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书馆数字特藏建设的紧迫性与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彦力 杨新涯 冉蔚然 《中国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6,共12页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对数字特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系统阐释数字特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按内容和形式将数字特藏划分为七种类型:实体特藏数字版本、数字灰色文献、多媒体资源、公开的互联网内容、个...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对数字特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系统阐释数字特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按内容和形式将数字特藏划分为七种类型:实体特藏数字版本、数字灰色文献、多媒体资源、公开的互联网内容、个人社交网络文书、科学数据、NFT数字藏品。在调研国内外实体特藏数字化和原生数字特藏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图书馆数字特藏建设的不足:对数字特藏的整体重视程度和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图书馆行业完整、规范、普遍的数字特藏管理与服务模式,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入藏计划和技术保障。建议:图书馆应以“当下即历史”的理念,以专题形式收集互联网内容、多媒体文献、科学数据和个人社交网络文档等未来可能成为特藏的原生数字内容;应制订完善的数字特藏建设规划,研发采集系统和管理平台,研制收集、整理和服务标准体系;重点要树立特藏观念、进行方法革新,依托特藏进行服务创新,加强数字特藏的版权控制与隐私保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数字特藏 馆藏建设 数字化转型 文化数字化
下载PDF
何以利吾国——民国孟学“义利观”研究述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锐 陈晔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9-24,共6页
"义利观"是孟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明辨"义"与"利"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还事关个人之行为及道德准则。在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义利观"的内容发生转变,但这种转变却并非凭空而来。民国学... "义利观"是孟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明辨"义"与"利"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还事关个人之行为及道德准则。在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义利观"的内容发生转变,但这种转变却并非凭空而来。民国学者对义利观的诠释,仍是承继中国传统学术思路。原本内化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义利之辨",在新旧不同的诠释之下,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及判断标准,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孟学 义利观 学术 社会
下载PDF
董逌《廣川詩故》引漢唐佚籍考論
3
作者 朱學博 《中国经学》 2023年第1期157-178,共22页
北宋末期董逌的《廣川詩故》中大量援引三家《詩》、《孔子三朝記》、崔靈恩、孫毓舊注等古書古注,其中大部分材料後世亡佚,且所引的崔靈恩舊注與《毛詩正義》中的引文還有相異之處。經全面比勘引文,可判斷董氏所引《齊詩》、漢唐古注... 北宋末期董逌的《廣川詩故》中大量援引三家《詩》、《孔子三朝記》、崔靈恩、孫毓舊注等古書古注,其中大部分材料後世亡佚,且所引的崔靈恩舊注與《毛詩正義》中的引文還有相異之處。經全面比勘引文,可判斷董氏所引《齊詩》、漢唐古注多非原本,而是出於轉引或後世編纂的别本。但不少内容於古有據,並非憑空杜撰。董氏所引《韓詩》《字書》等還關乎後世對各書亡佚時間的判斷,背後更涉及從寫本時代到刻本時代古書舊注與知識信息傳播、接受的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董逌 《廣川詩故》 《詩經》學
下载PDF
“刘邦斩蛇”与“斩蛇剑”的文化史考察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99,共6页
