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法在皮肤科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11
1
作者 潘芸 高永良 +3 位作者 赵恒光 黄琨 方圣 陈爱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843-1845,共3页
目的观察多媒体联合PBL教学法在皮肤科的教学中能否提高学生的成绩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方法随机选取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应用PBL法进行教学,对照组应用传统LBL法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均进行考试,教学前后两组均做批判性思维量表(C... 目的观察多媒体联合PBL教学法在皮肤科的教学中能否提高学生的成绩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方法随机选取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应用PBL法进行教学,对照组应用传统LBL法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均进行考试,教学前后两组均做批判性思维量表(CTDI量表)测试。结果试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CTD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总分P=0.017)。结论多媒体联合PBL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成绩,并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科 教学改革 多媒体 PBL
下载PDF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皮肤科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蔡涛 方圣 +2 位作者 陈爱军 单葵 魏彬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0期85-86,共2页
对于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在皮肤科的教学,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保证培训质量:明确培训目标,要求实际实用;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系统化、制度化;建立转诊关系,提供长期指导,从而培养出能够真正服务于基层合格的全科医师。
关键词 全科医师 转岗培训 皮肤科教学
下载PDF
留学生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惠 陈瑾 《医学教育探索》 2006年第5期472-473,共2页
留学生教学在我校初步开展,结合皮肤病与性病学首次教学的体会,总结并分析其教学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更有效的留学生全英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 留学生 英语教学 医学教育
下载PDF
卡泊三醇联合保湿润肤剂对寻常性银屑病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双 谭茜 +1 位作者 李惠 赵恒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联合含马齿苋的保湿润肤剂对寻常性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及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寻找一种新的寻常性银屑病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寻常性银屑病中度严重患者11例。采用自身对照设计,一侧躯体皮损单用卡泊三醇软膏每天早...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联合含马齿苋的保湿润肤剂对寻常性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及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寻找一种新的寻常性银屑病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寻常性银屑病中度严重患者11例。采用自身对照设计,一侧躯体皮损单用卡泊三醇软膏每天早晚各1次;对侧皮损每晚外用卡泊三醇软膏1次,每天早晨外用含马齿苋的保湿润肤剂1次。均连续治疗4周。患者每2周随访1次作临床评分及自我评价,并于治疗第0、4周分别于两侧皮损取材,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皮肤角蛋白(K)14、K17、丝聚合蛋白(filaggrin)、兜甲蛋白(loricrin)等屏障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第2周和第4周随访时,两组治疗方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自我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卡泊三醇单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略高于联合用药组,主要表现为用药后皮肤的短暂刺激现象。皮肤屏障功能相关指标filaggrin和loric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明显下调,而K14和K17表达增加,在治疗后均重新恢复,表明皮肤屏障功能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并随临床治疗而好转。结论:卡泊三醇联合含马齿苋的保湿润肤剂能有效改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皮肤屏障功能,有助于减少药物的单用量,并缓解对皮肤的不良刺激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寻常性 皮肤屏障功能 卡}泊三醇 保湿润肤剂
下载PDF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皮肤慢性溃疡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汛 何晓琴 李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08-510,共3页
报告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男,19岁。左踝溃疡2年,逐渐扩大,并伴右外踝溃疡2个月。溃疡为无痛性,深达肌层,边界清楚,溃疡边缘有黑褐色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肉芽肿性炎症;抗酸染色(+);溃疡新鲜组织分枝... 报告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男,19岁。左踝溃疡2年,逐渐扩大,并伴右外踝溃疡2个月。溃疡为无痛性,深达肌层,边界清楚,溃疡边缘有黑褐色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肉芽肿性炎症;抗酸染色(+);溃疡新鲜组织分枝杆菌共同引物PCR扩增阳性。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皮肤慢性溃疡。采用利福平、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及左氧氟沙星治疗1个月余,溃疡缩小并行植皮手术,术后创面愈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 皮肤 慢性 分枝杆菌 非结核
下载PDF
《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实施效果调查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宁 李娟 付红艺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9期3166-3168,共3页
采用问卷调查和试卷定量分析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自我学习评价、教学评价和不同认知层次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 全科医学概论 教学 自我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 课程认知
下载PDF
日光相关性皮肤肿瘤中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和形态的观察
7
作者 丁小洁 熊心猜 +1 位作者 李惠 眭维耻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LC)数量及形态变化与日光相关性皮肤肿瘤发病的关系,以及其与良恶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脂溢性角化病(SK)、角化棘皮瘤(KA)、光线性角化病(AK)、基底细胞癌(BCC)及鳞状细胞癌(SCC)各15份标本...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LC)数量及形态变化与日光相关性皮肤肿瘤发病的关系,以及其与良恶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脂溢性角化病(SK)、角化棘皮瘤(KA)、光线性角化病(AK)、基底细胞癌(BCC)及鳞状细胞癌(SCC)各15份标本中CD1a的表达。光镜下观察各标本中LC形态的变化,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各标本单位面积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与正常皮肤比较,SK皮损中LC的数量略有减少(P>0.05),而KA、AK、BCC和SCC皮损中LC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SK、KA分别与AK、BCC和SCC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皮损中LC的形态也发生明显变化,且在皮肤恶性肿瘤中变化更为明显。结论LC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降低,促进了皮肤肿瘤的发生,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LC的数量越少,形态变化越明显。紫外线辐射可能在这些皮肤肿瘤LC的数量和形态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 皮肤肿瘤 日光 数量 形态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性病方面的进展
