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型隔膜真空泵橡胶隔膜的ANSYS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高俊杰 李银霞 《真空》 CAS 2014年第2期13-15,共3页
分析橡胶隔膜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建立隔膜二维轴对称结构隔膜有限元模型和三维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隔膜真空泵橡胶隔膜进行分析计算,从理论力学模型分析计算和实验验证两种方法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并利用分析结果对橡... 分析橡胶隔膜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建立隔膜二维轴对称结构隔膜有限元模型和三维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隔膜真空泵橡胶隔膜进行分析计算,从理论力学模型分析计算和实验验证两种方法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并利用分析结果对橡胶隔膜的结构设计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隔膜 真空泵 力学模型 仿真 分析 优化
下载PDF
全串联式单级压缩分凝制冷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时阳 朱兴旺 +1 位作者 胡春霞 张保国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05年第2期39-41,7,共4页
介绍了不同的单级压缩分凝制冷系统,提出全串联式系统并用组合式换热器将两级冷凝蒸发器和回热器组合在一起。对串并联系统和全串联式系统以及不同的制冷剂配组进行降温实验进行比较,证明全串联式系统较优,应用在5升/-80℃低温冷却循环... 介绍了不同的单级压缩分凝制冷系统,提出全串联式系统并用组合式换热器将两级冷凝蒸发器和回热器组合在一起。对串并联系统和全串联式系统以及不同的制冷剂配组进行降温实验进行比较,证明全串联式系统较优,应用在5升/-80℃低温冷却循环器中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系统 单级压缩 串联式 分凝 冷凝蒸发器 串并联系统 低温冷却 回热器 换热器 组合式 制冷剂 循环器
下载PDF
低温液体冷却循环器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4
3
作者 时阳 朱兴旺 张保国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60,共5页
根据低温生物、生化实验研究和产品小试时应用低温条件的特点 ,提出机械制冷的冷却循环器 ,讨论了工作原理和制冷量计算 。
关键词 低温 液体冷却循环器 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 制冷量 生物制药厂 干冰
下载PDF
高控温精度的液体冷却循环器 被引量:2
4
作者 时阳 朱兴旺 +1 位作者 胡春霞 张保国 《轻工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6-89,共4页
在分析使用特点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种有较高精度的温度控制方式的小型液体冷却循环器。采用控制电磁阀平均开启时间的方法 ,调节制冷剂旁通气体量 ,结合电加热补偿 ,实现制冷量控制。
关键词 温度控制 液体冷却循环器 制冷量控制 制冷装置
下载PDF
一种自动复叠制冷系统的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生软 时阳 +2 位作者 薛牡丹 王家凯 王志民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7-528,542,共3页
建立了一套单级压缩、三级分凝的自动复叠制冷系统,采用R12/R13/R14为制冷剂,通过测试,低温槽内载冷剂的温度能够达到-100℃,对环境温度为30℃时的各级节流后的温度情况、系统高低压力变化情况做了重点分析,并对环境温度为17℃、27℃、3... 建立了一套单级压缩、三级分凝的自动复叠制冷系统,采用R12/R13/R14为制冷剂,通过测试,低温槽内载冷剂的温度能够达到-100℃,对环境温度为30℃时的各级节流后的温度情况、系统高低压力变化情况做了重点分析,并对环境温度为17℃、27℃、30℃下的降温速度进行了对比,这些对自动复叠制冷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都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复叠 制冷 降温速度
下载PDF
150K自动复叠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张蓓 时阳 +3 位作者 周丹 汤长征 王家凯 王志民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47,共3页
文中建立了一套单级压缩、四级分凝的自动复叠制冷系统,通过测试,低温槽内5L液体载冷剂能够达到150K。对各级节流后的降温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制冷剂配比不同时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自动复叠制冷系统 非共沸 混合工质 降温曲线
下载PDF
低温实验设备的防潮隔汽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蓓 时阳 +1 位作者 王家凯 王志民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9年第5期20-22,共3页
针对低温实验设备的防潮隔汽设计,介绍了对防潮隔汽材料的性能要求,并用渗透阻分析的方法对隔热结构内部不出现凝水和冻结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隔热结构不产生水聚集的条件和防潮隔汽层厚度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 防潮 渗透 凝水 冻结 低温容器
下载PDF
基于虚拟样机的小型隔膜真空泵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高俊杰 郭跃辉 李银霞 《现代机械》 2014年第3期51-54,共4页