刘邦斩蛇传说作为受命之符对汉代政治而言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道德力量"与"理性思维"的介入,后人对它的解读几经调试,最终批判、否定的态度占据了上风。至于斩蛇剑,受当时思维习惯影响,其获得与遗失都被描述得极... 刘邦斩蛇传说作为受命之符对汉代政治而言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道德力量"与"理性思维"的介入,后人对它的解读几经调试,最终批判、否定的态度占据了上风。至于斩蛇剑,受当时思维习惯影响,其获得与遗失都被描述得极具神异色彩,甚至还被后人赋予了灵应的道德判断力。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与传国玺并驾齐驱的皇权象征符号,除了在斩蛇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因为先秦秦汉之际器物成为论证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工具。不过,由于佩剑之礼的式微,尚武之风的衰退,斩蛇剑一类兵器在这种政治文化消亡之先,便退出了论证、展示政治权力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斩蛇 斩蛇剑 故事 器物 政治文化
下载PDF
从“有无互成”到“天人相合”——周汝登本体论思想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田探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9-207,327,共9页
周汝登的本体论思想建基于有无之间互缘互构的关系。这种关系投射于其心学领域中,表现在层层递进的三个方面:在良知与见闻关系上,两者互相缘构;在理、气、心关系上,呈现为以"理、气总之一心"为纲,以"即心即理"和&qu... 周汝登的本体论思想建基于有无之间互缘互构的关系。这种关系投射于其心学领域中,表现在层层递进的三个方面:在良知与见闻关系上,两者互相缘构;在理、气、心关系上,呈现为以"理、气总之一心"为纲,以"即心即理"和"即理即气"为目之双层架构;在太极与物的关系中,指明了道德法则的自定自有。进而从"无善无恶"和"千圣所传一心"两个维度揭橥出良知心体实为通达古今的引导性场域,以及道德法则的历史性根源。由此可知,良知心体在更宏大的视域中是连接天人的场所,它决定了天道呈现的方式和天人互构关系建立的途径,同时也是对程朱理学"天理"观的祛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 良知 无善无恶 天人
下载PDF
北魏灵太后“转轮王”与“佛”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胤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6期21-30,共10页
北魏孝明帝时,灵太后胡氏为当朝的实际执政者。灵太后在临朝称制后,便开始遵照佛经记载的转轮王模式推行一系列护法措施,亦即通过运用外来的转轮王观念,加强其权位的正当性。但除了"佛教转轮王"的形象外,灵太后还似建构有&qu... 北魏孝明帝时,灵太后胡氏为当朝的实际执政者。灵太后在临朝称制后,便开始遵照佛经记载的转轮王模式推行一系列护法措施,亦即通过运用外来的转轮王观念,加强其权位的正当性。但除了"佛教转轮王"的形象外,灵太后还似建构有"佛"之面貌,不仅利用佛教符谶来暗示天下,自己以女身成佛,还与孝明帝并称"二帝"或"二圣",同时在石窟中设计"二佛并立"的特殊布局。此外,灵太后还欲通过《华严论》的修撰,来具体阐释"转轮王即佛"的观念,并通过《华严经》的弘广,来为自己的统治提供神圣且合法化的支持。虽然从现有资料来看,灵太后并未公开宣称自己是"转轮王"或"佛",但她推广佛教的一些措施,以佛教信仰教化天下的作为,都表明了她所努力的方向。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这位颇具女权意识的实际君主,正是运用了佛教王权的相关理论,来告知天下她所具有的最高政治权力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灵太后 转轮王 佛教
下载PDF
祠神、先贤、名宦:射洪神信仰的嬗变与衰落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晔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3-85,共13页
射洪神陆弼是宋代蜀中著名祠神,该信仰的维持、发展是凭借陆弼先贤直臣的"人生履历"、灵应神迹不断、朝廷多次封赐、一定程度进入道教神谱来保障的。而包括射洪神在内的蜀三大神合祀,则进一步推动了信仰的发展。宋元之际在朝... 射洪神陆弼是宋代蜀中著名祠神,该信仰的维持、发展是凭借陆弼先贤直臣的"人生履历"、灵应神迹不断、朝廷多次封赐、一定程度进入道教神谱来保障的。而包括射洪神在内的蜀三大神合祀,则进一步推动了信仰的发展。宋元之际在朝代更替的大动荡中,射洪神丧失了维持其信仰基础的地域社会。明代以来陈子昂先贤祭祀与射洪神信仰的混同,加之陆弼自身名宦特性的彰显,最终导致作为祠神的射洪神信仰走向衰落。而这一衰落历程中,明清流行的先贤、名宦祠祀兴盛背景下,具备相近性质的祠神在信仰世界中的困境显露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洪神 射洪祠 陈子昂 先贤 名宦
下载PDF
城随境迁:佛教影响下的北魏洛阳城市变迁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胤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6期15-26,共12页