8
作者 余兵 翁瑞全 李惠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5期321-323,共3页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的10 ̄100倍。它可以有效地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从而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有机联系起来。大量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排斥和...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的10 ̄100倍。它可以有效地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从而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有机联系起来。大量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已有关于树突状细胞在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等方面的报道,就树突状细胞在性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性传播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梅毒 尖锐湿疣 疱疹 生殖器
下载PDF
红蓝光联合治疗与单纯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5
9
作者 黄林 付红艺 +1 位作者 李惠 高永良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74,共2页
目的:比较红光(630nm)和蓝光(415nm)联合治疗与单纯蓝光(415nm)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红蓝光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蓝光治疗组,分别进行8周治疗,于实验第2周、4周、6周、8周对疗效进... 目的:比较红光(630nm)和蓝光(415nm)联合治疗与单纯蓝光(415nm)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红蓝光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蓝光治疗组,分别进行8周治疗,于实验第2周、4周、6周、8周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9例患者完成了实验,红蓝光联合治疗组对脓疱、结节/囊肿的疗效(皮损总数的减少率)较单纯蓝光治疗组好,而单纯蓝光治疗组对丘疹的疗效较好,所得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治疗结束后,两组皮损总有效率无差异性(P〉0.05)。结论:红蓝光联合治疗及单纯蓝光治疗均对面部寻常型痤疮有一定的疗效,虽然二者总体疗效无差别,但对不同类型皮疹的疗效不同,且所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红蓝光 蓝光
下载PDF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21例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文俊 方木平 李惠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6年来收治的21例DM,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31例单纯DM,PM为对照组,对相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共21项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40岁、恶性红斑、... 目的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6年来收治的21例DM,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31例单纯DM,PM为对照组,对相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共21项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40岁、恶性红斑、临床症状典型而CK≤参考值、ESR>35 mm/h、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中有显著意义。结论应考虑将年龄>40岁、恶性红斑、临床症状典型而CK≤参考值、ESR>35mm/h、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纳入DM,PM合并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恶性肿瘤 高危因素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与恶性肿瘤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文俊 李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38-539,共2页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常并发恶性肿瘤,其高危因素包括45岁以上男性、恶性红斑、无肌病症状、伴有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反应差等。两者伴发的机制可能为:病毒感染、交叉免疫反应、免疫功能紊乱、遗...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常并发恶性肿瘤,其高危因素包括45岁以上男性、恶性红斑、无肌病症状、伴有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反应差等。两者伴发的机制可能为:病毒感染、交叉免疫反应、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炎 多发性 皮肌炎 肿瘤 恶性 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性分析及其耐氟喹诺酮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利先 王国富 +1 位作者 陶娅玲 蔡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87-489,共3页
目的检测128株临床分离解脲脲原体(UU)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喹诺酮类耐药UU对5种喹诺酮药物的MIC以及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检测UU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UU菌株对5... 目的检测128株临床分离解脲脲原体(UU)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喹诺酮类耐药UU对5种喹诺酮药物的MIC以及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检测UU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UU菌株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MIC,用PCR和DNA测序及序列比较检测基因突变。结果UU对多西环素最敏感,其次为米诺环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及克林霉素,对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高度耐药。而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MIC范围在0.25~8μg/mL,抑制UU活性强于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10株喹诺酮类耐药UU中有3株只有parC基因第80位TCA→TTA的突变,氨基酸由丝氨酸→亮氨酸,1株GyrA基因第95位密码子GAC→GAA的突变,氨基酸由天冬氨酸→谷氨酸。6株两者同时存在。结论在UU治疗中可首选多西环素,其次为米诺环素和交沙霉素。gyrA基因95位密码子和parC基因80位的突变密码子与UU耐喹诺酮类药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氟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机制
下载PDF
