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方斌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6期1333-1333,共1页
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住院并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患者31例,分析和研究此技术的效果。结果 31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对骨科创伤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肉芽组织和皮肤的... 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住院并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患者31例,分析和研究此技术的效果。结果 31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对骨科创伤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肉芽组织和皮肤的健康重生,降低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骨科创伤患者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创伤骨科中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付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16期2194-2195,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中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中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各指标恢复正常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骨科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修复治疗,疗效显著,患者愈合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科 外固定支架 修复治疗
下载PDF
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8例体会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焱祥 夏仁云 +5 位作者 余国庆 周拥平 巴振国 陈飞 陈述伟 刘中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1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全椎板切除
下载PDF
闭合穿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4
作者 谢松卿 巴正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04-604,共1页
关键词 闭合穿针张力带 钢丝内固定 治疗 髌骨骨折
下载PDF
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6
5
作者 余国庆 夏仁云 +4 位作者 张焰祥 巴正国 周拥军 方斌 付涛 《临床骨科杂志》 2005年第5期462-462,共1页
关键词 锁骨钩钢板 肩锁关节脱位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骨折 被引量:13
6
作者 邱建雄 杨勇刚 王华轶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39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5~12岁,平均(6.6±1.3)岁。骨折按照AO分型:A型12例,B型19例,C型8例。采用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并进...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39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5~12岁,平均(6.6±1.3)岁。骨折按照AO分型:A型12例,B型19例,C型8例。采用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取得完整随访患儿36例,随访时间10~55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处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继发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移位、松动等并发症。术后皮肤激惹3例,延迟愈合1例,内固定取出困难2例。疗效评价:优30例,良3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1.7%。结论运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创伤小,术后愈合快,活动早,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髓内针 股骨骨折 儿童
下载PDF
酮咯酸氨丁三醇抑制核转录因子对骨关节炎大鼠软骨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江涛 冯程程 +2 位作者 张明月 余天美 张天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13,共8页
目的探究酮咯酸氨丁三醇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对骨关节炎(KOA)大鼠软骨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50只SD大鼠建造KO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氨基葡萄糖组(0.098 g/kg)、酮咯酸氨丁三醇0.5、1、2 mg/kg组,每组10只。另取1... 目的探究酮咯酸氨丁三醇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对骨关节炎(KOA)大鼠软骨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50只SD大鼠建造KO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氨基葡萄糖组(0.098 g/kg)、酮咯酸氨丁三醇0.5、1、2 mg/kg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健康SD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软骨组织形态,检测各组血清白介素-17(IL-17)、IL-2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血清、软骨及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量,软骨组织Survivin、VEGF、Aggrecan、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Ⅱ型胶原蛋白(ColⅡ)、NF-κB、IκB-α和IκB-β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氨基葡萄糖组及酮咯酸氨丁三醇给药组软骨组织Aggrecan量增加,关节软骨结构更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软骨组织Survivin、Aggrecan、ColⅡ、IκB-α、IκB-β蛋白表达量降低,而MMP-13、NF-κB蛋白表达量及血清IL-17、IL-23、iNOS、MCP-1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氨基葡萄糖组、酮咯酸氨丁三醇1、2 mg/kg组软骨组织Survivin、Aggrecan、ColⅡ、IκB-α、IκB-β蛋白表达量升高,而MMP-13、NF-κB蛋白表达量及血清IL-17、IL-23、iNOS、MCP-1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软骨及滑膜组织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氨基葡萄糖组、酮咯酸氨丁三醇1、2 mg/kg组血清、软骨及滑膜组织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可通过抑制NF-κB表达抑制KOA大鼠血管新生,改善关节炎症状态,进而促进其软骨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咯酸氨丁三醇 核因子-ΚB 骨关节炎 软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改良双钢板法治疗Schazker Ⅳ、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付涛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3期279-284,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SchazkerⅣ、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骨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对收治的4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改良组),术后随访1年,并与本院骨科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3例...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SchazkerⅣ、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骨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对收治的4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改良组),术后随访1年,并与本院骨科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3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普通组,采用普通的双钢板法治疗)的手术、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6.3±23.4 min、术中出血量225.4±81.3 m L,高于普通组患者(P<0.05)。改良组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19.8±5.8月,骨折愈合时间3.6±0.8月,均显著的短于普通组患者(P<0.05)。改良组和普通组术后3 d、3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TPA、PA角,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改良组患者的屈曲、伸直均优于普通组患者,但仅屈曲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为优良率95.24%,高于普通组的75.76%(P<0.05)。结论:改良双钢板法治疗SchazkerⅣ、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较普通单钢板法虽然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但其复位效果更好,术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均缩短,同时患者可以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双钢板法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臭氧消融术严重并发症一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邱建雄 张焱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1-772,共2页
病历资料患者男,68岁。因慢性腰腿痛10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曾服药一段时间,患者入院时主要症状是左臀部及左小腿外侧酸胀痛,门诊CT检查示:L4-L5椎间盘突出(左侧型)。
关键词 臭氧消融 并发症 腰椎间盘
下载PDF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焱祥 余国庆 +2 位作者 周拥军 巴正国 刘中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7
11
