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麻醉对婴幼儿脑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妮 涂然 王寿勇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4-556,共3页
传统的观点认为,尽管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是其作用时间短暂,消除快速,因此,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长时间的不良影响。然而,动物实验证据表明,全身麻醉药作用于未成熟大脑,可以引起神经元大量死亡,阻碍... 传统的观点认为,尽管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是其作用时间短暂,消除快速,因此,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长时间的不良影响。然而,动物实验证据表明,全身麻醉药作用于未成熟大脑,可以引起神经元大量死亡,阻碍神经细胞间突触联系的形成,并可导致实验动物短期和长期大脑功能的异常[1-4]。这些研究结果引出了一个严肃的临床问题:处于大脑快速生长发育期的新生儿或婴幼儿,接受全身麻醉后,其大脑发育和功能形成是否会受到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全身 大脑 婴幼儿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书婷 王寿勇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5035-5037,共3页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emergency delirium,ED)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注意力发生紊乱,出现定向障碍及知觉改变,包括对刺激敏感和运动亢进的行为。其发生率高,多见于2~5岁的学龄前儿童,且与麻醉药物、手术部位等多种因...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emergency delirium,ED)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注意力发生紊乱,出现定向障碍及知觉改变,包括对刺激敏感和运动亢进的行为。其发生率高,多见于2~5岁的学龄前儿童,且与麻醉药物、手术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小儿ED不但影响苏醒质量,还可能伴随潜在的身体伤害效应,是小儿围麻醉期值得重点关注的临床问题。本文就小儿ED的诱发因素、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谵妄 儿童 全身麻醉
下载PDF
恶性高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书婷 孙妮 +1 位作者 王颖 王寿勇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6-838,共3页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肌肉系统疾病,由临床常用的卤素类吸入麻醉剂和去极化肌松剂(琥珀酰胆碱)所诱发,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中发病率为1/5 000~1/100 000[1-2]。男女发病率比值为2....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肌肉系统疾病,由临床常用的卤素类吸入麻醉剂和去极化肌松剂(琥珀酰胆碱)所诱发,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中发病率为1/5 000~1/100 000[1-2]。男女发病率比值为2.5~4.5。本文就MH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3]。1发病机制1.1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高热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远程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妮 王颖 王寿勇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3-835,共3页
1986年,Murry等[1]在犬冠状动脉阻塞实验中发现,预先给予心脏短暂、轻微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后心肌坏死面积。1993年,Przyklenk[2]等在同类研究中发现,预先给予肢体短暂、轻微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同样可以减少冠... 1986年,Murry等[1]在犬冠状动脉阻塞实验中发现,预先给予心脏短暂、轻微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后心肌坏死面积。1993年,Przyklenk[2]等在同类研究中发现,预先给予肢体短暂、轻微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同样可以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后心肌坏死面积。以心脏为靶器官,上述两种处理过程分别被称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目前,已经证实,除肢体外,小肠、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