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L-18水平变化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肖智勇 张后民 张冬梅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8期3417-3419,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及其与心室重塑相关的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阐明IL-18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平均年龄51.2岁。对照组为健康自愿者,共40例,平均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及其与心室重塑相关的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阐明IL-18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平均年龄51.2岁。对照组为健康自愿者,共40例,平均年龄52.6岁。采用ELISA法测定IL-1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的水平。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L-18和血清PINP、PIIINP和TGFβ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PINP、PIIINP和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0.56、0.48、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8通过促进心肌纤维化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心力衰竭 纤维化
下载PDF
胺碘酮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重度心衰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熊刚 蒋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2期128-129,共2页
目的对胺碘酮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重度心力衰竭(心衰)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120例重度心衰并室性早搏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富马酸比索洛尔单独治疗;研究组接受... 目的对胺碘酮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重度心力衰竭(心衰)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120例重度心衰并室性早搏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富马酸比索洛尔单独治疗;研究组接受胺碘酮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中枢及心血管内、外不良反应率为15.00%,对照组为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病死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度心衰并室性早搏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并且安全性高,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富马酸比索洛尔 重度心力衰竭 室性早搏 安全性
下载PDF
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非瓣膜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后民 陈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86-1087,1089,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例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26)、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Ⅱ组,...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例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26)、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Ⅱ组,n=28),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Ⅰ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胺碘酮 培哚普利
下载PDF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后民 张冬梅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第6期746-748,共3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81例CHF合并V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81例CHF合并V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对照组41例患者给予胺碘酮单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心功能、VA变化情况、再住院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在VA治疗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功能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0%(34/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85%(2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CHF合并VA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美托洛尔 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RAS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醛固酮逃逸现象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后民 熊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703-2704,2706,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醛固酮逃逸。方法将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32例)和氯沙坦组(31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的血...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醛固酮逃逸。方法将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32例)和氯沙坦组(31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的血压变化和血浆AngⅡ、Ald的活性,判断有无并发醛固酮逃逸。结果(1)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培哚普利组治疗1、3、6个月后血Ang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后与1个月比较AngⅡ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d治疗1个月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6个月后则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血AngⅡ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时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Ald治疗后1、3、6个月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3个月以上)使用ACEI培哚普利部分患者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氯沙坦不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氯沙坦 醛固酮逃逸
下载PDF
RAS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过程中醛固酮逃逸与左室肥厚关系研究
6
作者 张后民 张冬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 目的:探讨伴有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inhibitor,ARB)治疗后有无醛固酮(aldosterone,Ald)逃逸现象及其与LVH的关系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95例伴有LVH EH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48例)和厄贝沙坦组(47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浆AngⅡ、Ald的活性,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横径变化情况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后2组血压均明显下降,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依那普利组治疗1、3、6个月后血Ang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后与1个月比较AngⅡ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d治疗1个月后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则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血AngⅡ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时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Ald治疗后1、3、6个月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依那普利组、厄贝沙坦组均能逆转LVH。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P>0.05)。2组部分患者血浆Ald水平在初期下降,在治疗3个月以后,血浆中Ald水平再度升高且高于治疗前水平即Ald逃逸,治疗6月后依那普利组有19例,厄贝沙坦组2例。有逃逸现象的患者LVH逆转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ACEI或ARB治疗EH患者过程中存在Ald逃逸现象,且该部分患者LVH逆转差,临床工作中应尽早发现并积极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那普利 厄贝沙坦 醛固酮逃逸 左心室肥厚
下载PDF
带管时间与两种封管液对PICC导管堵管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袁芳 彭小红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第12期107-107,共1页