通过UG和ADAMS相结合,建立隔膜真空泵的虚拟样机模型,对隔膜真空泵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计算,快速准确的得到隔膜真空泵的各项技术参数,为隔膜真空泵的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和优化隔膜真空泵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隔膜真空泵 虚拟样机 运动学和动力学 仿真
下载PDF
150K四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设计
9
作者 张蓓 时阳 +1 位作者 王家凯 王志民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40,共4页
为获得150 K的低温,提出一种四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的设计,选择R134a/R23/R14/R50非共沸混合工质作制冷剂。通过NIST软件对混合工质热力参数用进行计算,根据文献和经验公式对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换热器进行计算和选型。
关键词 自动复叠制冷系统 系统设计 混合工质
下载PDF
减压蒸馏中二氯甲烷低温回收试验研究
10
作者 时阳 刘冠军 +2 位作者 王家凯 王志民 张娜 《低温与特气》 CAS 2012年第6期13-17,共5页
为了减少实验室中二氯甲烷气体的直接排放,搭建了一套减压蒸馏低温回收试验装置,采用纯二氯甲烷作模拟溶剂回收试验成功后,在乙酰二茂铁制备过程中对二氯甲烷进行回收实验,回收率约90%,比模拟试验偏低;通过对比,两种试验数据规律表现一... 为了减少实验室中二氯甲烷气体的直接排放,搭建了一套减压蒸馏低温回收试验装置,采用纯二氯甲烷作模拟溶剂回收试验成功后,在乙酰二茂铁制备过程中对二氯甲烷进行回收实验,回收率约90%,比模拟试验偏低;通过对比,两种试验数据规律表现一致,验证了试验方法的准确性。采用改变冷媒温度的方法,改变回收器内温度,对影响回收效果的温度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最佳冷媒温度为0℃。试验证明该系统能有效实现二氯甲烷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甲烷 减压蒸馏 低温回收
下载PDF
制冷设备管路钎焊工艺
11
作者 时阳 张蓓 +1 位作者 王家凯 王志民 《焊接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4,共2页
制冷系统各部件间通常用铜管连接,铜管与部件之间、各铜管之间的接头常采用钎焊连接,因此,钎焊质量优劣对连接质量和流动是否通畅起决定性作用。在制冷设备中,最常见故障往往是由于钎焊质量差。导致制冷剂泄漏、系统脏、堵等。因此... 制冷系统各部件间通常用铜管连接,铜管与部件之间、各铜管之间的接头常采用钎焊连接,因此,钎焊质量优劣对连接质量和流动是否通畅起决定性作用。在制冷设备中,最常见故障往往是由于钎焊质量差。导致制冷剂泄漏、系统脏、堵等。因此,获得优质钎缝是制冷设备制造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设备 铜管 钎焊 钎料
下载PDF
150K温区混合工质采用带预冷的林德制冷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汤长征 时阳 +1 位作者 王志民 王家凯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12,共4页
提出了利用带预冷的林德制冷系统获得了150K温区的制冷方案。建立了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配比的三元混合工质(R23/R14/Ar)的制冷循环的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元混合工质(R23/R14/Ar)的最佳配比为0.46:0.39:0.15,在无热负荷时,制冷温... 提出了利用带预冷的林德制冷系统获得了150K温区的制冷方案。建立了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配比的三元混合工质(R23/R14/Ar)的制冷循环的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元混合工质(R23/R14/Ar)的最佳配比为0.46:0.39:0.15,在无热负荷时,制冷温度为150K时,降温时间为85m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冷循环 混合工质 林德制冷机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减压蒸馏中二氯甲烷低温回收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冠军 时阳 +1 位作者 王家凯 王志民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2年第12期84-87,共4页
针对减压蒸馏过程所用的二氯甲烷溶剂回收,搭建了一套低温回收系统,采用了筒式冷凝回收器和低温循环器。通过不同冷媒温度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达到93%;对影响回收效果的温度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最佳冷媒温度为-10℃。试验证明该系统能有... 针对减压蒸馏过程所用的二氯甲烷溶剂回收,搭建了一套低温回收系统,采用了筒式冷凝回收器和低温循环器。通过不同冷媒温度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达到93%;对影响回收效果的温度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最佳冷媒温度为-10℃。试验证明该系统能有效实现二氯甲烷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甲烷 减压蒸馏 低温回收
下载PDF
120K温区混合工质采用带预冷的分凝循环林德制冷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汤长征 时阳 +1 位作者 王志民 王家凯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48,共4页