洛阳是北魏后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467—499)迁洛,至永熙三年(534)孝静帝(524—552)迁邺,北魏都洛凡41年。在这41年间,其城市面貌因受佛教扩张的影响,曾经出现过阶段性的历史变迁。洛阳从迁都初期寥... 洛阳是北魏后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467—499)迁洛,至永熙三年(534)孝静帝(524—552)迁邺,北魏都洛凡41年。在这41年间,其城市面貌因受佛教扩张的影响,曾经出现过阶段性的历史变迁。洛阳从迁都初期寥廓的汉晋遗留之都,逐渐发展成宣武、孝明帝时期(510—528)寺塔林立的繁华都市。其城市空间日益拥挤,给都城管理也带来了压力。京邑面貌的变迁过程体现出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并留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洛阳 佛教 寺院 《洛阳伽蓝记》
下载PDF
阳明后学周汝登的工夫论及相关理论向度的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探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26-30,43,共6页
阳明后学周汝登的工夫论向来被视为顿悟与渐修并重,这是一种误解。他提出的"悟必兼修、修必兼悟"说,实际上是"修必以悟为基础,悟渗透于修"的悟、修一体论,而不是以悟、修二分为前提。因而,他才以"修为无迹&qu... 阳明后学周汝登的工夫论向来被视为顿悟与渐修并重,这是一种误解。他提出的"悟必兼修、修必兼悟"说,实际上是"修必以悟为基础,悟渗透于修"的悟、修一体论,而不是以悟、修二分为前提。因而,他才以"修为无迹"作为他的工夫论的至高境界。他训"学"为"觉",把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道德实践均训为"学",从而使以士君子为主的道德生活走向平民化,但这也使得道统的权威性下降了。为了防止这种普泛化的道德实践背离道统,周汝登区分了"维世范俗"之学和"尽性知天"之学。前者以既有之成规约束普通民众;后者则引导有志为君子者透显自性,教化世人。这样的区分既使儒学落脚于民间,不至于沦为士大夫凌空蹈虚的玄谈,也降低了背离儒学道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汝登 悟修一体 道统
下载PDF
爱欲、哲学与婚姻--普鲁塔克与柏拉图的爱若斯形象比较
10
作者 罗晓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5-100,共6页
普鲁塔克的《爱欲论辩录》接续柏拉图的"爱欲"论题,论及哲学爱欲与婚姻的关系,揭露男童恋的反自然本性,赞美异性之爱及婚姻的意义。与狄俄提玛"爱若斯是精灵"不同,普鲁塔克笔下爱若斯是"神",其不但有助... 普鲁塔克的《爱欲论辩录》接续柏拉图的"爱欲"论题,论及哲学爱欲与婚姻的关系,揭露男童恋的反自然本性,赞美异性之爱及婚姻的意义。与狄俄提玛"爱若斯是精灵"不同,普鲁塔克笔下爱若斯是"神",其不但有助于友谊的形成和美德的成长,且引领男人的灵魂走向"哲学的上升之路";性爱的庇护神阿佛洛狄忒则在婚姻中襄助爱若斯。基于此,普鲁塔克驳斥了男童恋者对美德和友谊的虚假关怀。他指出,婚姻是古老宗教传统下神圣的结合,能够藉"夫妇互爱"成就哲学对智慧和美的"爱欲"。普鲁塔克作为柏拉图式哲人和德尔菲祭司的双重身份,是我们理解其上述立场的关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哲学 婚姻 男童恋 爱若斯
下载PDF
“中庸的”无神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学》关于神及神事的论述初探
11
作者 罗晓颖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4,共7页
亚里士多德谈论哲学、幸福、智慧、美德,分析运动、灵魂、原因等诸观念时无不涉及"神"这一概念。不过,这个明显不同于奥林珀斯山众神的"神",在自然哲人那里未曾有明确定义,亚里士多德却以哲学的方式将之确立起来。... 亚里士多德谈论哲学、幸福、智慧、美德,分析运动、灵魂、原因等诸观念时无不涉及"神"这一概念。不过,这个明显不同于奥林珀斯山众神的"神",在自然哲人那里未曾有明确定义,亚里士多德却以哲学的方式将之确立起来。这个"神"既是哲学的最高原则,也是无形之中否弃传统诸神的利器。因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之神"更接近无神论,或者说更有可能颠覆传统的诸神信仰。然而,透过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中对神与神事的论述,我们却发现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层面对传统诸神信仰的维护和建构。本文试图探究亚里士多德在这些作品中如何论及神与神事,并尝试理解其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哲学 诸神 《伦理学》 《政治学》 无神论
下载PDF
试论《圣学宗传》——心学视野中的“道脉”
12
作者 田探 《华夏文化》 2017年第3期7-8,共2页
