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三峡农科所玉米育种50年 被引量:4
1
作者 霍仕平 晏庆九 +2 位作者 张兴端 许明陆 张健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5-47,51,共4页
概述了重庆三峡农科所50年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与育种成就,浅谈了育种的经验和体会,以便和国内玉米育种界同仁共勉。
关键词 重庆三峡农科所 玉米 育种 品种改良 种质资源
下载PDF
水稻不同低温敏感期的耐冷性研究进展及前景 被引量:24
2
作者 赵正武 李仕贵 +1 位作者 黄文章 雷树凡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330-335,共6页
本文概述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和开花期耐冷性的遗传、基因定位、耐冷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及不同时期耐冷性的相互关系,展望了水稻耐冷性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水稻 低温敏感期 耐冷性 进展 前景
下载PDF
糯稻89-1越冬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正武 李仕贵 雷树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99-2405,共7页
【目的】分析特异水稻种质糯稻89-1越冬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方法】(1)利用不同海拔高度,观察糯稻89-1各节位腋芽和稻秆在冬季的成活率。(2)用糯稻89-1与红芒糯、明恢63、辐恢838、测64杂交建立F1、F1与亲本回交群体和F2群体... 【目的】分析特异水稻种质糯稻89-1越冬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方法】(1)利用不同海拔高度,观察糯稻89-1各节位腋芽和稻秆在冬季的成活率。(2)用糯稻89-1与红芒糯、明恢63、辐恢838、测64杂交建立F1、F1与亲本回交群体和F2群体,分析越冬性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生长季的遗传变异。【结果】(1)糯稻89-1能通过腋芽休眠,抗御不同海拔高度的低温越冬,下年萌发再生。稻秆成活率和腋芽萌发率分别达82.6%,29%,越冬再生季产量为6291.0kg·ha-1,与正季相当。(2)通过遗传分析和χ2检验表明:糯稻89-1的越冬性由多基因控制,其遗传力在不同杂交组合中表现不尽一致。(3)千粒重和株高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正季最大,越冬再生季最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在再生季的遗传力最大。(4)糯89-1/明恢63杂交F2穗平均总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呈正态分布,结实率呈双峰分布。【结论】糯稻89-1是一份能通过腋芽休眠抗御低温越冬的可利用特异稻种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越冬性 海拔 农艺性状 遗传变异
下载PDF
水稻分蘖生长冗余和补偿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金良 隗溟 +5 位作者 董清泉 李波 黄文章 严明建 肖伦 吕直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895-898,共4页
本文根据水稻生长阶段,首次将水稻冗余分为营养生长冗余(主要研究分蘖),生殖生长冗余(主要研究结实率),四川稻区和重庆市稻区(万州)多年试验表明:汕优63营养阶段分蘖的平均冗余分别为36.6%、39.1%,生殖阶段平均冗余分别为17.7%、14.6%;... 本文根据水稻生长阶段,首次将水稻冗余分为营养生长冗余(主要研究分蘖),生殖生长冗余(主要研究结实率),四川稻区和重庆市稻区(万州)多年试验表明:汕优63营养阶段分蘖的平均冗余分别为36.6%、39.1%,生殖阶段平均冗余分别为17.7%、14.6%;四川稻区、重庆稻区(万州)试验中,最佳有效穗、实粒数分别为16.25万穗/667m2、125.1粒/穗;四川稻区分蘖最佳冗余度为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长冗余 超补偿 有效穗
下载PDF
杂交稻强化栽培优化施肥模型建立及措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谢必武 王季春 张甲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5-369,共5页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杂交稻配施尿素、过磷酸钙、硅肥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 并建立了产量与3种肥料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过磷酸钙肥料对产量影响最大,尿素和硅肥次之.每667 m2获得700...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杂交稻配施尿素、过磷酸钙、硅肥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 并建立了产量与3种肥料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过磷酸钙肥料对产量影响最大,尿素和硅肥次之.每667 m2获得700~750 kg以上稻谷产量的最优施肥量相应是尿素26.3~37.8 kg/66 m2、过磷酸钙13.0~18.1 kg/667m2和硅肥7.7~12.0 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强化栽培 肥料 产量 模型
下载PDF
万恢88的特性以及组合的制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文章 金良 +5 位作者 严明建 黄成志 吕直文 袁项成 雷树凡 王伯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14461-14462,共2页
