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71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菅志远 兰明银 +2 位作者 江斌 周平 李恒 《腹部外科》 2007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及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7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两种方式对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及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7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两种方式对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浸润、坏死和手术方式均对术后复发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浸润和手术方式对术后复发有影响(P<0.05)。结论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术后服用依马替尼可降低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后复发率,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诊断 综合疗法 预后
下载PDF
下消化道出血60例诊断分析
2
作者 兰明银 周猛 +1 位作者 张敏 菅志远 《腹部外科》 2010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对近20年内经手术明确诊断的60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术前的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钡餐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16.9%(10/59),气钡双重造影的阳性率为20.0%(3/15),选择性肠系膜动...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对近20年内经手术明确诊断的60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术前的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钡餐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16.9%(10/59),气钡双重造影的阳性率为20.0%(3/15),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9.5%(35/44),CT的阳性率为26.3%(5/19),核素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58.3%(21/36)。78.3%(47/60)病变位于空、回肠,21.7%(13/60)位于结、直肠。血管畸形占33.3%(20/60),小肠间质瘤占30.0%(18/60)。结论合理掌握各种诊断手段的适应证和时机可望早期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经动脉导管放置钢丝标记出血部位有益术中找出病灶所在肠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小肠 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诊断
下载PDF
重组表达质粒pcDNA3/HIF-1α的构建及其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稳定表达
3
作者 曾少波 赵艳梅 +3 位作者 江斌 菅志远 严斌 刘炯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25-127,F0002,共4页
目的:构建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基因的表达质粒,经脂质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建立稳定表达HIF-1α基因的细胞模型,为肝癌研究提供有效工具。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肝癌细胞株HepG2内HIF-1α基因功能区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 目的:构建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基因的表达质粒,经脂质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建立稳定表达HIF-1α基因的细胞模型,为肝癌研究提供有效工具。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肝癌细胞株HepG2内HIF-1α基因功能区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上,转染HepG2细胞后,经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HIF-1α基因的细胞株,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分析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酶切鉴定,凝胶电泳分析,两条带大小分别位于5.3kb和2.55kb,与预期结果符合,序列测定证实HIF-1α与Gene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经脂质体包裹转染HepG2后,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分析证实HIF-1α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结论:经脂质体途径成功构建稳定表达HIF-1α的细胞模型,为肝癌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G2 缺氧诱导因子 基因转染
下载PDF
肠结核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9
4
作者 付应峰 李恒 +4 位作者 兰明银 江斌 狄茂军 周猛 余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77-177,共1页
目的探讨肠结核合并肠梗阻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5年5月期间治疗的33例肠结核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呕吐;大便性状改变13例;低热、盗汗8例。18例(55%)患者以肠梗阻症状出... 目的探讨肠结核合并肠梗阻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5年5月期间治疗的33例肠结核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呕吐;大便性状改变13例;低热、盗汗8例。18例(55%)患者以肠梗阻症状出现而误诊;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术前已确诊;18例抗结核保守治疗。全组患者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均消失而痊愈出院。结论肠结核合并肠梗阻易误诊,治疗以抗结核为主,必要时予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结核 肠梗阻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蛋白激酶D1及其甲基化在胃癌中的表达研究
5
作者 狄茂军 杜涛 +2 位作者 付应峰 兰明银 钱群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9-540,共2页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甲基化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KD1 mRNA的表达;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BGC-823和MGC-80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KD1甲基化特异性阻断剂5-杂...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甲基化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KD1 mRNA的表达;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BGC-823和MGC-80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KD1甲基化特异性阻断剂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前后PKD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PK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0.318±0.036比0.908±0.041,P<0.01).5-Aza-CdR处理后,BGC-823和MGC-803细胞中PKD1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PKD1甲基化可导致胃癌细胞PKD1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蛋白激酶 DNA甲基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