《圣学宗传》是阳明后学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别号海门)为传扬心学所著的学案体的学术思想史书。此书共计十八卷,大体可分为四部分:其一,传说时代的人物,主要包括三皇五帝、伊尹、傅说、文王、武王、周公等;其二,宋以前的儒者,... 《圣学宗传》是阳明后学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别号海门)为传扬心学所著的学案体的学术思想史书。此书共计十八卷,大体可分为四部分:其一,传说时代的人物,主要包括三皇五帝、伊尹、傅说、文王、武王、周公等;其二,宋以前的儒者,主要人物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孟子、荀子,还有汉朝的董仲舒、扬雄,隋朝的王通,唐朝的韩愈;其三,宋元诸儒,包括“北宋五子”、朱熹、吕祖谦、杨简、陆九渊等;其四,明心学儒者,主要有王守仁、王畿、钱德洪、邹守益、王艮、罗洪先、罗汝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主要人物 阳明后学 学术思想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董仲舒 吕祖谦
下载PDF
场域与惯习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一夜情”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6,共9页
近10年来一夜情的发生率在我国逐年增长,并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从关系的视角,运用场域与惯习理论,采用定性深入访谈的方法,呈现一夜情形成的5个阶段,分析总结发生在陌生人与熟人之间两种不同的一夜情,探索行动者所处的各种不同场域... 近10年来一夜情的发生率在我国逐年增长,并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从关系的视角,运用场域与惯习理论,采用定性深入访谈的方法,呈现一夜情形成的5个阶段,分析总结发生在陌生人与熟人之间两种不同的一夜情,探索行动者所处的各种不同场域,揭示"性社会交往惯习"的"前理性"、"社会性"和"建构性",有助于理解在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夜情 场域 惯习
下载PDF
人类学视野中的灾难和文化要素的探讨 被引量:10
14
作者 苏珊娜·霍夫曼(SusannaHoffman) 陈梅 彭文斌 《民族学刊》 2015年第4期29-35,104-106,共10页
本文对灾难以及灾难发生、演变、预防和减灾方面的文化要素进行了述评。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阐述了文化和灾难的概念和性质,揭示了不同的文化因素在灾难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风险、危险、时间、空间、人口居住密... 本文对灾难以及灾难发生、演变、预防和减灾方面的文化要素进行了述评。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阐述了文化和灾难的概念和性质,揭示了不同的文化因素在灾难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风险、危险、时间、空间、人口居住密度、社会阶层、性别、年龄、职业、社区、宗教、环境适应、故土恋等和灾难发生的脆弱性紧密相关,是减灾备灾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说明了影响文化变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 文化 脆弱性
下载PDF
韩愈《谢自然诗》的文化史考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凌 陈晔 《云梦学刊》 2015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韩愈创作的《谢自然诗》在对"白日飞升"真实性存而不论的前提下,质疑了飞升的性质、意义。该诗本身的文本特质,后代阅读心理和理解角度的差异,共同造成了对它的意义认识长期存在分歧。对历代知识精英来说,本诗所蕴含的对抗异... 韩愈创作的《谢自然诗》在对"白日飞升"真实性存而不论的前提下,质疑了飞升的性质、意义。该诗本身的文本特质,后代阅读心理和理解角度的差异,共同造成了对它的意义认识长期存在分歧。对历代知识精英来说,本诗所蕴含的对抗异端神秘主义思想资源的特殊功能应受重视,不但可以约束自身、警觉世人,也可作为知识精英自身理性言说的事实依据。该诗在塑造"正确认识"的同时,韩愈在儒学"道统"叙事述中的地位同样得到了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谢自然诗 意图 解读
下载PDF
荆公门人徐君平生平发覆与著述辑考
16
作者 朱学博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26-532,共7页
由于徐君平《三经音辨》《韩退之别传》的亡佚,学界一直难以研究其书的思想内涵。又因其生平资料较少,后人对其著述内容、学术思想了解较少。今对徐氏《音辨》《别传》等书进行考辨,并进一步探究其与荆公新学的联系,以此揭示其作为荆公... 由于徐君平《三经音辨》《韩退之别传》的亡佚,学界一直难以研究其书的思想内涵。又因其生平资料较少,后人对其著述内容、学术思想了解较少。今对徐氏《音辨》《别传》等书进行考辨,并进一步探究其与荆公新学的联系,以此揭示其作为荆公新学传人的重要学术地位,同时对于徐氏生平履历和著述加以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君平 《三经音辨》 王安石 新学
下载PDF
陈鹏飞生平著述考——兼论永川陈少南墓真伪
17
作者 朱学博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1年第2期105-111,共7页