提出了利用带预冷的分凝循环林德制冷系统获得了120 K温区的制冷方案。建立了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配比的三元混合工质(R23/R14/R740)的制冷循环的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元混合工质(R23/R14/R740)较好的配比为:0.63:0.28:0.09,在无... 提出了利用带预冷的分凝循环林德制冷系统获得了120 K温区的制冷方案。建立了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配比的三元混合工质(R23/R14/R740)的制冷循环的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元混合工质(R23/R14/R740)较好的配比为:0.63:0.28:0.09,在无热负荷时,制冷温度为123 K时,降温时间为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凝循环 混合工质 林德制冷机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低温容器的隔热结构设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家凯 时宇 王志民 《低温与特气》 CAS 2010年第4期4-6,共3页
对低温冷却器、低温循环器等设备中低温容器的隔热,用热阻分析的方法对隔热结构外壳不出现凝露的温度条件进行分析,导出了隔热结构最小热阻和限定单位漏热量时热阻的计算式、隔热材料的厚度设计方法。
关键词 隔热 热阻 低温 容器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在低温下收缩与挠曲变形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时宇 张保国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08年第1期33-34,42,共3页
为了考查聚四氟乙烯用做密封材料时的低温性能,在-40至-100℃的温度范围内,分别对板状和管状试件的收缩以及板状试件的挠曲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尺寸变化率与温度相关,在相国的温度下直径变化率大于长度尺寸收缩率,而挠曲变形较小,为工... 为了考查聚四氟乙烯用做密封材料时的低温性能,在-40至-100℃的温度范围内,分别对板状和管状试件的收缩以及板状试件的挠曲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尺寸变化率与温度相关,在相国的温度下直径变化率大于长度尺寸收缩率,而挠曲变形较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收缩 挠曲 聚四氟乙烯
下载PDF
浅谈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杰 《科技风》 2019年第11期95-95,共1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于人们物质需求变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变频调速技术随之产生,并被逐渐运用到各个生产领域中。变频调速技术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于人们物质需求变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变频调速技术随之产生,并被逐渐运用到各个生产领域中。变频调速技术在工业电气生产中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节约资源,还能迅速提高生产效率,促使企业生产效益达到最优化状态,推动工业行业的发展。本文就变频调速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对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意义及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为促进工业电气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电气 自动化控制 变频调速技术
下载PDF
某型地效翼船翼型选择分析
18
作者 王巍然 铁玲艳 +1 位作者 范传军 马胜波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2-46,共5页
地效翼船(WIG)是一种融合了航空技术与船舶技术的新型高性能船舶,而机翼是产生地面效应和提供升力的主要部件,翼型的优劣直接影响地效翼船的飞行性能。根据某型地效翼船的气动布局特点建立分析模型,采用面元法对2种翼型的气动特性进行... 地效翼船(WIG)是一种融合了航空技术与船舶技术的新型高性能船舶,而机翼是产生地面效应和提供升力的主要部件,翼型的优劣直接影响地效翼船的飞行性能。根据某型地效翼船的气动布局特点建立分析模型,采用面元法对2种翼型的气动特性进行计算。对比2种翼型的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在同一条件下,2#翼型具有更大的升力,地效翼船的起降性能更优越,因此该型地效翼船的机翼更适合采用2#翼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效翼船 地面效应 翼型 飞行性能 气动特性
下载PDF
关于钣金件加工工艺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振兴 《山东工业技术》 2019年第9期52-52,共1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品质,很多产业也开始转向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在钣金件加工方面,对钣金件加工工艺的优化处理是目前的工作重点。钣金件加工工艺影响着相关的产品品质,在这个愈发重视个性化高品质化的社会...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品质,很多产业也开始转向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在钣金件加工方面,对钣金件加工工艺的优化处理是目前的工作重点。钣金件加工工艺影响着相关的产品品质,在这个愈发重视个性化高品质化的社会背景下,钣金件加工工艺的优化处理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钣金件加工工艺优化设计的意义,以及探讨一些具体的钣金件加工工艺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钣金件 加工工艺 优化设计 品质 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