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二叠系孤峰组硅质岩分布区土壤-农作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1
作者 双燕 李航 +2 位作者 杨振鸿 易宗旺 李海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三峡库区二叠系孤峰组硅质岩分布区土壤、农作物具有重金属富集特征,本文选择三峡库区典型孤峰组分布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赋存形态与迁移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为Cd&... 三峡库区二叠系孤峰组硅质岩分布区土壤、农作物具有重金属富集特征,本文选择三峡库区典型孤峰组分布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赋存形态与迁移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为Cd>Mo>Hg>Cr>Ni>Cu>Zn>As>Pb,含量均高于我国土壤背景值。土壤Cd平均含量12.98 mg/kg,超标率达100%,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均显示为重度污染;平均生态风险因子(Er)为4929,表现为极高生态风险,因而是研究区重点关注的特征环境元素。Cd的赋存形态主要为可交换态、残渣态和可还原态,生物有效态含量与土壤pH值以及耕种程度密切相关。农作物中Cd的含量变化为:莴笋茎>莴笋叶>胡豆>卷心菜>土豆>油菜籽,Cd、Cr等元素超标现象较为严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农作物体系的迁移能力变化顺序为:Cd>Zn>Cu>Ni>Cr>Pb。不同植物类型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差异显著,莴笋茎和莴笋叶对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最强,其中Cd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元素赋存形态、土壤pH值以及农作物类型可能是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壤 重金属元素 农作物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镉在氮添加条件下的转化、迁移及环境风险评估
2
作者 夏利林 张六一 +4 位作者 符坤 陆晨东 王超越 黄承桃 李廷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0-686,共7页
三峡水库是世界水文系统最大的蓄水单元,库区每年周期性水位涨落形成了面积巨大的消落带。以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且以硝酸铵为氮源,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和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相互对照来探究不同氮添加量对消落带镉(Cd)迁... 三峡水库是世界水文系统最大的蓄水单元,库区每年周期性水位涨落形成了面积巨大的消落带。以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且以硝酸铵为氮源,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和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相互对照来探究不同氮添加量对消落带镉(Cd)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增加,土壤残渣态Cd占比降低,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Cd占比增加。高氮添加下Cd的迁移系数增大,提高了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短期内持续高氮淋溶会加速溶解性Cd溶出,从而增大库区水体污染风险。基于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当氮添加量为50~100 kg/(hm^(2)·a)时,消落带Cd的污染等级为重度污染。氮添加导致土壤酸化可能是引起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氮添加 风险评估 迁移
下载PDF
重庆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景观时空演变与影响因子分析
3
作者 白丽芳 郭莉 +3 位作者 王超越 刘艺璇 杨玉筝 郭先华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为广大民族区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以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四县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景观指数分析、空间结构分析以及实地走访调研定量分析在1980-2... 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为广大民族区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以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四县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景观指数分析、空间结构分析以及实地走访调研定量分析在1980-2018年间该区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代表,对影响乡村聚落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聚落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结果显示:(1)1980-2018年间,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斑块总面积不断增长,斑块密度呈下降趋势,聚落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更趋于分散。(2)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形态属于聚集型,聚集态势十分显著,且随着时间演变该研究区局部地区乡村聚落的分布更加紧密。(3)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核密度值较为稳定,聚落形态主要以团状和条带状为主。(4)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道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坡度小于25°的低山地貌区、距离河流1 km缓冲区内以及距离耕地100 m缓冲区内;人口、经济、传统文化和国家政策支持也是聚落演变的基础。(5)在研究区生态安全保护格局的基础上,划分为4种聚落景观优化类型。深入探讨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脱贫致富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民族区域 乡村聚落 时空演变 影响因子 景观格局优化
下载PDF
基于SWOT模型的普通高校生态环保学科发展研究--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
4
