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蜀古建筑漫谈
1
作者 李盛虎(文/图) 《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 2022年第12期73-76,共4页
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梁思成、刘敦桢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大后方四川开展了一场漫长的古建筑调查。在这次后被称为“川康古建筑调查”的旅程中,看惯了北方官式建筑的大师们,被巴山蜀水间灵动不羁的遗构深深吸引,巴蜀古建就这样在... 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梁思成、刘敦桢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大后方四川开展了一场漫长的古建筑调查。在这次后被称为“川康古建筑调查”的旅程中,看惯了北方官式建筑的大师们,被巴山蜀水间灵动不羁的遗构深深吸引,巴蜀古建就这样在战火纷飞中第一次映入学人眼中。随着营造学社落户宜宾李庄,大批建筑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西南内陆,并不约而同地对不拘法式、灵活多变的巴蜀古建给予高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古建筑 抗战大后方 官式建筑 刘敦桢 梁思成 灵活多变
原文传递
彝漆三彩 千古图腾——彝族三彩漆器漫谈
2
作者 李盛虎 《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 2024年第4期75-76,共2页
红黑黄三色是世界各地古代艺术的经典配色:从古希腊红底黑彩的地中海记忆到玛雅文明黄底黑彩的安第斯风格,以至黄河上游从仰韶到马家窑持续近三千年的红黑黄彩陶文化,而两汉四百年的红黑传统更是将这一经典配色深植在了华夏民族的血液... 红黑黄三色是世界各地古代艺术的经典配色:从古希腊红底黑彩的地中海记忆到玛雅文明黄底黑彩的安第斯风格,以至黄河上游从仰韶到马家窑持续近三千年的红黑黄彩陶文化,而两汉四百年的红黑传统更是将这一经典配色深植在了华夏民族的血液里。与其说红黑黄是一种配色,倒不如说其承载了人类祖先关于太阳、火焰与土地的共同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雅文明 彩陶文化 黑彩 配色 红黑 马家窑
原文传递
画出年味 年在画中——传统木版年画漫谈
3
作者 李盛虎 《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 2024年第2期74-76,共3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千古名句可能是人们最为熟识的关于春节的诗篇,诗中的“桃符”便是后世所称的年画。色彩斑斓、寓意吉祥的年画与爆竹一样,最初是以驱鬼压邪的功用出现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千古名句可能是人们最为熟识的关于春节的诗篇,诗中的“桃符”便是后世所称的年画。色彩斑斓、寓意吉祥的年画与爆竹一样,最初是以驱鬼压邪的功用出现的,人们将降妖除魔的“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的神号书写在同样有驱邪功能的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左右,以避邪祟。慢慢地,神号演变成更为直观的神像,桃木板演变为更为廉价的纸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号 千门万户 春风送暖 千古名句 桃符 王安石
原文传递
碎瓷嵌艺 檐上花开——嵌瓷艺术漫谈
4
作者 李盛虎 《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 2023年第5期75-77,共3页
嵌瓷起源并流行于闽南和潮汕地区,也称“剪瓷雕”“剪黏”“贴饶”,是一种屋脊装饰艺术,通过将彩色碎瓷片镶嵌在灰塑的泥坯上,瓷片的釉面色彩和表面弧度形成斑驳繁复的肌理,达到建筑装饰的效果。嵌瓷至迟在明代便已出现,其产生发展与闽... 嵌瓷起源并流行于闽南和潮汕地区,也称“剪瓷雕”“剪黏”“贴饶”,是一种屋脊装饰艺术,通过将彩色碎瓷片镶嵌在灰塑的泥坯上,瓷片的釉面色彩和表面弧度形成斑驳繁复的肌理,达到建筑装饰的效果。嵌瓷至迟在明代便已出现,其产生发展与闽南和潮汕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有着密切关联。这里临山靠海,自古地狭人稠,建筑不以体量取胜,而以精致著称,加之远离中原,建筑法式独特,自成一派,呈现出用色鲜艳、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地域特点。屋脊作为建筑最突出的视觉焦点之一,最初采用灰塑加彩绘的方式进行装饰,但因海风侵蚀灰塑,色彩并不能长久保存,需反复修缮,费工费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焦点 灰塑 潮汕地区 嵌瓷 建筑装饰 长久保存 屋脊装饰 瓷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