脉作为特殊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寻找动脉导管方式... 目的探讨左上肋间静脉作为特殊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寻找动脉导管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利用传统的动脉导管三角区寻找动脉导管;观察组40例,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的中点垂直线与降主动脉内侧缘交点作为动脉导管的位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损伤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找到动脉导管,术中均无导管撕脱大出血、漏扎及误扎,未发生乳糜胸。观察组手术时间(73.1±15.4)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11.5±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0,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2.88±7.97)mL,对照组为(23.13±8.5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3,P〉0.05)。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71,P〉0.05)。结论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这一特殊解剖标识可准确识别动脉导管确切位置,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标志 动脉导管未闭 左上肋间静脉
原文传递
控制性负压引流术在心脏病体外循环术中的应用
20
作者 魏文学 李凯 孙子瑞 《社区医学杂志》 2015年第22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纵隔负压在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8例经正中开胸心脏病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均行心包持续负压引流。对照组采用传统纵隔持续负压引流... 目的探讨纵隔负压在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8例经正中开胸心脏病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均行心包持续负压引流。对照组采用传统纵隔持续负压引流技术;观察组采用控制性负压引流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胸液引流量、术后输血量、纵隔心包引流管引流时间、心包填塞情况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6 h胸液引流量及术后胸液引流总量、术后输血量分别为(491.43±90.64)、(698.59±83.97)、(581.25±192.50)ml,与对照组的(720.41±108.04)、(971.80±119.49)、(1091.66±271.89)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适当纵隔负压可保持引流通畅,但长时间持续强力纵隔负压可加重创面损伤,增加成人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负压 心脏手术 术后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