[目的]推广应用恢复系万恢88。[方法]对万恢88的特征特性、所配主要组合以及组合的制种技术进行阐述。[结果]万恢88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抗性好、米质较优、花粉量大的特点。应用该恢复系所配已审组合6个,区试、生产试验平均单产比... [目的]推广应用恢复系万恢88。[方法]对万恢88的特征特性、所配主要组合以及组合的制种技术进行阐述。[结果]万恢88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抗性好、米质较优、花粉量大的特点。应用该恢复系所配已审组合6个,区试、生产试验平均单产比汕优63增产5.04%、6.82%。[结论]万恢88所配组合最适在重庆低山制种,花期应避开高温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万恢88 制种技术
下载PDF
玉米种子萌发阶段的吸水率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霍仕平 张兴端 +5 位作者 向振凡 晏庆九 张健 余志江 彭方明 熊闻霞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4-56,59,共4页
研究采用13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的亲本自交系共32个基因型为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种子萌发率达到60%以上时的吸水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吸水率差异很大,最低仅27.17%,最高达39.88%;一般情况下,自交系的吸水率高于杂交种的吸... 研究采用13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的亲本自交系共32个基因型为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种子萌发率达到60%以上时的吸水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吸水率差异很大,最低仅27.17%,最高达39.88%;一般情况下,自交系的吸水率高于杂交种的吸水率;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自交系的吸水率表现为多数杂交种低于双亲自交系,少数杂交种介于双亲自交系之间,1个杂交种比双亲自交系更高。双亲自交系吸水率高于相应杂交种的吸水率这一现象预示着种子萌发阶段吸水率的高低可能与基因型的抗旱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子 萌发 吸水率 基因型
下载PDF
玉米重组群体株型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的遗传潜势与杂种优势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兴端 霍仕平 +5 位作者 向振凡 晏庆九 张健 余志江 张芳魁 彭方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6期675-679,共5页
选用含有Reid、Lancaster及国内地方种血缘的自交系和品种作为基础材料,按血缘关系分别合成3个群体,再进行群体间杂交,以3个群体和6个群间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探讨群内遗传潜力和群间杂种优势。结果显示,株高(PH)、穗高(EH)、叶夹角(α... 选用含有Reid、Lancaster及国内地方种血缘的自交系和品种作为基础材料,按血缘关系分别合成3个群体,再进行群体间杂交,以3个群体和6个群间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探讨群内遗传潜力和群间杂种优势。结果显示,株高(PH)、穗高(EH)、叶夹角(α)、叶向值(LOV)、播种至抽雄(STI)、播种至抽丝(SSI)、播种至成熟(SMI)和散粉至抽丝(ASI)8个性状群体间遗传差异极显著;群间杂交后4个生育性状STI、SSI、SMI、ASI的杂种优势均为负值,株型性状株高(PH)、穗高(EH)、叶夹角(α)的杂种优势为正值,叶向值(LOV)的杂种优势为负值。表明合成的群体遗传基础丰富,群内变异较大,以群体为基础材料,可从中选育出优良自交系,组配出强优势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础群体 株型性状 生物学特性 杂种优势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polCMS微粉控制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川 徐洪志 +4 位作者 廖淑梅 张大琼 陈克富 彭涛 陈吉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63-167,共5页
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甘蓝型油菜polCMS普遍存在育性不稳定、容易产生微粉的现象,对其研究和应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甘蓝型油菜polCMS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其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polCMS 微粉 遗传改良
下载PDF
三峡库区72份玉米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晏庆九 张健 +2 位作者 许明陆 霍仕平 张兴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2-17,共6页
从三峡库区征集72份玉米地方品种分别同改良 Reid 和改良Lancaster 血缘自交系进行测配,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这些地方品种产量及其构成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些玉米地方品种中具潜在利用价值的有16份,其中与改良 Reid 测... 从三峡库区征集72份玉米地方品种分别同改良 Reid 和改良Lancaster 血缘自交系进行测配,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这些地方品种产量及其构成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些玉米地方品种中具潜在利用价值的有16份,其中与改良 Reid 测验系测交表现出强优势的地方品种有6份,与改良Lancaster 测验系测交表现出强优势的品种亦有6份,与两个测验系测交均表现出较强杂种优势的地方品种有4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玉米 地方品种 关联度
下载PDF
栽培密度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品种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严明建 黄文章 +4 位作者 吕直文 雷树凡 黄成志 袁项成 冉彦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5-467,共3页