结核相关结节性红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勤宇 李惠 赵恒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是一种常见的间隔性脂膜炎,以红斑、炎症性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部分EN与结核菌感染关系密切。结核相关EN好发于女性及青少年,最常见的结核病类型是原发型结核和淋巴结结核,但大多...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是一种常见的间隔性脂膜炎,以红斑、炎症性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部分EN与结核菌感染关系密切。结核相关EN好发于女性及青少年,最常见的结核病类型是原发型结核和淋巴结结核,但大多数患者缺乏相应结核病表现。其发病机制认为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以及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有关。EN主要根据皮损病理诊断确诊,其组织学表现为不伴血管炎的间隔性脂膜炎,多有间隔增厚,伴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当怀疑结核菌感染时,则需完善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胸片、痰培养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认为即使缺乏明确的结核感染证据,对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的患者,尤其是在结核流行病区,应该进行抗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红斑 结核
下载PDF
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彭光玲 李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对比在治疗带状疱疹时早期足量使用阿昔洛韦类抗病毒药物与常规剂量治疗的病例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以我科从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来源。以患者自愿为原则,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 目的:对比在治疗带状疱疹时早期足量使用阿昔洛韦类抗病毒药物与常规剂量治疗的病例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以我科从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来源。以患者自愿为原则,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gia,PHN)的发生率。结果:对比观察治疗带状疱疹在疼痛缓解时间、止庖时间、皮损开始结痂时间、50%皮损结痂时间、皮损消失时间等各方面上,观察组明显短于两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带状疱疹PHN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治疗后1、2、3、6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其结果并无差异。对照组A与对照组B因无可比性,故未做对比。结论:对带状疱疹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抗病毒药物其治疗效果显著,应当在临床上提倡,但对于是否可以减少带状疱疹PHN的发生及减缓其疼痛程度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药物 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下载PDF
110株念珠菌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汛 李桂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25-427,共3页
目的:了解我院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其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及特比奈芬的体外敏感性。方法:收集临床110株念珠菌标本,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及API20C鉴定菌种,微量稀释念珠菌药敏试剂... 目的:了解我院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其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及特比奈芬的体外敏感性。方法:收集临床110株念珠菌标本,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及API20C鉴定菌种,微量稀释念珠菌药敏试剂板检测其药物敏感性。结果:110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94株,热带念珠菌6株,克柔念珠菌4株,光滑念珠菌4株,近平滑念珠菌2株。对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及特比奈芬的耐药率分别为0%、18.28%、1.81%、5.45%、3.63%及94.55%。结论:我院念珠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为主,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应建立真菌常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菌种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瘢痕治疗的现况及前景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文俊 李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68-670,共3页
瘢痕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压迫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该文就其治疗的现况及前景作一介绍。
关键词 瘢痕 肥厚性 瘢痕疙瘩
下载PDF
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殷建彬 李惠 张法听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22-523,共2页
报告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4岁。左侧臀部出现红肿、结节,伴疼痛和发热半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脂肪层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证明浸润淋巴细胞为T细胞来源,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脂膜炎样
下载PDF
紫外线辐射对表皮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小洁 李惠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23-325,共3页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 紫外线 辐射
下载PDF
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汛 李桂明 《皮肤病与性病》 2006年第1期17-20,共4页
随着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特别是对耐唑类菌株有效的药物研究已成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迫切需要。本文分类综述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以及最新研究开发的抗真菌药物,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提供新的... 随着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特别是对耐唑类菌株有效的药物研究已成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迫切需要。本文分类综述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以及最新研究开发的抗真菌药物,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真菌感染 新型抗真菌药物 综述 治疗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生物共振治疗前后血浆组胺和白三烯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殷建彬 李惠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07年第6期342-343,共2页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及白三烯的影响。方法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人体,对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脱敏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组胺及白三烯的含量。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浆组胺和...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及白三烯的影响。方法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人体,对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脱敏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组胺及白三烯的含量。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浆组胺和白三烯含量高于治疗后,治疗前后血浆组胺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三烯血浆含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生物共振治疗对参与慢性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炎症介质有一定的影响,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生物共振治疗 组胺 白三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