作者 郭先华 刘茜 +1 位作者 罗群 赵丽丹 《三峡高教研究》 2021年第3期10-13,共4页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国家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通过SWOT模型分析了普通高校生态环保学科发展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提出该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应...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国家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通过SWOT模型分析了普通高校生态环保学科发展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提出该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应充分借助区域优势外部环境机遇,整合校内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学科与专业,形成科学系统分工明确的体系,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开辟特色领域,统筹资源建设“三峡库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工程中心”新科研平台,确保该校生态环保学科得到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 高校 学科建设 生态环保
下载PDF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氮湿沉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六一 刘妍霁 +7 位作者 符坤 杨复沫 陈阳 付川 田密 李廷真 黄怡民 张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999-5008,共10页
本研究收集了澎溪河流域及万州城区共6个站点2016年1~12月大气湿沉降样品,分析了澎溪河流域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及其对流域水体的输入贡献.澎溪河流域氮湿沉降空间上差异较小,呈现区域性特征;季节上差异较大,呈现春夏大于... 本研究收集了澎溪河流域及万州城区共6个站点2016年1~12月大气湿沉降样品,分析了澎溪河流域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及其对流域水体的输入贡献.澎溪河流域氮湿沉降空间上差异较小,呈现区域性特征;季节上差异较大,呈现春夏大于秋冬的特点.总氮沉降(TDN)浓度和通量分别为1.1mgN/L和11.8kg N/(hm2·a).来源主要包括二次源、地壳源、交通源和养殖源,其贡献占比分别为47.4%、23.5%、14.3%和10.9%,而工业源和化石燃料燃烧源仅分别贡献2.8%和1.1%.通过湿沉降直接输入流域水体的氮素为76.9t/a,约占总氮输入的1.8%;沉降通量超过了水体富营养化临界负荷.流域湿沉降铵态氮(NH4+-N)、硝酸盐氮(NO3--N)和有机氮(DON)沉降通量分别占总沉降的63.3%、25.9%和10.7%,减少NH4+-N排放能有效控制流域氮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通量 来源 富营养化 澎溪河
下载PDF
三峡库区腹地大气氮磷营养盐湿沉降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六一 王佳 +4 位作者 叶何聪 李廷真 陆晨东 陈阳 杨复沫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0-861,共12页
为探明三峡库区大气营养盐湿沉降特征,在三峡库区腹地设置城区(万州)、郊区(晒经村)和农区(野塘溪)的3个功能区采样点,于2017年1月—12月同步采集湿沉降样品并测定氨氮(NH_(4)^(+)-N)、硝氮(NO_(3)^(−)-N)、亚硝氮(NO_(2)^(−)-N)、可溶... 为探明三峡库区大气营养盐湿沉降特征,在三峡库区腹地设置城区(万州)、郊区(晒经村)和农区(野塘溪)的3个功能区采样点,于2017年1月—12月同步采集湿沉降样品并测定氨氮(NH_(4)^(+)-N)、硝氮(NO_(3)^(−)-N)、亚硝氮(NO_(2)^(−)-N)、可溶性总氮(DTN)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浓度,分析氮磷营养盐沉降的时空分布、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三峡库区腹地大气湿沉降中DTN、DTP年均浓度分别为1.09 mg·L^(-1)、3.36μg·L^(-1),其中在DTN中NH_(4)^(+)-N占比最高(62.4%),NO_(2)^(−)-N最低(1.0%).与国内其他研究区域相比,三峡库区腹地氮磷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区域氮磷浓度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且浓度水平均为城区>郊区>农区.万州城区大气氮磷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城市交通排放,郊区和农区则主要受生物质燃烧和施肥的影响.三峡库区腹地DTN沉降通量为16.56 kg·hm^(−2)·a^(−1),其季节分布特征基本为春、夏、秋三季相当,冬季最少;磷沉降通量为50 g·hm^(−2)·a^(−1),表现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四川盆地东部是三峡库区腹地氮磷营养盐的潜在源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总氮 总磷 时空分布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重庆市能源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江小兰 郭先华 +1 位作者 吴彦 兰国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64,共13页
文章基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构建像元尺度上碳排放模拟模型,估算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结合夜间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 文章基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构建像元尺度上碳排放模拟模型,估算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结合夜间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空间自相关分布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夜间地表温度与碳排放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重庆中心城区一带,碳排放呈显著正空间集聚,以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为主。(2)2001-2019年重庆市夜间地表温度呈暖化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城都市区是夜间地表温度高值的主要分布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重庆东北部和东南部,夜间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空间集聚,以高-高聚类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一带,年际间变化不明显。(3)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以正相关为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夜间地表温度也随之上升,碳排放和夜间地表温度均呈正空间集聚,且均以高-高聚类分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夜间灯光 地表温度 空间自相关 重庆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涪陵-奉节段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乐满 兰波 +6 位作者 张东升 刘英杰 张丽红 许文锋 段晨辉 敦静怡 刘正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28-3240,共13页
