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丹 张杰 +3 位作者 周小华 陈红梅 董立春 谭世语 《化工高等教育》 2013年第1期103-105,共3页
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专业英语来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的分析、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剖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地位、内容、方法和手... 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专业英语来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的分析、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剖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地位、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有机反应“五-九法则”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
作者 邹小兵 罗自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21期30-31,共2页
将有机反应综合为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和酸碱反应五个大类——"五反应法则"(简称"五法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机反应中自由基、正离子和负离子三种中间体,将取代和加成各分为为自由基、亲核、亲电三类,扩... 将有机反应综合为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和酸碱反应五个大类——"五反应法则"(简称"五法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机反应中自由基、正离子和负离子三种中间体,将取代和加成各分为为自由基、亲核、亲电三类,扩充"五法则"为"九法则"——自由基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取代、自由基加成、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五-九法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交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 化学教学
下载PDF
医学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小霞 刘作华 +4 位作者 赵先英 刘毅敏 肖湘 季卫刚 赵华文 《基础医学教育》 2013年第7期700-701,共2页
医学化学设计性实验是为适应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课教学改革需要而开设的新型实验,在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上都有别于传统验证性实验。以药用醋酸中总酸度的测定为例,介绍了医学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 医学化学设计性实验是为适应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课教学改革需要而开设的新型实验,在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上都有别于传统验证性实验。以药用醋酸中总酸度的测定为例,介绍了医学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教学体会。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化学 设计性实验 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
下载PDF
伴随化学反应的液液相间传质现象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东翔 Tarasov V.V.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01-707,共7页
液液体系中形成动态相间分散层 (IDZ)的观点合理解释了伴随化学反应的传质动力学特性 .研究表明 ,用 3 - (正十二烷基 )胺萃取HCl时发生的萃取速率突变现象 ,可用由于局部反应平衡常数的变化和浓度梯度增长 ,在有机相边界层内形成W/O型... 液液体系中形成动态相间分散层 (IDZ)的观点合理解释了伴随化学反应的传质动力学特性 .研究表明 ,用 3 - (正十二烷基 )胺萃取HCl时发生的萃取速率突变现象 ,可用由于局部反应平衡常数的变化和浓度梯度增长 ,在有机相边界层内形成W/O型IDZ过程予以解释 .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IDZ的液滴数量与尺度 ,进而显著地改变通过相界面的扩散系数 .如果表面活性剂能够稳定IDZ和 (或 )促进反应剂在液滴表面上的吸附 ,则呈现正效应 ;如果表面活性剂使IDZ的稳定性降低和 (或 )减弱液滴表面对反应剂的吸附 ,则观察到负效应 .上述现象在 2 -羟基 - 5 -辛基二苯甲酮肟萃取和反萃Cu2 +的过程中得到了证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萃取 界面现象 化学反应 相间微乳液 传质动力学 液液相间传质 3-(正十二烷基)胺 硫酸
下载PDF
药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小霞 刘作华 +1 位作者 赵先英 刘毅敏 《广东化工》 CAS 2009年第11期183-183,185,共2页
为适应当前教学时数不断压缩的形势和新时期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文章提出了改革《无机化学》理论课教学模式、精简实验课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无机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小霞 刘作华 +1 位作者 赵先英 刘毅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年第6期616-618,共3页
