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GC可版权性识别与权属配置:以“浅层解释”为出发点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海蓓 杨馨淏 《科学与社会》 2024年第1期102-124,共23页
近现代科学“浅层解释”的方法能够为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代性与局限性提供有益的理论视角,也能为正在各行业深入应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分析提供新颖的视角。目前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是浅层理解人类的沟通语言,... 近现代科学“浅层解释”的方法能够为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代性与局限性提供有益的理论视角,也能为正在各行业深入应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分析提供新颖的视角。目前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是浅层理解人类的沟通语言,就具体的技术原理而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基于概率分布的方式、人类介入的行为而产生相应的内容表达。因此,从可版权性的角度上看,纯粹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并不是目前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但存在人类介入的内容仍旧能够通过版权进行保护。就可受版权保护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而言,从科技发展引起的人机关系“浅层革命”出发,可以有效明确相应的版权主体。目前,相应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工具主义的适用基础。因此版权主体仍旧限于传统版权法意义上的自然人与法人范畴。就进一步的权属配置而言,需要对现有法律规定进行“浅层调适”,即沿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以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权利归属的认定原则,但在模型作为服务、权利继受等情形中仍需要进行特别的权属方案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可版权性 权利归属 浅层解释 ChatGPT
下载PDF
舆情智能化的原理解析及治理优化——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子桐 杨馨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舆情智能化变革提供了契机。作为对传统舆情治理的一次全新变革,舆情智能化具有很强的技术赋能效果,结合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需求实现了治理的精准深入、感性交互与效能强化。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把“...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舆情智能化变革提供了契机。作为对传统舆情治理的一次全新变革,舆情智能化具有很强的技术赋能效果,结合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需求实现了治理的精准深入、感性交互与效能强化。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舆情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字权力扩张、价值表达脱嵌与意见交互虚构的风险。究其原因,传播媒介的数字化与舆情智能化媒介的宰制,数字传播资本化对舆情智能化结果的规训以及话语主体多样化对舆情智能化主体的解构,从不同层面加剧了政治风险的产生。有鉴于此,应当尝试构建舆情智能化治理的规范进路,强调舆情智能化治理技术适配性从单向供给到全面深入的发展,实现舆情智能化治理资本管理能力从资本运营到政企配合的过渡,完成舆情智能化治理共建共享格局从独立主体到主体协同的建设,从而为完善中国舆情智能化治理提供善治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智能化 数字传播 传播政治经济学 数字资本
下载PDF
层次区分、现实问题与恰当转向:“双碳”产业链的数智实现
3
作者 张少琛 杨馨淏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172,共5页
数智时代已经到来,“双碳”产业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技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现代化等众多问题的集合。从事实到规范,“双碳”产业数智化出现了生态改善的显性效果、智能自动的结构优化、信息驱动的治理前置等优势。然而现实中,... 数智时代已经到来,“双碳”产业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技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现代化等众多问题的集合。从事实到规范,“双碳”产业数智化出现了生态改善的显性效果、智能自动的结构优化、信息驱动的治理前置等优势。然而现实中,“双碳”产业链也面临技术基础不足、规则内容空缺、协同机制割裂的问题。对此应当引入法治思维,注重体系性地解决该问题:首先,夯实技术基础、促进技术创新;其次,明确规范指导、实现有法可依;最后,落实主体责任、实现协同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双碳”产业链 系统观念
下载PDF
文本·程序·政治:“宪草报告”的功能与价值
4
作者 杨馨淏 《人大研究》 2024年第3期35-43,共9页
中国“宪草报告”是一直被学界忽视的重要宪法文本,其对于研究中国宪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宪草报告”作为宪法草案精神的系统说明与阐述,对于人们全面理解制宪或修宪的背景、原则与主要内容等提供了权威性的释解与依据... 中国“宪草报告”是一直被学界忽视的重要宪法文本,其对于研究中国宪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宪草报告”作为宪法草案精神的系统说明与阐述,对于人们全面理解制宪或修宪的背景、原则与主要内容等提供了权威性的释解与依据。另一方面“,宪草报告”并非只是静态存在的文本,而是在制宪或修宪过程中,存在由特定主体将该报告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报告的程序。因此“,宪草报告”除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外,还具有特殊的程序价值以及政治价值。本文以中国制宪史上存在的“宪草报告”程序及由此产生的“宪草报告”文本为分析对象,旨在阐释“宪草报告”中所隐含的文本功能与价值、程序功能与价值以及政治功能与价值,从而更充分地理解中国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草报告” 文本功能与价值 程序功能与价值 政治功能与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