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MMP-9、CD40L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蔡小龙 吴校林 张勇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分化抗原CD40配体(CD40L)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襄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成功接受PCI的86例AMI患...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分化抗原CD40配体(CD40L)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襄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成功接受PCI的86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CI前后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MP-9、CRP、CD40L水平,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MACE及全因死亡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及MMP-9、CD40L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CI术后炎性细胞因子及MMP-9、CD40L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86例AMI患者PCI术后24 h血清IL-6、TNF-α、MMP-9、CRP、CD40L水平均高于PCI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PCI术后均随访6个月,共31例患者发生MACE,为预后不良组,55例未发生MACE的患者为预后良好组。PCI术后24 h两组血清IL-6、TNF-α、CRP、MMP-9、CD40L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CI术后24 h预后良好组血清IL-6、TNF-α、CRP、MMP-9、CD40L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MACE发生与血清IL-6、TNF-α、MMP-9、CRP、CD40L水平均呈正相关(r=0.529、0.471、0.402、0.367、0.394,均P<0.05)。IL-6、TNF-α、CRP、MMP-9、CD40L水平Cut-off值为58.31 pg/L、20.54 ng/mL、19.14 mg/L、77.62μg/L、6.95 ng/mL时AMI患者MACE发生的AUC分别为0.858、0.896、0.930、0.974、0.904;敏感度分别为88.19%、82.06%、83.94%、90.13%、87.22%;特异度分别为70.54%、74.47%、89.71%、91.46%、88.63%。结论PCI术可不同程度地激活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增加动脉斑块的不稳定及血栓形成的概率。AMI患者PCI术后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及MMP-9、CD40L水平对预测患者的近期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炎性细胞因子 MMP-9 CD40L 预后
下载PDF
前列地尔介入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探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浩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4期703-704,共2页
探讨血化瘀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随机选择接受治疗并自愿接受试验的48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研究,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进行分组,观察组24例采取血化瘀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24例应用常规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探讨血化瘀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随机选择接受治疗并自愿接受试验的48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研究,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进行分组,观察组24例采取血化瘀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24例应用常规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为95.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住院时间、便血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肠镜恢复时间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化瘀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可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及恢复质量,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有着明显的价值,值得广泛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
下载PDF
大腿腺泡状软组织肉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3
作者 付雨菲 熊鑫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2期357-359,共3页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MRI表现及相关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2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分析其临床资料及MRI信号特征。结果2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均发生于大腿,诊断时均已发生肺部转移...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MRI表现及相关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2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分析其临床资料及MRI信号特征。结果2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均发生于大腿,诊断时均已发生肺部转移。2例肿瘤MRI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及周围均见“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呈持续性明显强化。结论ASPS的临床、MRI及病理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血清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陈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7期20-20,共1页
分析血清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 2015 年3 月至2016 年7 月来我院消化科接受治疗并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52 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以观察组命名,再选择同期入院检查... 分析血清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 2015 年3 月至2016 年7 月来我院消化科接受治疗并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52 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以观察组命名,再选择同期入院检查的52 例健康体检人员,以对照组命名,对两成员分别进行血清标记物的联合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检测结束后得知,观察组以及对照组AFP、γ-GT 与AFU 以及ca19-9 等血清标记物进行对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显著,可使其诊断的灵敏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其诊断与治疗均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标记物 联合检测 原发性肝癌 临床诊断 价值分析
下载PDF
非酸反流对糜烂性食管炎抑酸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杰 马金春 +1 位作者 刘荣 汪承松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0期1402-1404,共3页
目的依据非酸反流对胃食管反流病类型之一的糜烂性食管炎(EE)患者抑酸治疗后食管内镜影像的改变,分析并评价非酸反流对抑酸治疗E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治疗的59例非酸反流E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子泵抑制剂(... 目的依据非酸反流对胃食管反流病类型之一的糜烂性食管炎(EE)患者抑酸治疗后食管内镜影像的改变,分析并评价非酸反流对抑酸治疗E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治疗的59例非酸反流E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巴氯芬片、多潘立酮片及胃黏膜保护药(复方海藻酸片),进行抑酸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24 h食管p H连续监测,统计24 h内p H<4的总时间百分率、24 h p H值、24 h p H<4的阳性率。根据反流性食管炎标准进行分级,比较食管内镜影像的变化及食管病变分级比例。结果非酸反流EE患者抑酸治疗后24 h内p H<4的总时间百分率、24 h p H值、24 h p H<4的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食管损伤有糜烂并呈非全周性融合;治疗后糜烂面吸收,局部融合创面愈合。非酸EE患者治疗后食管内镜影像的食管病变程度分级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治疗效果判定主要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食管内镜影像阳性率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烂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 内镜影像 阳性率 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