作者 付涛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探讨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方式固定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胫骨平台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手术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7例采... 目的:探讨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方式固定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胫骨平台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手术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7例采用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患者及30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外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8.7±16.4 min、术中出血量65.8±21.7 m L、住院时间17.3±4.9 d均显著的短于内固定组患者(P<0.05);内固定组患者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1.8±0.9月、术后负重时间3.8±0.6月、骨折愈合时间3.6±0.8月,均显著的短于外固定组患者(P<0.0 5)。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术后3 d、3、6个月时分别测量TPA、PA角,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末次随访内固定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82.41±2.88)、(85.92±3.27)、(88.84±3.75)]分均显著的高于同期外固定组患者的[(80.17±2.74)、(83.86±2.98)、(86.44±3.85)]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内固定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为优级率70.37%高于外固定组的43.33%,良和差的构成比均低于外固定组,内固定组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分布优于外固定组(P<0.05)。结论: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手术可以减轻对患者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但是不利于骨折复位及早期患者对膝关节进行功能锻炼,这可能是造成术后外固定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较内固定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 钢板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方式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焱祥 余国庆 +2 位作者 巴振国 周拥军 邱建雄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4期323-324,共2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诊断明确症状较重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达骨性融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除1例钢板松动术后第5天再次手...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诊断明确症状较重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达骨性融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除1例钢板松动术后第5天再次手术外,未见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内固定牢靠的优点,虽手术风险较大,但如操作细致,仍可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带筋膜外踝前动脉蒂外踝骨膜骨瓣治疗距骨病损
13
作者 张焰祥 夏仁云 +4 位作者 余国庆 巴正国 陈述伟 方斌 邱建雄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 探讨带筋膜外踝前动脉蒂外踝骨膜骨瓣的解剖学特点和治疗距骨病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成人尸体动脉灌注标本 15具 30侧小腿 ,观测外踝前动脉的起源、走行、外径、主干长度等。根据解剖学特点设计带筋膜外踝前动脉蒂外踝骨... 目的 探讨带筋膜外踝前动脉蒂外踝骨膜骨瓣的解剖学特点和治疗距骨病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成人尸体动脉灌注标本 15具 30侧小腿 ,观测外踝前动脉的起源、走行、外径、主干长度等。根据解剖学特点设计带筋膜外踝前动脉蒂外踝骨膜骨瓣临床应用于 12例距骨骨折或坏死病例。结果 随访 6个月~ 7年 ,12例术后 3~ 8个月均获满意愈合 ,按Kenwright疗效标准 ,优 6例 ,良 3例 ,可 2例 ,差 1例。结论 该骨瓣血供丰富 ,蒂长易于转位 ,手术创伤小 ,操作简单 ,为修复距骨骨折、骨不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蒂骨瓣 外踝前动脉 筋膜蒂组织瓣 外踝 距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骨坏死
下载PDF
三联疗法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华轶 陶圣祥 邱建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160-160,共1页
目的对经三联疗法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120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三联疗法,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 目的对经三联疗法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120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三联疗法,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为93.33%.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三联疗法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可取得显著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疗法 中西医结合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小切口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拥军 张焱祥 +2 位作者 杨勇刚 巴正国 方斌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6期528-529,共2页
关键词 髌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X-Stop及Wallis系统植入对腰椎结构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江涛 付涛 巴正国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1期1-4,8,共5页
目的比较X-Stop及Wallis系统内固定植入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结构的影响。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腰椎间盘退行疾病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0例患者病变节段减压后植入X-Stop系统,B组40例病... 目的比较X-Stop及Wallis系统内固定植入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结构的影响。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腰椎间盘退行疾病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0例患者病变节段减压后植入X-Stop系统,B组40例病变节段减压后植入Wallis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腰椎结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内固定植入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间孔横径/下位椎体高度、椎间孔纵径/下位椎体高度和椎间隙高度/下位椎体高度显著增加(P<0.05);A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下位椎体高度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_(4~5)节段活动度ROM值降低(P<0.05),但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颅侧和尾侧的Woodend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满意,恢复良好,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X-Stop及Wallis系统内固定植入均能有效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但X-Stop在增加椎间隙高度方面效果更优,操作更为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Stop系统 Wallis系统 腰椎间盘 腰椎结构
下载PDF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外科治疗措施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斌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4期826-827,共2页
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45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复位术,在72h内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固定术,随访1~3年,总结治疗效果。所有患者... 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45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复位术,在72h内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固定术,随访1~3年,总结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成功复位,颈椎排序和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未出现不稳定性;患者的神经功能评级得到明显改善。针对患者病情,采取颅骨牵引结合早期颈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固定术是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治疗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自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肱骨干骨折 被引量:2
18
作者 巴正国 余国庆 +1 位作者 姜华 王华轶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5期411-411,共1页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自锁髓内钉
下载PDF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焱祥 余国庆 +4 位作者 邱建雄 巴振国 周拥军 方斌 付涛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3期276-276,共1页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骨折固定术 修复重建
下载PDF
SCD间歇压力系统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雯雯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17期86-89,共4页
探讨SCD联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顺序号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SCD组、康复组和联合组各40例... 探讨SCD联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顺序号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SCD组、康复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围术期护理,其余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SCD组予以SCD辅助治疗,康复组予以早期康复锻炼,联合组予以SCD辅助治疗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比较各组术前、术后7天和术后14天D-二聚体监测结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各组术后7天和术后14天的D-二聚体监测结果均高于术前(P<0.05)。SCD组、康复组、联合组术后D-二聚体监测结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联合组术后D-二聚体监测结果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同时期SCD组和康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D组和康复组术后D-二聚体监测结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单独使用常规护理、SCD辅助治疗或早期功能锻炼,在常规护理基础上,SCD联合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取得更好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SCD 早期功能锻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