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R-DGGE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落结构及其动态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郑树芳 徐艳珍 +1 位作者 艾青 余加林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9期3026-3029,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肠道菌落的结构和动态性变化。方法从NEC疾病组(n=16例)及对照组(n=16例)的新生儿连续不同时间段的粪便提取肠道细菌总DNA,用357F-GC/518R引物扩增16SrDNA的V3可变区,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肠道菌落的结构和动态性变化。方法从NEC疾病组(n=16例)及对照组(n=16例)的新生儿连续不同时间段的粪便提取肠道细菌总DNA,用357F-GC/518R引物扩增16SrDNA的V3可变区,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结果 NEC组与对照组比较,肠道细菌菌落的Shannon指数相对较高(P<0.05),分布不均,波动明显,细菌的多样性高于对照组,细菌菌落多样性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NEC组的Shannon指数在发病初期明显增多,随着疾病的治疗与恢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Shannon指数从大于或等于50降至小于或等于30以下然后波动回升至35左右),DGGE胶回收测序显示新生儿肠道优势菌群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属、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为主,NEC组与对照组细菌种类没有明显的区别,存在数量上的差异,显示了DGGE技术的优越性。结论 NEC患儿的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NEC发病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DGGE 肠杆菌科 分子多态性 婴儿 新生
下载PDF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婴儿肺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泽伟 余加林 +1 位作者 刘晓红 李腾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9期3017-3019,3022,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早产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婴儿,分为足月儿组(n=34例)、BDP组(n=22例)及非BDP早产儿组(n=25例)。平均纠正胎龄38周时(37~41周),在安静睡眠状态下,运用超声流量仪,采用反复呼吸气体洗出法进行...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早产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婴儿,分为足月儿组(n=34例)、BDP组(n=22例)及非BDP早产儿组(n=25例)。平均纠正胎龄38周时(37~41周),在安静睡眠状态下,运用超声流量仪,采用反复呼吸气体洗出法进行功能残气量(FRC/kg)、通气不均匀性和潮气呼吸等肺功能参数的检测。结果 BPD组、非BPD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比较,FRC/kg降低,代表肺通气均匀性的肺清除指数(LCI)增高,呼吸频率(RR)增快,呼气达峰时间比(TPTEF/TE)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PD组与非BPD早产儿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D及非BPD早产儿在婴儿早期均存在功能残气量和通气效率降低及小气道阻塞,以BPD患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呼吸功能试验 婴儿
下载PDF
新生大鼠持续缺氧条件下水通道蛋白4与脑水肿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贾佳 余加林 孙善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2959-2961,2963,共4页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新生大鼠持续缺氧过程中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健康10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然后缺氧不同时间分为缺氧缺血(HI)2h组、HI 4h组、HI 8h组、HI 16h组4个亚组,对照组行假手...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新生大鼠持续缺氧过程中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健康10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然后缺氧不同时间分为缺氧缺血(HI)2h组、HI 4h组、HI 8h组、HI 16h组4个亚组,对照组行假手术。观察每组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各组实验取脑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定量PCR,观察新生大鼠海马CA1区形态变化和AQP4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肿加重,神经元呈现不可逆损伤;AQP4蛋白和RNA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 AQP4表达水平下降参与新生大鼠持续缺氧缺血条件下脑水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 水肿
下载PDF
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对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晓露 杨静 +1 位作者 陈新红 华子瑜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6-801,共6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对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病原学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前后(2010年vs2013年)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病例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情况和临床转归。结果 2013年的血源性感染收治率、血源性院... 目的探讨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对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病原学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前后(2010年vs2013年)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病例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情况和临床转归。结果 2013年的血源性感染收治率、血源性院内感染发生率(6.47%,0.70%)均高于2010年(2.78%,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年间新生儿血源性感染病例的临床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间血培养检出前4位的病原菌均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和大肠埃希菌;两年间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间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或β-内酰胺酶阳性的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临床应用控制方案的实施对血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无显著影响,但可以促进血源性感染患者的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感染 抗生素 病原学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