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宋红星 马龙飞 +5 位作者 张杰 张莹 郭赫立 鲁召辉 韩欣宇 钟国强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CIS)的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及早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 528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新发心包积液和(或)胸腔积液15例,其中6例确诊为继发于...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CIS)的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及早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 528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新发心包积液和(或)胸腔积液15例,其中6例确诊为继发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PCIS。结果与无PCIS的患者比较,PCIS患者的年龄较大[(68.3±7.8)岁比(51.3±13.2)岁,t=2.180,P=0.006 2],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83.3%比11.1%,P=0.011),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4.2±6.8)d比(11.4±5.5)d,t=2.896,P=0.035 7]。在6例PCIS患者中,射频消融术后均出现发热,并可探测到胸腔积液,双侧较多见(4例),单侧主要见于左侧(2例)。结论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和(或)心包积液的部分患者可进一步进展成为PCIS,其中高龄或伴高血压的患者出现PCIS的可能性更大,其早期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胸腔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心包积液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2期90-91,共2页
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3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观察组行双腔心脏起搏... 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3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观察组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应用效果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30.30%,观察组为73.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腔心脏起搏器应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应用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应用效果 心功能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0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HRV)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PCI术,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后行PC...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HRV)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PCI术,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后行PCI术,观察两组HRV及MVA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HRV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VA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为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增加急诊PCI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且能降低MVA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急诊PCI术 早期心率变异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4
作者 宋红星 张杰 +5 位作者 何冉 郭赫立 马龙飞 鲁召辉 韩欣宇 刘怀霖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利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2例符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Ⅰa类适应证的CHF患...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利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2例符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Ⅰa类适应证的CHF患者,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2例,所有患者植入具有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te adaptive atrio-ventricular,RAAV)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模式为右房-左室起搏,通过RAAV算法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atrial ventricular delay,AVD)达到双心室再同步。观察起搏治疗前、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itral regurgitation area,MRA)、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intervals of the 12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TsSD12)等指标。结果:患者的LVEF由术前的平均(0.27±0.04)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平均(0.37±0.02)(P<0.05);LVDd由术前的(79.10±11.50)mm下降至(65.25±10.90)mm(P<0.05);MRA由术前的(3.91±1.14)m2下降至(3.14±1.03)m2(P<0.05);Ts-SD12由术前的(106.20±21.51)ms减少至(87.41±15.50)ms(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行右房-左室起搏,通过RAAV功能可较好达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患者心功能可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 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与降低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血清胱抑素C脑钠肽及院内预后分析
5
作者 冯宇翔 《实用医技杂志》 2022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保留与降低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血清胱抑素C(Cys C)、脑钠肽(BNP)及院内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保留与降低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血清胱抑素C(Cys C)、脑钠肽(BNP)及院内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分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组(HFPEF组,48例)和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组(HFREF组,52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以及入院时及治疗14 d后Cys C、BNP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预后。结果HFREF组男性比例、临床症状(水肿)及合并疾病(心房颤动和高尿酸血症)高于HFPEF组(P<0.05),合并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低于HFPEF组(P<0.05);治疗14 d后,HFREF组和HFPEF组患者血清BNP、Cys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FPEF组BNP、CysC水平低于HFREF组(P<0.05);HFREF组不良事件15例(29%,15/52),HFPEF组不良事件6例(12%,6/4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型患者以男性、临床水肿、合并心房颤动及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保留型患者以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为主要特征,且经过治疗后Cys C、BNP变化幅度小,对住院治疗预后有一定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每搏输出量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利钠肽 预后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减容治疗的选择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荣 陈立鸿 +1 位作者 黄琼 袁义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6期733-736,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多由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增厚,引起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狭窄,常引起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和先兆...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多由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增厚,引起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狭窄,常引起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和先兆晕厥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根据50年观察研究,其临床表现和自然病程多种多样[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切除术 室间隔消融术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7过表达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7
