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分组对照实验,探讨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显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病例选自该院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共60例患者。诊断:股骨颈骨折47例,股骨头坏死13例;年龄45~82岁,平均62岁,均接受单侧T ...目的:通过分组对照实验,探讨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显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病例选自该院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共60例患者。诊断:股骨颈骨折47例,股骨头坏死13例;年龄45~82岁,平均62岁,均接受单侧T H A。所有病例分为A组、B组和C组共3组,各20例,经过筛选,每组男性6例,女性14例,均为初次全髋置换。A组术前0.5 h、术后3 h分别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B组术前0.5 h将氨甲环酸按1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术后3 h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C组术前0.5 h、术后3 h分别将氨甲环酸按1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计算各组患者的显性及隐性失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实验组中氨甲环酸2种使用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显性红细胞丢失量:A组(196.20±44.45)m L ,B组(114.84±35.21)m L ,C组(104.47±30.01)m L ;隐性红细胞丢失量:A组(614.50±98.41)m L ,B组(425.74±70.01)m L ,C组(337.12±52.23)m L。结论氨甲环酸的使用能明显减少T H A的显隐性失血量,术前0.5h合并术后3h使用较术前0.5h使用对减少隐性失血量效果更佳,进一步减少输血量,且不会明显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分组对照实验,探讨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显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病例选自该院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共60例患者。诊断:股骨颈骨折47例,股骨头坏死13例;年龄45~82岁,平均62岁,均接受单侧T H A。所有病例分为A组、B组和C组共3组,各20例,经过筛选,每组男性6例,女性14例,均为初次全髋置换。A组术前0.5 h、术后3 h分别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B组术前0.5 h将氨甲环酸按1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术后3 h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C组术前0.5 h、术后3 h分别将氨甲环酸按1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计算各组患者的显性及隐性失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实验组中氨甲环酸2种使用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显性红细胞丢失量:A组(196.20±44.45)m L ,B组(114.84±35.21)m L ,C组(104.47±30.01)m L ;隐性红细胞丢失量:A组(614.50±98.41)m L ,B组(425.74±70.01)m L ,C组(337.12±52.23)m L。结论氨甲环酸的使用能明显减少T H A的显隐性失血量,术前0.5h合并术后3h使用较术前0.5h使用对减少隐性失血量效果更佳,进一步减少输血量,且不会明显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观察分析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膝关节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磨损特点,为早发现、早干预ACL损伤合并KOA内侧平台磨损情况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重庆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骨科确诊合并ACL损伤的内侧间室型K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共72膝,术前均行双侧膝关节X线、MRI检查。根据X线检查结果评估KOA程度,根据MRI检查结果并结合TKA术中所见评估ACL损伤程度,根据TKA术中所见评估KOA软骨磨损范围及程度。结果 ACL功能相对不全43膝(0级11膝,Ⅰ级15膝,Ⅱ级17膝),ACL功能绝对不全29膝(Ⅲ级19膝,Ⅳ级10膝)。ACL功能相对不全者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磨损主要分布在前中区33膝(76.7%),ACL功能绝对不全者主要分布在中后区21膝(72.4%),不同ACL损伤程度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磨损分布及磨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CL功能绝对不全者KOA严重程度显著高于ACL功能相对不全者( P <0.05)。结论 ACL功能相对不全者膝关节软骨磨损主要累及前中区,而ACL功能绝对不全者软骨磨损主要累及中后区;ACL损伤越重,软骨磨损程度越重,KOA程度亦越重,故临床早发现、早处理ACL损伤对预防合并ACL损伤后KOA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