[目的]为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确定高产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方法]设置9.00万、13.50万、17.25万、22.50万、25.65万、32.10万窝/hm26个栽培密度,研究长生育期宜香481(P1)、短生育期101A/R1007(P2)的茎蘖动态及产量。[结果]随着密度的下降... [目的]为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确定高产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方法]设置9.00万、13.50万、17.25万、22.50万、25.65万、32.10万窝/hm26个栽培密度,研究长生育期宜香481(P1)、短生育期101A/R1007(P2)的茎蘖动态及产量。[结果]随着密度的下降,P1分蘖高峰期的每窝水稻分蘖数量相应增加。P2的分蘖数量稀植时较多,密植时较少。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提前,单株有效穗数降低且呈简单直线相关。P1在密度17.25万窝/hm2时有效穗数最高,达241.20万/hm2,产量最高,达10281.6kg/hm2;P2在密度22.50万窝/hm2时有效穗数最高,达277.05万/hm2,产量最高,达9631.5kg/hm2。每穗实粒数对P1的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增加有效穗数能显著增加P2的产量。[结论]生育期长的品种相对稀植有效穗数才理想,生育期短的品种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类型 分蘖成穗 穗粒结构 产量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不同收获时期的种子发芽率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洪志 曾川 +3 位作者 廖淑梅 张大琼 陈吉光 付雄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6期702-704,共3页
甘蓝型油菜不同收获时期的种子发芽率的研究表明:在油菜终花期后,随着种子的逐步发育,发芽率不断提高.终花以后第5 d,种子的发芽率即可达70 %以上,3个试验材料的发芽率分别为76.0 %、73.3 %和75.7 %.在终花期后20~25 d时达到最大值(分... 甘蓝型油菜不同收获时期的种子发芽率的研究表明:在油菜终花期后,随着种子的逐步发育,发芽率不断提高.终花以后第5 d,种子的发芽率即可达70 %以上,3个试验材料的发芽率分别为76.0 %、73.3 %和75.7 %.在终花期后20~25 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8.3 %,98.3 %及99.0 %),随着种子的进一步成熟,其发芽率略有下降,表现出一定的休眠特性.说明作为育种资源利用的种子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未正常成熟时收获.在终花期后5~15 d期间的样品中有多胚现象出现,多胚率有随种子的发育而下降的趋势,在本试验材料的成熟度较高的种子中未发现多胚现象,说明提早收获可能诱发多胚苗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子 收获时期 发芽特性
下载PDF
高淀粉甘薯新品种“万薯34”选育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良平 刘文惠 陶小洁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8-49,62,共3页
本文介绍了甘薯品种“万薯 34”的来源及其产量和主要形态特征、经济性状的表现。结果显示 :该品种萌芽性好 ,结薯较大 ,大中薯率较高 ,薯块烘干率、出粉率高 ,抗黑斑病 ,耐贮性好 ,是一个高产质优 ,适合加工薯类淀粉的甘薯新品种。
关键词 高淀粉甘薯 万薯34品种 选育 产量 形态特征 经济性状
下载PDF
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普工作中的作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陶小洁 霍仕平 许明陆 《农业科技管理》 2008年第2期59-61,90,共4页
农业科普工作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普工作实践,总结了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 农民 科普工作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早熟高产食饲兼用型甘薯新品种万薯7号选育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良平 乐正碧 +1 位作者 黎华 张菡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3-114,共2页
万薯7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亲本丰黄集团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薯新品种,2002~2003年在重庆市区试中,两年平均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23.85%和10.83%,通过重庆市区试;2004~2005年在全国区试长江流域薯区中,两... 万薯7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亲本丰黄集团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薯新品种,2002~2003年在重庆市区试中,两年平均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23.85%和10.83%,通过重庆市区试;2004~2005年在全国区试长江流域薯区中,两年平均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10.78%和8.92%,通过全回区试;2006年在江苏、湖北、四川和重庆市全国大区生产试验中,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22.10%、33.40%和38.30%,通过全国生产试验。该品种萌芽性优,幼苗生长健壮,植株单株分枝较多,结薯早而整齐,薯块膨大快,大中薯率88%以上,薯块烘干率26%-28%,粗蛋白含量3.51%(干样),淀粉含量63.64%(干样),可溶性总糖10.96%(干样),熟食品质好,商品性好,耐贮性较好,抗黑斑病,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旱、抗病,适应区域广等特点,是食饲兼用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早熟 高产 “万薯7号”