科学素养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品质的培养,是实现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所面临的新挑战。介绍了科学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讨论... 科学素养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品质的培养,是实现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所面临的新挑战。介绍了科学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讨论了化学实验课各教学环节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科学素养
下载PDF
探讨小分子跨膜机制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中的氧化磷酸化
7
作者 王丹 张杰 +3 位作者 周小华 王洪辉 董立春 谭世语 《化工高等教育》 2013年第2期88-91,共4页
生物化学中氧化磷酸化是生物能学的关键点和难点,学生往往对此概念模糊,理解困难。我们通过对小分子跨膜机制进行探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氧化磷酸化 小分子跨膜机制
下载PDF
周期性机械激励液液体系相界面层的传质特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东翔 薛荣书 +1 位作者 谭世语 Tarasov V V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在改装的恒界面池中采用微分传质系数研究了无机酸和金属盐液液萃取 (反萃 )体系动态相界面的传质速度对可控界面机械激励的响应 .作用于液液体系相界面区域的机械激励不仅显著影响相间区域的扩散渗透性 ,而且明显稳定了液液体系相间区... 在改装的恒界面池中采用微分传质系数研究了无机酸和金属盐液液萃取 (反萃 )体系动态相界面的传质速度对可控界面机械激励的响应 .作用于液液体系相界面区域的机械激励不仅显著影响相间区域的扩散渗透性 ,而且明显稳定了液液体系相间区域的传质条件 ,减小了实验误差 .微多相层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相间动量与物质的传输特性 .用微多相层的概念解释了对相界面区域的激励有助于引发Marangoni表面对流及其他实验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现象 传质 萃取动力学 界面激励
下载PDF
生姜蛋白酶提取及反胶束纯化工艺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蔡海燕 周小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43-547,551,共6页
本文研究了生姜中生姜蛋白酶的分布及贮藏中的活力变化 ,研究了从新鲜生姜中提取生姜粗蛋白酶及用AOT 异辛烷和CTAB庚烷 /辛醇反胶束萃取该酶的工艺和方法。实验结果指出 :在贮藏茎中生姜蛋白酶的活力为 2 .7μg/mL·min-1,在膨大... 本文研究了生姜中生姜蛋白酶的分布及贮藏中的活力变化 ,研究了从新鲜生姜中提取生姜粗蛋白酶及用AOT 异辛烷和CTAB庚烷 /辛醇反胶束萃取该酶的工艺和方法。实验结果指出 :在贮藏茎中生姜蛋白酶的活力为 2 .7μg/mL·min-1,在膨大茎中该酶活力为 0 .6 8μg/mL·min-1,而在幼嫩茎中活力最低 ,仅为0 .4 8μg/mL·min-1。新鲜生姜在 0℃下贮藏 2 4h即完全丧失活力 ,在室温下贮藏 3d后其活力损失达38 2 5 %。用 10倍 0 .2mol/L、pH =6 .0的磷酸缓冲液 (4℃ )三次提取生姜蛋白酶 ,其提取率分别为 6 4 .75 %、14 .2 8%和 5 .2 %。用 6 5 %饱和度的 (NH4) 2 SO4沉淀提取液中的生姜蛋白酶 ,再以 pH 6 .2、0 .1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溶解 ,其比活力达到 4 .2 1(μgPro/ μgPro·min-1)。生姜蛋白酶的 pI =5 .4~ 5 .5 ,在pH 5 .4以上 ,用AOT 异辛烷反胶束不能萃取出生姜蛋白酶 ,但却可以萃取出 71.86 %的杂蛋白。用CTAB庚烷 /辛醇反胶束二次萃取AOT 异辛烷萃余液 ,其蛋白质萃取率为 6 0 .2 5 % ,萃取液中生姜蛋白酶理论比活力达到 4 9.77(μgPro/ μgPro·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蛋白酶 AOT 新鲜 萃取率 反胶束 贮藏 提取率 取出 缓冲液 活力
下载PDF
传质体系界面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东翔 谭世语 黄会清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对传质界面现象及使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分类、概括 ,归纳了影响界面传质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介绍了描述传质界面结构的相间σ相、界面相物理化学模型 ,总结了相间分散层 (IDZ)模型的原理、动力学过程与伴随的界面过程特征。并为IDZ... 对传质界面现象及使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分类、概括 ,归纳了影响界面传质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介绍了描述传质界面结构的相间σ相、界面相物理化学模型 ,总结了相间分散层 (IDZ)模型的原理、动力学过程与伴随的界面过程特征。并为IDZ结构寻找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体系 界面现象 动力学 液相萃取
下载PDF
硝酸反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对传质的影响
11
作者 谭世语 张东翔 +1 位作者 黄会清 Tarasov V.V.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18,共4页
