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沈兴 余更生 +4 位作者 田杰 白永虹 朱静 刘官信 陈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心脏移植后对兔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功能、心肌结构及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s,MAP)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分为正常...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心脏移植后对兔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功能、心肌结构及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s,MAP)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n=12),DCM实验组(n=13),DCM对照组(n=13),DCM模型通过静脉注射阿霉素诱导。DCM实验组移植骨髓MSCs,DCM对照组注射培养基,移植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和MAP参数评价心功能和电生理的改变;并取移植区心肌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以观察移植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另选部分心肌组织做HE染色和透射电镜查看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DCM各组心功能明显受损、MAP时程延长、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且实验组受损较对照组轻;移植的细胞有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的表达。结论体内移植骨髓MSCs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DCM心功能,使病损心肌组织病变减轻,并可能抑制心电紊乱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 心肌结构 单相动作电位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严帆 易岂建 +3 位作者 计晓娟 吕铁伟 何爽 李谧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8-354,共7页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介入治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的患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总并发症、新发心...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介入治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的患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总并发症、新发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 (1)186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97例,年龄18~148(45.4±25.4)个月,体重8.5~48(15.7±6.1) kg;超声缺损(5.6±1.9) mm,压差(68.6±13.7) mm Hg,距主动脉瓣距离<3 mm 8例(4.3%),术前有心律失常18例(9.7%),合并膜部瘤70例(37.6%);封堵器大小(6.3±1.2) mm,封堵器形状对称178例(95.7%)、偏心8例;麻醉方式为全麻147例(79%)、局麻39例,手术时间(38.8±15.0) min。(2)术后住院期间共发生并发症60例(32.3%),新发心律失常30例(16.1%);残余分流30例(16.1%),其中1例为大量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9例(4.8%),均为三尖瓣反流。(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并发症:超声下大缺损(OR=1.264,95%CI:1.040~1.536,P=0.019)和偏心型封堵器(OR=6.732,95%CI:1.018~44.509,P=0.048)为危险因素;残余分流:超声下大缺损(OR=1.577,95%CI:1.154~2.155,P=0.004)和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80,95%CI:1.001~1.165,P=0.047)为危险因素,左心室平均压升高为保护因素(OR=0.913,95%CI:0.864~0.966,P=0.001);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68,95%CI:1.006~1.133,P=0.030)和更大的封堵器(OR=1.585,95%CI:1.003~2.506,P=0.048)为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下VSD大小、封堵器的大小与形状、右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平均压与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有关,同时提示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右心功能在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呋喃唑酮诱导大鼠扩张性心肌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丁乐 钟家蓉 +1 位作者 白永虹 张小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7期718-721,共4页
目的:应用呋喃唑酮诱导大鼠扩张性心肌病(DCM)模型的建立。方法:用呋喃唑酮长期喂饲Wistar大鼠建立扩张性心肌病模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SV)、左... 目的:应用呋喃唑酮诱导大鼠扩张性心肌病(DCM)模型的建立。方法:用呋喃唑酮长期喂饲Wistar大鼠建立扩张性心肌病模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SV)、左室内径缩短率(FS)及左室射血分数(INEF),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心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心脏重量/体重比值增加,心脏呈球形扩大,LVSD明显增大,FS(%)和LVEF(%)均明显下降。HE和VG染色分别显示DCM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结论:呋喃唑酮长期喂养可成功建立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方法简单,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经胸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检测评估模型的建立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性心肌病 呋喃唑酮 超声心动图 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