下载PDF
玉米重组群体果穗性状的遗传潜势与杂种优势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兴端 晏庆九 +3 位作者 霍仕平 张健 许明陆 向振凡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24,共4页
选用含有Reid、Lancaster及国内地方种血缘的自交系和地方品种作为基础材料,按血缘关系分别合成3个群体,再进行群体间杂交,以3个群体和6个群体间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探讨群体内遗传潜力和群体间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穗行数... 选用含有Reid、Lancaster及国内地方种血缘的自交系和地方品种作为基础材料,按血缘关系分别合成3个群体,再进行群体间杂交,以3个群体和6个群体间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探讨群体内遗传潜力和群体间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子粒产量6个果穗性状在群体内遗传差异极显著,且群体间杂交后这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均为正值,依次为子粒产量>行粒数>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综合这6个果穗性状表现,以D×R、R×L、R×D和L×R的总优势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地方品种 血缘关系 群体 杂交 遗传潜力 性状 杂种优势
下载PDF
糯稻新品种三峡糯1号的特征特性及在三峡库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邹兴全 张甲 +2 位作者 晏承兴 李承端 黄仁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73,共2页
三峡糯1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糯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熟期早、品质优、穗大粒多、株叶良好、结实率高、适应性广等特点。在重庆市三峡库区示范、推广中表现出了较好的... 三峡糯1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糯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熟期早、品质优、穗大粒多、株叶良好、结实率高、适应性广等特点。在重庆市三峡库区示范、推广中表现出了较好的产量和抗性特点。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在三峡库区实现高产的栽培技术是:稀播、匀播、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施肥上要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配套,重底、早追、巧施;加强水浆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糯1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我国杂交水稻种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曾川 徐洪志 +2 位作者 廖淑梅 张大琼 陈吉光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22,25,共4页
简要介绍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发展沿革,对入世后我国杂交水稻种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杂交水稻种业面临的新形势,对策是:进一步完善种子法规,加强种子市场的管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种业体制,扶持民营种业发展,创建... 简要介绍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发展沿革,对入世后我国杂交水稻种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杂交水稻种业面临的新形势,对策是:进一步完善种子法规,加强种子市场的管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种业体制,扶持民营种业发展,创建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中国种业集团,充分开展国际合作,确保科技研发优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业 发展
下载PDF
优质杂交水稻D优3232在三峡库区高产制种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晏承兴 张甲 +1 位作者 黄仁军 李承端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37,共2页
D优3232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强的特点,先后通过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的品种审定(认定)。根据D优3232父母本的特征特性及多年的制种实践,针对三峡库区的特殊生态气候,提出了D优3232在三峡库区的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D优3232制种技术
下载PDF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之我见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文谟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0年第1期22-22,35,共2页
本文纵观社会信息技术的大趋势,指出农业信息网络化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之必然,也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有关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 农业信息 网络化 网络建设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