在改进的传质池中研究了 3种表面活性剂对硝酸反萃体系传质的影响。实验表明 ,在不加界面激励时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大大降低硝酸反萃的传质系数 ;加界面激励时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增加硝酸反萃的传质系数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减小... 在改进的传质池中研究了 3种表面活性剂对硝酸反萃体系传质的影响。实验表明 ,在不加界面激励时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大大降低硝酸反萃的传质系数 ;加界面激励时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增加硝酸反萃的传质系数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减小传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激励 表面活性剂 反萃 传质
下载PDF
相界面传质微乳液法制备氧化铜超细粉体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东翔 廖云志 +1 位作者 涂昀 黎汉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6-470,共5页
以H2C2O4水溶液反萃CCl4-P204-CuSO4组成的有机相中的Cu2+,利用相界面传质过程产生的动态微乳液过程获取CuC2O4沉淀,经分离、热解得到了CuO超细粉体.探讨了H2C2O4浓度、热分解温度等制备条件对CuO超细粉体结构和粒径的影响.当P204的体... 以H2C2O4水溶液反萃CCl4-P204-CuSO4组成的有机相中的Cu2+,利用相界面传质过程产生的动态微乳液过程获取CuC2O4沉淀,经分离、热解得到了CuO超细粉体.探讨了H2C2O4浓度、热分解温度等制备条件对CuO超细粉体结构和粒径的影响.当P204的体积分数φ≥20%时,CuO粉体颗粒变小;反萃沉淀的陈化时间不影响氧化铜粉体粒径.在制备过程中,CuSO4浓度为0.10~0.12mol/L、反萃温度为15~20℃,所制备的氧化铜粉体呈黑褐色、无硬团聚、分散性好、纯度高,属单斜晶系结构,平均粒径小于10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超细粉体 相界面沉淀 传质 微乳液
下载PDF
溴硝醇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谭世语 汤波 +1 位作者 张云怀 程德红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57-259,共3页
以硝基甲烷和甲醛为原料 ,在碱性条件下经烷羟基化和溴化两步反应合成了溴硝醇。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中水与醇的体积比以及溶剂用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 :V(水 )∶V(醇 ) =0 4∶1 0 ,V(溶剂 )∶V(反应原料 ) =... 以硝基甲烷和甲醛为原料 ,在碱性条件下经烷羟基化和溴化两步反应合成了溴硝醇。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中水与醇的体积比以及溶剂用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 :V(水 )∶V(醇 ) =0 4∶1 0 ,V(溶剂 )∶V(反应原料 ) =2 1∶1 0 ,烷羟基化反应时间为 1 5h ,反应温度为 5℃ ;溴化反应时间为 0 5h ,反应温度为 10℃。产品收率可达到 78% ,质量分数为98%。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红外、质谱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硝醇 烷羟基化反应 溴化反应 合成 杀菌剂
下载PDF
楝属植物中药用成分的研究开发 被引量:13
14
作者 唐英 谭世语 张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4-337,共4页
楝属植物杀虫剂因其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和谐性而倍受社会青睐。目前 ,国内对楝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印楝素、川楝素的作用对象、作用机理等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认识 ,并已开发出一些有效的新产品。本文对楝属植物中药用成分的... 楝属植物杀虫剂因其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和谐性而倍受社会青睐。目前 ,国内对楝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印楝素、川楝素的作用对象、作用机理等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认识 ,并已开发出一些有效的新产品。本文对楝属植物中药用成分的研究开发现状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楝属植物 中药用成分 研究开发 印楝素 川楝素 利用
下载PDF
电致变色聚苯胺透明薄膜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利 何艳 +1 位作者 田庆军 左哲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4,共3页
采用浸渍聚合化学法合成聚苯胺电致变色膜。研究和探讨了单体浓度、聚合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苯胺透明导电膜电学性能及其电致变色性的影响 ,确定了常温下在玻璃基片上直接合成具有电致变色性的聚苯胺膜的最佳工艺条件 ,并用模糊数... 采用浸渍聚合化学法合成聚苯胺电致变色膜。研究和探讨了单体浓度、聚合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苯胺透明导电膜电学性能及其电致变色性的影响 ,确定了常温下在玻璃基片上直接合成具有电致变色性的聚苯胺膜的最佳工艺条件 ,并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对试验条件进行分析 ,得到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多因素试验条件的权数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电致变色 透明薄膜层次分析 浸渍聚合化学法
下载PDF
生物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尚军 谭世语 张研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2-13,73,共3页
