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科新一代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进展 被引量:38
1
作者 雷春燕 雷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38-942,共5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眼部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造成的眼部功能损害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靶点。进入抗VEGF治疗眼病的纪元以来,单靶点抗VEGF—A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眼部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造成的眼部功能损害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靶点。进入抗VEGF治疗眼病的纪元以来,单靶点抗VEGF—A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两年来,以阿柏西普(aflibercept,VEGF Trap—Eye,Eylea)和康柏西普(conbercept,KH902)为代表的多靶点[包括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1GF)]抗VEGF药物逐步进入临床。新一代多靶点抗VEGF药物可改善一些对单靶点抗VEGF药物治疗无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因为延长了两次用药之间的间隔又可达到同样的疗效,可减少多次眼内注射带来的相关风险。但是此类药物的新增靶点在维持血管和神经元正常功能方面可能起着作用。因此,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这类新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但仍需进一步评价这类新药潜在的不良反应。就眼科新一代抗VEGF药物,aflibercept和conbercept的基础研究、药代动力学、疗效、安全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 视网膜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 药物
下载PDF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部分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付校楠 彭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内脂褐素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及代谢情况。观察视网膜疾病不同时期FAF的分布情况及其强度变化,有助... 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内脂褐素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及代谢情况。观察视网膜疾病不同时期FAF的分布情况及其强度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观察疗效及评价疾病预后。本文对FAF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部分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自发荧光 脂褐质 共焦扫描激光眼底镜 视网膜疾病
下载PDF
23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冉瑞金 张学东 +3 位作者 田洪益 陈小丽 李颖媛 唐德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探讨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技术在接触式广角镜下对154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进行手术,观察手术疗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技术在接触式广角镜下对154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进行手术,观察手术疗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变化。结果:1.共134例154眼均顺利完成。2.手术时间28~83 min,平均(42.0±5.2 )min。3.术后1、2、3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对比均有所提高(n=154,具体P值见表1)。4.术前与术后第1、3、7、30天眼压比较,术后第1天有较低的眼压和较高的眼压,术后3天高眼压较多,术后7天、30天眼压稳定。5.3例(1.9%)术后出现低眼压,15例(9.7%)高眼压,无眼内炎发生。结论 :采用23 G无缝线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 手术疗效确切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 玻璃体切割手术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下载PDF
OCT及OCTA应用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娑 杨培增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7-681,共5页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是一种难以治愈且易复发的眼内炎性疾病,它会导致视网膜及脉络膜发生一过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为了诊断这些病理改变并进行科学研究,眼科影像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增强深度扫描模式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EDI-O...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是一种难以治愈且易复发的眼内炎性疾病,它会导致视网膜及脉络膜发生一过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为了诊断这些病理改变并进行科学研究,眼科影像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增强深度扫描模式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EDI-OCT)、SS-OCT和SS-OCTA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眼科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展示脉络膜全层结构以及监测脉络膜血流循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包括NIU在内的多种眼病。本文综述了EDI-OCT、SS-OCT和SS-OCTA在评估非感染性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以及全葡萄膜炎性眼内炎及其他脉络膜并发症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眼内炎 脉络膜疾病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结节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培增 谭涵丹 +1 位作者 叶子 易圣蓝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探讨结节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00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9086例葡萄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对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诊断、治疗、随访情况和... 目的探讨结节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00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9086例葡萄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对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诊断、治疗、随访情况和眼科及其他辅助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患者首次和末次就诊时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纳入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51例(97只眼),男性15例(29.4%),女性36例(70.6%),男女比例为1/2.4;其中46例(88只眼)患者为拟眼结节病,5例(9只眼)患者为确诊眼结节病。患者发病年龄为48(40,55)岁;90.2%患者(46例)双眼受累;88.2%患者(45例)为慢性经过,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者仅占11.8%(6例)。前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类型(49只眼,50.5%)。检眼镜检查仅发现2只眼(2.1%)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显示64只眼(66.0%)荧光素弥散性血管渗漏。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5(13.7,29.3)个月,31例患者(59只眼)的随访时间≥3个月。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占44.1%(26只眼)。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45只眼(76.3%)的炎性反应得到控制。在随访时间≥3个月的31例(59只眼)患者中,末次随访25只眼(42.3%)的BCVA≥0.8,15只眼(25.4%)的BCVA<0.3,59只患眼的BCVA均较首次就诊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P=0.006)。结论结节病性葡萄膜炎主要表现为双眼受累的慢性前葡萄膜炎,多数患者合并有亚临床视网膜血管炎。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控制大部分患者的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结节病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