参照相邻格子法对三峡水库中段(重庆市涪陵-奉节段消落带)地上植被进行调查,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χ^(2)检验等手段对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的生态学特性... 参照相邻格子法对三峡水库中段(重庆市涪陵-奉节段消落带)地上植被进行调查,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χ^(2)检验等手段对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的生态学特性、进而推测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以期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或参考建议。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发现共有优势植物57种、隶属22科44属,其中狗牙根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2)在105个种对中,生态位相似比(C_(ih))≥0.50的种对有4个,生态位重叠值(L_(ih))≥0.50的种对有7个,种间相似性较小、竞争关系较弱。(3)χ^(2)检验结果显示,优势植物种间正负联结比为1.33,正联结优势不明显;而Pearson与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种间正负联结比分别为0.54、0.75,负联结占优势。三种检验方式均表明,优势植物种间联结性较弱、稳定性相对较差、独立性相对较强。(4)种间联结系数(AC)≥0.60的种对数为7种,共同出现百分率(PC)≥0.7的种对数仅为1种。种间总体正联结性不强,物种趋于独立分布。(5)种间Pearson、Spearman秩相关检验与相应的C_(ih)和L_(ih)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种间正(负)关联越强、C_(ih)和L_(ih)越大(小)。(6)本文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退化生态系统现状,为最大程度提高消落带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针对小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有如下参考建议:在整体上,可以采用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等为先锋植物,以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等为伴生种的群落配置模式进行宏观布局;在局部上,可以采用稗(Echinochloa crusgalli)+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等种对配置模式进行实地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优势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下载PDF
两种指数法表征重庆市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詹立坤 郭先华 +3 位作者 符坤 张娜 刘茜 李廷真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对象,基于3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程度指数和景观指数对该区域2000、2006、2011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化...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对象,基于3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程度指数和景观指数对该区域2000、2006、2011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探寻两种方法在表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四期的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分别为265.328、265.610、266.700和268.864,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并与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和未利用地的边界密度显著相关(二者在2000—2017年分别增长了1273和0.545),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和0.994,受边缘效应影响。在景观水平上,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斑块受人类干扰的程度不断加深,聚集度不断降低,景观破碎化严重,景观异质性不断弱化。耕地为研究区主要控制景观,四个时期面积占比均达59%以上;17年来,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79.23 km^(2)、88.29 km^(2)和33.98 km^(2),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103.65 km^(2)和90.52 km^(2);未利用地大幅减少,2017年未利用地仅剩0.12 km^(2)。研究结果为忠县乃至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参考,也为制定科学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景观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 土地利用/覆盖
下载PDF
酸沉降对缙云山湖水化学的影响
10
作者 王佳 张六一 +3 位作者 王春博 夏利林 黄承桃 李廷真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了解我国典型酸雨区酸沉降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对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利用2001—2020年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的湿沉降与湖泊监测数据,使用MK检验分析缙云山酸沉降和湖水化学长期变化特征,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明确酸沉降对湖水化学特征... 为了解我国典型酸雨区酸沉降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对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利用2001—2020年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的湿沉降与湖泊监测数据,使用MK检验分析缙云山酸沉降和湖水化学长期变化特征,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明确酸沉降对湖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20年,缙云山酸雨问题已得到改善,但降水p H值在3.94—5.15,平均值为4.41,酸雨问题依然严峻。硫和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沉降通量分别为32.85 kg·hm^(-2)·a^(-1)和22.55 kg·hm^(-2)·a^(-1),酸雨类型已由“硫酸型”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湖水pH值的范围在5.25—7.50,平均值为5.86,酸化频率为30%。湖水pH值与降水pH值之间的相关性(r=0.56,P<0.01)表明酸沉降对湖水酸化有一定作用。因此,对于酸化水体的治理须考虑大气沉降因素,只有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才能根治水生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MK检验 大气沉降 湖水化学