目的:探究带管时间与两种封管液及方法对PICC导管堵管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需置入PICC的30例老年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15例,应用10u... 目的:探究带管时间与两种封管液及方法对PICC导管堵管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需置入PICC的30例老年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15例,应用10u/ML肝素钠+0.25万/支尿激酶封管每周2次,周四和周六,余下时间应用10u/ML肝素钠封管)、对照组(15例,应用10u/L肝素钠封管每日一次)。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ICC留置时间、导管堵管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69.24±3.78)d]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长,对照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40.19±3.61)d]P<0.05;实验组患者堵管发生率(6%)相比对照组(20%)明显更低,P<0.05。结论:应用10u/ML肝素钠+0.25万/支尿激酶封管的效果较10u/ML肝素钠更佳,PICC导管堵管现象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管时间 封管液 PICC导管 堵管
下载PDF
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萍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2631-2632,共2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活血治疗+辛伐他汀(20 mg,qd),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活血治疗,2组均治疗1年。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及心电图心肌...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活血治疗+辛伐他汀(20 mg,qd),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活血治疗,2组均治疗1年。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及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心绞痛改善及心电图心肌缺血均较治疗前好转,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冠心病 心绞痛 疗效
原文传递
去乙酰毛花苷结合米力农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熊刚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1740-1742,共3页
目的探讨去乙酰毛花苷结合米力农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吸氧、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与电解质紊乱、改善通气等)... 目的探讨去乙酰毛花苷结合米力农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吸氧、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与电解质紊乱、改善通气等)基础上给予去乙酰毛花苷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结合米力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经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9.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O: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乙酰毛花苷结合米力农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 心力衰竭 去乙酰毛花苷 米力农
原文传递
控制不同INR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冬梅 张后民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420-3421,共2页
目的观察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控制不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预后和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1例,随机分为A组(低抗凝组)41例,... 目的观察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控制不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预后和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1例,随机分为A组(低抗凝组)41例,调整INR 1.5~2.0;B组(常规抗凝组)40例,调整INR 2.0~3.0。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及安全性终点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INR和华法林的剂量,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两组终点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没有致命性出血事件发生,出血事件比例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可预防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房颤动 华法林
下载PDF
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冬梅 张后民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6年第16期2476-2481,共6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探讨厄贝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影响。方法将入选的高血压患者119例按年龄、性别、血压、左室重量指数随机分为 A 组60例(厄贝沙坦组)...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探讨厄贝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影响。方法将入选的高血压患者119例按年龄、性别、血压、左室重量指数随机分为 A 组60例(厄贝沙坦组),B 组59例(苯磺酸氨氯地平组)。随访观察第24周后分别检查以下指标:肝肾功,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24 h 收缩压血压变异系数(24 h SCV)、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夜间收缩压变异指数(nSCV)、24 h 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CV)、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D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左室重量指数(LVMI)、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后 A、B 组24 h SCV、dSCV、nSCV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治疗后收缩压变异性与治疗前比较通过配对 t 检验:24 h SCV t =4.42;dSCV t =3.46;nSCV t =4.7,P <0.01。B 组治疗后收缩压变异性与治疗前比较配对 t 检验:24 h SCV t =3.93;dSCV t =2.38;nSCV t =5.00,均 P <0.01);A 组较 B 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组治疗后收缩压变异性与 A 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两样本 t 检验:24 h SCV t =3.16;dSCV t =2.95;nSCV t =2.26,均 P <0.05)。治疗后 A、B 组24 h DCV、dDCV、nDCV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治疗后舒张压变异性与治疗前比较通过配对 t 检验:24 h DCV t =9.96;dDCV t =3.31;nDCV t =5.93,均 P <0.01;B 组治疗后舒张压变异性与治疗前比较配对 t 检验:24 h DCV t =5.38;dDCV t =2.19;nDCV t =5.76,均 P <0.01)。A 组较 B 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组治疗后舒张压变异性与 A 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两样本 t 检验:24 hDCV t =2.42;dDCV t =1.44;nDCV t =2.45,均 P <0.05)。治疗后 A、B 组 LVMI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治疗后 LVMI 与治疗前比较通过配对 t 检验:t =8.11;B 组治疗后 LVMI 与治疗前比较通过配对 t 检验:t =7.28,均 P <0.01);A 组较 B 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组治疗后 LVMI 与 A 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两样本 t 检验,t =3.75,均 P <0.01)。治疗后 A、B 组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通过配对 t 检验,t =25.04;B 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通过配对 t 检验, t =11.59,均 P <0.01);A 组较 B 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与 A 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两样本 t 检验,t =8.23,P <0.01)。(5)治疗后 A、B 组 IMT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治疗后 IMT 与治疗前比较通过配对 t 检验,t =5.58;B 组治疗后 IMT 与治疗前比较通过配对 t 检验, t =4.10,均 P <0.01);A 组较 B 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组治疗后 IMT 与 A 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两样本 t 检验,t =1.98,P <0.05)。结论厄贝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低血压及 BPV,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均有保护作用,但厄贝沙坦更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苯磺酸氨氯地平 高血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