作者 李传荣 赵子明 +2 位作者 陈俭 董加建 崔留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7-991,共5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IL)-37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从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6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并培养EPCs。检测IL-37 mRNA和蛋白...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IL)-37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从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6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并培养EPCs。检测IL-3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PCs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pcDNA3.1组和IL-37组。其中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pcDNA3.1组和IL-37组分别使用Lipofectamine3000试剂转染pcDNA3.1质粒和pcDNA3.1-IL-37质粒。CCK-8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检测迁移细胞数目,qRT-PCR检测IL-3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L-3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MP9、磷酸化-Akt(p-Akt)、Akt、p-mTOR、mTOR、p-p70S6K、p70S6K、p-ERK1/2和ERK1/2蛋白水平表达。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IL-37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中表达上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IL-37组中细胞活力、迁移细胞数目和IL-37、PCNA、MMP9表达以及p-Akt/Akt、p-mTOR/mTOR、p-p70S6K/p70S6K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cDNA3.1组中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p-ERK1/2/ERK1/2在IL-37组和pcDNA3.1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7过表达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的增殖和迁移,其可能通过激活Akt/mTOR通路发挥作用,与ERK1/2通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7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宣学习 《海峡药学》 2018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为了降低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和探讨选用胺碘酮治疗的价值。方法根据患者就诊号先后顺序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急诊科治疗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进... 目的为了降低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和探讨选用胺碘酮治疗的价值。方法根据患者就诊号先后顺序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急诊科治疗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案如降血压、降血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降低心肌耗氧等治疗,其中同时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的设为对照组,同时接受胺碘酮治疗的设为试验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研究数据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取得治疗效果,但是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试验组更高,且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胺碘酮治疗,有助于增加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冠心病 快速心律失常 疗效
下载PDF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围术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冯晔子 张申伟 +4 位作者 马倩倩 丁琦 黄新新 王淑红 袁义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1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股动脉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前后围术期内心功能及主动脉瓣压差、跨瓣流速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的27例主动脉瓣狭窄患...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股动脉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前后围术期内心功能及主动脉瓣压差、跨瓣流速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的27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对经TAVR治疗前、术后1d、7 d、1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BNP、LVEF、最大跨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进行分析,观察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围术期内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患者BN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最大跨瓣流速下降明显,在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LVEF值明显上升,术后7 d可显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功能<50%的患者中,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VR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临床疗效确切,在围术期即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BNP值、提高LVEF。合并LVEF下降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围术期
下载PDF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毛幼林 黄琼 +1 位作者 陈俭 张宇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36 h的肝肾功能、肌酸激酶...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36 h的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功能、血小板抑制率,随访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术后36h 的 CK -MB 水平(56.5±8.3)U/L、血小板抑制率(45.9±6.4)mm,明显优于氯吡格雷组的(74.3±9.6)U/L 与(35.6±7.3)mm、(P=0.043、0.038),在6个月的随访中,替格瑞洛组心绞痛发生率(1.7%)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6.7%)(P=0.042),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 患者急诊PCI中应用替格瑞洛治疗较氯吡格雷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减少MACCE,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原文传递
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毛幼林 黄琼 +1 位作者 袁义强 于力 《慢性病学杂志》 2015年第6期623-625,629,共4页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心力衰竭伴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 40例心力衰竭伴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滴注rhBNP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心功能等基础治疗。比较用药前及用药48 h后两...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心力衰竭伴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 40例心力衰竭伴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滴注rhBNP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心功能等基础治疗。比较用药前及用药48 h后两组患者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功能、肺动脉压、不良反应和治疗2周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rhBNP组和对照组间及用药前后中心静脉压(CVP)和收缩压(SBP)无明显变化。rhBNP组用药48 h后的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周后,rhBNP组左室射血分数及肺动脉压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本研究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仅发现1例与rhBNP相关的症状性低血压。两组治疗2周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相似。结论对于心力衰竭伴肺动脉高压患者,滴注rhBNP可降低PCWP,改善心功能,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心力衰竭伴肺动脉高压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肺动脉高压 脑利钠肽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左西孟旦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及对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秋玲 厉菁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9年第4期720-724,共5页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疗效对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2月在漯河市中医院诊治的PH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疗效对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2月在漯河市中医院诊治的PH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给予左西孟旦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H-FAB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为72.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收缩末径(LVSD)、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LVEF、LVSD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D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SP均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联合曲美他嗪治疗PH能抑制H-FABP的释放,降低PASP,促进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曲美他嗪 肺动脉高压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肺动脉收缩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