下载PDF
基于免标记银纳米粒子与硫脲高选择性比色法检测水中Hg^(2+)
11
作者 李华春 蔡立佳 +1 位作者 邓茂 冉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85-89,106,共6页
运用一步合成免标记的银纳米粒子与硫脲相互作用简单快速比色检测水中Hg^(2+)。结果显示:在酸性环境中,硫脲使无标记的银纳米粒子发生聚集,颜色由原来的黄色变为红棕色;当有Hg^(2+)存在时,由于硫脲与Hg^(2+)强络合作用,起到阻止银纳米... 运用一步合成免标记的银纳米粒子与硫脲相互作用简单快速比色检测水中Hg^(2+)。结果显示:在酸性环境中,硫脲使无标记的银纳米粒子发生聚集,颜色由原来的黄色变为红棕色;当有Hg^(2+)存在时,由于硫脲与Hg^(2+)强络合作用,起到阻止银纳米粒子聚集的作用;一定范围内Hg^(2+)浓度不断增加,银纳米粒子聚集程度不断减弱,颜色由红棕色向黄色渐变;在0~0.500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r为0.9991,方法检出限为40 nmol/L;8倍于Hg^(2+)浓度的Pb^(2+)、Cd^(2+)等12种金属离子无明显现象。本实验方法用于饮用水、长江水及自来水中Hg^(2+)浓度测定,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0.0%~110.0%,RSD为4.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粒子 硫脲 比色法 Hg^(2+)
下载PDF
Zr4+掺杂对Mg/Al水滑石磷酸根吸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福龙 李超 +3 位作者 陈娟 吴国强 吴彦 潘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22-2127,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不同Zr4+含量的Mg/Al/Zr三元类水滑石材料,研究了其对废水中磷酸根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XRD、DRIFTS、氮气吸脱附等对材料的结构及织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溶液初始pH以及竞争阴离子对磷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不同Zr4+含量的Mg/Al/Zr三元类水滑石材料,研究了其对废水中磷酸根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XRD、DRIFTS、氮气吸脱附等对材料的结构及织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溶液初始pH以及竞争阴离子对磷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Zr4+能提高类水滑石层板正电荷密度以及增大层间距,有利于磷酸根阴离子的吸附;Mg/Al/Zr类水滑石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当n(Zr4+)/(Al3++Zr4+)=0.3时,理论饱和吸附量最大,达到76.6 mg/g,比Mg/Al水滑石高出28.7%;酸性环境有利于磷酸根的吸附,而二价阴离子的竞争吸附作用会显著降低磷吸附效果。Mg/Al/Zr类水滑石对磷的吸附机理为静电吸引和阴离子交换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4+掺杂 三元类水滑石 磷酸根 吸附 阴离子交换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典型冷暖季沉水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亚如 陈乐 +5 位作者 房玮 张盼月 吴彦 张光明 王洪杰 付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214-10225,共12页
为研究湿地沉水植物腐败分解对水体的污染状况,选择典型沉水植物金鱼藻(暖季植物)和菹草(冷季植物)进行了为期60 d的凋落物分解实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和菹草凋落物分解规律相似,0—15 d快速分解,15—60 d缓慢分解,60 d凋落物失重率分别达... 为研究湿地沉水植物腐败分解对水体的污染状况,选择典型沉水植物金鱼藻(暖季植物)和菹草(冷季植物)进行了为期60 d的凋落物分解实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和菹草凋落物分解规律相似,0—15 d快速分解,15—60 d缓慢分解,60 d凋落物失重率分别达到60.43%和66.72%。菹草的有机物释放量明显高于金鱼藻,N和P释放量相反,分解释放的N主要是NH~+4-N和有机氮。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解析出一种类色氨酸物质C2和3种类腐殖质物质C1、C3、C4,易降解的类色氨酸有机物先增加后减少,难降解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有机物逐渐增加。EEMs和四种组分的最大荧光强度百分比表明,溶解性有机物(DOM)在0—15 d以易降解有机物为主,15—60 d以难降解有机物为主。两种植物凋落物分解释放的DOM含量及特性不同,整体上呈低腐殖化特征,可能是水中难降解DOM的一个重要来源。植物凋落物的分解促进了沉积物中微生物的丰富度,降低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参与分解的主要微生物包括4 d时的Pseudomonas属(26%—35%)、15 d和30 d时的Malikia属(>8%)和Bacillus属(2.6%—9%),分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逐渐增加,如Flavobacterium属;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受营养物质可利用性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植物凋落物分解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0—15 d,N和P释放量增加暂时导致了水质恶化;15—60 d,N和P释放量降低,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逐渐增加,可能会加剧水体甚至是沉积物的腐殖化程度。因此,在植物衰亡期应及时打捞或者做好植物平衡收割管理,避免因植物大量腐败导致水质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凋落物 溶解性有机物 分解特性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生物标志物分析南京市及其周边不同营养水平湖库的浮游动物碳源
14
作者 马静静 李廷真 +2 位作者 李宽意 苏雅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0-600,共11页