缓蚀剂防护技术在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酸洗缓蚀剂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猛,缓蚀剂机理和测试方法的发展促进缓蚀剂新品种的开发以满足工业的需要。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入研究缓蚀剂作用机理... 缓蚀剂防护技术在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酸洗缓蚀剂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猛,缓蚀剂机理和测试方法的发展促进缓蚀剂新品种的开发以满足工业的需要。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入研究缓蚀剂作用机理的构效关系,合成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环境友好缓蚀剂。综述了缓蚀剂的种类,着重介绍了生物缓蚀剂的缓蚀机理,并讨论了生物缓蚀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缓蚀剂 缓蚀机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HZ-841吸附树脂精制银杏叶总黄酮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小华 曾晖 李端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6-79,75,共5页
本文研究了用HZ-84 1吸附树脂精制银杏叶总黄酮的工艺。用 10BV 70 %的乙醇分三次提取脱脂银杏叶粉中的银杏叶总黄酮 ,其收得率为 4. 8% ,纯度为 2 1 .7% ;用 30BV纯净水、微波解冻提取 30min ,银杏叶总黄酮的收得率及纯度分别是 2. 6... 本文研究了用HZ-84 1吸附树脂精制银杏叶总黄酮的工艺。用 10BV 70 %的乙醇分三次提取脱脂银杏叶粉中的银杏叶总黄酮 ,其收得率为 4. 8% ,纯度为 2 1 .7% ;用 30BV纯净水、微波解冻提取 30min ,银杏叶总黄酮的收得率及纯度分别是 2. 6 3%和 13 .4 %。HZ 84 1树脂对银杏叶总黄酮的动态吸附容量在pH =7 0时为0. 2 6 5g/mL树脂 ,动态吸附平衡时间为 10min。酸度对HZ- 84 1树脂吸附银杏叶总黄酮有显著影响 ,当pH =5 . 0时 ,其静态吸附量可达到 0. 32 2g/mL。吸附了银杏叶总黄酮的HZ 84 1树脂可用乙醇洗脱 ,当洗脱液pH =9 0、乙醇浓度为 90 %、洗脱流速 3BV/h时 ,5BV洗脱液的收得率为 1 .8%。用无水乙醇洗脱的银杏叶总黄酮经过真空浓缩、干燥 ,获得的浅黄色粉末中银杏叶总黄酮含量为 37. 3% ,产品收得率为 2 . 4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总黄酮 HZ-841树脂 吸附工艺 精制
下载PDF
溶剂萃取法提取亮氨酸和异亮氨酸 被引量:4
18
作者 谭世语 薛荣书 +1 位作者 周志明 杨红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1998年第12期23-26,共4页
研究了用二(2-乙基己基)磷酸(P204)作萃取剂,从毛发水解生产胱氨酸的二次母液中提取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方法和条件。研究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水相初始pH为4.0时,用30%的P204(体积分数)正庚烷溶液,萃取相比... 研究了用二(2-乙基己基)磷酸(P204)作萃取剂,从毛发水解生产胱氨酸的二次母液中提取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方法和条件。研究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水相初始pH为4.0时,用30%的P204(体积分数)正庚烷溶液,萃取相比为1,可萃取出水相中近70%的亮氨酸和异亮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 异亮氨酸 萃取 溶剂萃取 氨基酸
下载PDF
苯乙烯催化环氧化制备氧化苯乙烯 被引量:7
19
作者 程德红 谭世语 +2 位作者 张翠歌 唐英 彭良臣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03年第2期28-29,共2页
以苯乙烯为原料 ,双氧水为氧化剂 ,钼酸铵为催化剂 ,氧化三丁锡为相转移剂 ,硫酸钠为引发剂 ,氯仿为溶剂制备氧化苯乙烯。研究了催化剂、相转移剂、反应时间、氧化剂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 :当加入 2 5ml苯乙烯、2 5ml双氧水、2 5ml三... 以苯乙烯为原料 ,双氧水为氧化剂 ,钼酸铵为催化剂 ,氧化三丁锡为相转移剂 ,硫酸钠为引发剂 ,氯仿为溶剂制备氧化苯乙烯。研究了催化剂、相转移剂、反应时间、氧化剂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 :当加入 2 5ml苯乙烯、2 5ml双氧水、2 5ml三氯甲烷、0 9g钼酸铵、2 5ml氧化三丁锡和0 1g硫酸钠时 ,双氧水转化率为 86 96%,氧化苯乙烯收率为 74 42 %,反应的选择性为 85 5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催化 环氧化 制备 氧化苯乙烯
下载PDF
硝酸萃取传质过程中的界面弛豫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东翔 谭世语 薛荣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在萃取装置中研究了激励相界面的硝酸传质过程。该装置是一个改进的传质槽,它有保温夹套和一条穿过两相用于激励相界面的带子。硝酸浓度的变化采用插入水相的电导仪探针检测,用录象方法记录实验中的界面现象。实验采用TBP、TOA... 在萃取装置中研究了激励相界面的硝酸传质过程。该装置是一个改进的传质槽,它有保温夹套和一条穿过两相用于激励相界面的带子。硝酸浓度的变化采用插入水相的电导仪探针检测,用录象方法记录实验中的界面现象。实验采用TBP、TOA和THA作为萃取剂,用四氯化碳、甲苯或7~13C烷烃做萃取溶剂。实验结果表明,激励相界面能够提高传质速率;在传质开始前对界面的休息和老化可以改变传质的初始速率。通过录象证实,激励相界面能够加速界面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动力学 界面弛豫 传质系数 硝酸介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