重庆永川近年被宣传为两宋之际的经学家陈鹏飞的归隐之地,并有陈鹏飞故居和陈鹏飞墓地。然通过宋代史料的考证,可以明确陈鹏飞是浙东永嘉人,卒于广东惠州,并未到过永川地区。上述误会是由于清代地方志的错误记载造成。同时本文依据宋代... 重庆永川近年被宣传为两宋之际的经学家陈鹏飞的归隐之地,并有陈鹏飞故居和陈鹏飞墓地。然通过宋代史料的考证,可以明确陈鹏飞是浙东永嘉人,卒于广东惠州,并未到过永川地区。上述误会是由于清代地方志的错误记载造成。同时本文依据宋代文献材料,梳理陈鹏飞的生平、历官、著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鹏飞 永川 墓地 宋代
下载PDF
中国灾害人类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永祥 彭文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共9页
本文对中国灾害人类学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述评,认为中国灾害人类学有多种灾害研究类型,如地震、干旱、泥石流、灾荒史、石漠化等,但系统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源于汶川大地震之后。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灾害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理论解释框架和方法... 本文对中国灾害人类学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述评,认为中国灾害人类学有多种灾害研究类型,如地震、干旱、泥石流、灾荒史、石漠化等,但系统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源于汶川大地震之后。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灾害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理论解释框架和方法论问题,认为多种灾害类型的研究,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多种研究方法论,特别是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是中国灾害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灾害人类学 研究述评
原文传递
宋代陆使君信仰研究——兼论蜀三大神合祀的区域祠神整合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晔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4,共9页
陆使君陆弼是宋代四川地区的重要祠神,南宋后期曾远传长江中下游地区,具备一定的全国影响力。该信仰的兴起、传播,除了灵应神迹不断、朝廷多次封赐等许多祠神具备的一般性原因外,陆弼直臣良吏的"人生履历"也备受士大夫推崇。... 陆使君陆弼是宋代四川地区的重要祠神,南宋后期曾远传长江中下游地区,具备一定的全国影响力。该信仰的兴起、传播,除了灵应神迹不断、朝廷多次封赐等许多祠神具备的一般性原因外,陆弼直臣良吏的"人生履历"也备受士大夫推崇。正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其得以跻身蜀三大神之列。由区域祠神传播、整合形成三神合祀,地域命名祠神成为惯例,深刻反映了地域意识的强化以及蜀地神灵的跨区域发展。然而,陆使君在三大神中灵应性与功能性最弱,他最突出的神格特性是忠直爱民的杰出官员,这使他受到了士人推崇,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于合祀之外的信仰发展。随着陆使君先贤、名宦性质在明清受到更多强调,其祠神色彩虽未完全剥落却无可避免地处于淡化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使君 射洪神 祠神 合祀
原文传递
从面对到上章:中唐至五代次对、转对制变迁研究
20
作者 陈晔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3年第6期33-39,共7页
中唐以来创立的奏对形式次对、转对,是皇帝"延英""、入"听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制度渊源上一脉相承,于朝廷日常行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代朝会听政制度废弛,后唐明宗另创"内殿起居"加以整顿,转对也... 中唐以来创立的奏对形式次对、转对,是皇帝"延英""、入"听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制度渊源上一脉相承,于朝廷日常行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代朝会听政制度废弛,后唐明宗另创"内殿起居"加以整顿,转对也转而主要依附该制举行。受"起居"礼仪性强于行政性影响,此后转对重要性大大降低,实现方式也从"面对"变成"上章"。但是这种看似衰退的变迁却为宋代士大夫的制度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对 转对 听政 变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