脂肪酸在生物的摄食活动中相对稳定,可用于辨别消费者的食物来源.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与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碳源组成有差异,因而可能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组成特征.本研究对南京市及其周边21个湖库的颗粒有机物(POM)、浮游动物的脂肪酸组成进... 脂肪酸在生物的摄食活动中相对稳定,可用于辨别消费者的食物来源.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与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碳源组成有差异,因而可能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组成特征.本研究对南京市及其周边21个湖库的颗粒有机物(POM)、浮游动物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及其周边湖库21个湖库由中营养、轻富营养、中富营养、重富营养共4个营养水平组成.中营养湖库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低于富营养湖库,透明度(SD)则相反.中营养湖库中POM脂肪酸的必需脂肪酸(EFA)平均浓度低于富营养湖库;而细菌特征脂肪酸∑C15+∑C17含量高于富营养湖库.随着湖库富营养化,POM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浓度逐渐增大,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浓度则逐渐减少.中营养湖库中浮游动物PUFA浓度普遍低于富营养湖库,∑C15+∑C17含量高于富营养湖库;且浮游动物体内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必需脂肪酸EFA/C16∶0比值与细菌源脂肪酸(∑C15+∑C17)/C16∶0比值均大于其他湖库,表明中营养湖库中浮游动物摄食了较多细菌.随着湖库营养水平升高,浮游动物饱和脂肪酸(SFA)逐渐增多,MUFA浓度逐渐减少,EFA浓度增多,表明浮游动物主要摄食藻类,而外源碳对浮游动物的碳源贡献较小.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EFA/C16∶0、(∑C15+∑C17)/C16∶0与透明度呈正相关,与Chl.a、总磷、磷酸盐呈高度负相关,表明透明度较高、营养水平相对较低的湖库中,浮游动物可能利用较多的藻类与细菌碳;此外,陆源碳转化指标∑C24/C16∶0与TN、硝态氮呈正相关性,表明随着营养水平升高,陆源碳对浮游动物碳源贡献呈增加趋势.总体而言,浮游动物更倾向于利用高质量的内源碳,但在内源碳不足以供给水生生物生长需求的中营养水体中,外源碳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会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营养水平 浮游动物 碳源 湖库
下载PDF
就业引导下普通高校化工与环境类人才培养方向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先华 白丽芳 +1 位作者 罗群 赵丽丹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9期256-258,共3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成为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政府加大了生态环保的投入,给绿色化工与环保类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分析该院毕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成为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政府加大了生态环保的投入,给绿色化工与环保类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分析该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考研”上线率。结果表明:该院就业率整体保持上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就业率最高,毕业人数最少;化工专业与给排水专业就业状况良好,但招生人数最多,需防治市场饱和对该专业的不利影响;环境科学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但后期有望得到改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普通高校化工与环保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满足当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以提高普通高校化工与环保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化工 环保 就业率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普通高校生态环保类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初探——以环境学概论为例
16
作者 郭先华 郭莉 +1 位作者 罗群 赵丽丹 《三峡高教研究》 2021年第2期37-40,共4页
为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本文以“环境学概论”这门课为对象,进行创新教学改革;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解决了本课程过去的两大痛点:大班教学和填鸭式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 为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本文以“环境学概论”这门课为对象,进行创新教学改革;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解决了本课程过去的两大痛点:大班教学和填鸭式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问题导向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划分知识模块。学生围绕该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国外和国内的现状等问题,先阅读书面资料,进行课堂辩论、分小组展示讨论结果等教学活动安排。同时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围绕环境问题,将党的方针政策、生态文明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本课程创新改革提升了环境科学专业建设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获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生态环境 教学模式 交互式
下载PDF
叶片大气重金属吸收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万建明 祁俊生 +2 位作者 李廷真 张六一 田密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04,共11页
