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诗写作的虚与实
1
作者 马立鞭 《写作》 2002年第10期3-5,共3页
清画家兼诗人方薰《山静居画论》云:“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其实,此论尤适用于诗。因为以心物关系为基础的诗的意象也好,意境也好,说到底都是虚实互立互藏的关系处理问题。下面,就分别从有与无、明与暗... 清画家兼诗人方薰《山静居画论》云:“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其实,此论尤适用于诗。因为以心物关系为基础的诗的意象也好,意境也好,说到底都是虚实互立互藏的关系处理问题。下面,就分别从有与无、明与暗、露与藏的角度,谈谈新诗写作中的虚实把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诗人 虚实 意象 心物关系 意境 古人 画论 用笔 画家
下载PDF
诗艺零谈(三题)
2
作者 马立鞭 《写作(中)》 1996年第10期11-12,共2页
一、诗的内外观对诗,有人强调主观性,说:“诗是自内向外的,不是自外向内的。”(阿垅)也有人强调客观性,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何其芳)虽然后一说论者紧接着也说了“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一类的话,但... 一、诗的内外观对诗,有人强调主观性,说:“诗是自内向外的,不是自外向内的。”(阿垅)也有人强调客观性,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何其芳)虽然后一说论者紧接着也说了“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一类的话,但一锤定音的还是开宗明义的前面那一句。反映论即客观论。然则,诗虽发自心灵;但诗思的萌发,说到底,又无不是生活的赐予。“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式 何其芳 客观性 反映论 主观性 客观论 社会生活 徐悲鸿 艺术表现 表现性
下载PDF
意象诗的暗示性与契合性
3
作者 马立鞭 《写作》 2004年第11期12-14,共3页
“诗是空灵的意象铸造。”这一点,已渐次成为人们的共识。诗人的天职,简言之,也就是把纷繁的世界,筛选熔铸为二三意象。
关键词 意象诗 暗示性 审美意识 想象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