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冶金工业排放、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重金属,导致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土壤、水体环境质量和植物安全。大气中的重金属经干湿沉降后,将参与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与根系相比,人们... 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冶金工业排放、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重金属,导致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土壤、水体环境质量和植物安全。大气中的重金属经干湿沉降后,将参与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与根系相比,人们对植物叶片吸收重金属的机制知之甚少。本文对前人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系统综述了植物叶片吸收、转运大气重金属的机制。植物叶面主要通过气孔和角质层吸收重金属,随后利用质外体或共质体途径转运到韧皮部,最终以与光合产物运输相同的方式向叶、果实、根等器官转运;重金属的形态变化与吸收转运过程有关;毒性机制主要涉及机械损伤、光合相关过程抑制和氧化应激;植物的解毒机制包括植物细胞壁中的滞留、植物可溶性部分中的分隔以及抗氧化系统的防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大气重金属 毒性 解毒
下载PDF
碳酸氧镧改性生物炭材料的合成及对磷酸盐去除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伟 王一年 +5 位作者 程福龙 范钰婷 潘梦婷 陈悦 谷娇 潘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99-208,共10页
为高效去除废水中过量的磷酸盐为目的,该研究将研究利用艾草生物质与镧溶液共生共热的方法制成具有大量纳米级碳酸氧镧突起的镧基复合生物炭材料,研究了材料投加量、初始磷酸盐浓度、吸附时间、初始溶液pH值和共存离子对其吸附磷酸盐性... 为高效去除废水中过量的磷酸盐为目的,该研究将研究利用艾草生物质与镧溶液共生共热的方法制成具有大量纳米级碳酸氧镧突起的镧基复合生物炭材料,研究了材料投加量、初始磷酸盐浓度、吸附时间、初始溶液pH值和共存离子对其吸附磷酸盐性能的影响及饱和磷吸附镧基复合生物炭材料(La-CB2-P)对生菜种子发芽率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La-CB2最佳投加量为1 g/L,最佳吸附温度为25℃,对磷酸盐的吸附主要为多分子层吸附,Langmuir模型模拟最大吸附容量为126.82 mg/g,并在12h内达到吸附平衡,酸性至中性水环境中La-CB2吸附性能更优,并对碱性水环境的pH值具有缓冲作用,在pH值为3时La3+浸出率为7.66%,其他pH值条件下仅为0.029%左右,在磷吸附过程中LaCB2的DOC溶出量随着初始溶液pH值的升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多种共存阴离子中对磷酸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吸附,水体中的腐殖酸会大幅度降低La-CB2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饱和磷吸附镧基复合生物炭材料(La-CB2-P)能够作为磷缓释肥显著促进生菜发芽,对La-CB2在富营养水体的磷吸附及资源回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复合材料 碳酸氧镧 磷酸盐
下载PDF
2010年来中国乡村聚落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娜 刘茜 +1 位作者 詹立坤 郭先华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172-180,共9页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空心化”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必要深入开展乡村聚落领域的研究。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外乡村聚落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化分析,通...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空心化”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必要深入开展乡村聚落领域的研究。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外乡村聚落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和突变分析绘制出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等,并将国内已发表的论文结合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进行多学科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的研究更注重乡村聚落发展的内生增长机理、乡村建设中无序发展的问题;2)国内的发展趋势集中在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乡村振兴等视角;3)国外该领域的文章数量、突变词数量比国内少,研究热点比国内更多元化,也更注重农村与城市的耦合研究;4)在乡村聚落领域,农业经济学、地理学的研究较多;景观生态学是以后的研究趋势;在人文学科视角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研究结果对跟踪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有利于乡村聚落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CITESPACE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大气活性氮沉降临界负荷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陆晨东 张六一 +5 位作者 夏利林 王佳 陈阳 黄承桃 杨复沫 李廷真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0-756,共7页
氮沉降增加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特征之一,它对全球尺度的粮食生产、碳氮循环及环境质量均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有效防控氮沉降增加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氮沉降临界负荷作为描述生态系统不受氮沉降损害的特定数值,为氮沉降污染防治提... 氮沉降增加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特征之一,它对全球尺度的粮食生产、碳氮循环及环境质量均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有效防控氮沉降增加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氮沉降临界负荷作为描述生态系统不受氮沉降损害的特定数值,为氮沉降污染防治提供了有益参考。目前,国内外关于氮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缺乏对氮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定量方法的系统总结。因此,本文总结了氮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国内外典型生态系统的应用,探讨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临界负荷 经验法 生态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