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9
1
作者 门雪娇 陈玮琪 +29 位作者 许玉园 朱以诚 胡文立 程忻 柏峰 王丽华 毛玲 曲辉 吕佩源 刘军 孙中武 孙莉 李玉生 吴中亮 吴丹红 吴波 谷文萍 范玉华 周国钰 倪俊 高峰 黄仕雄 曹勇军 彭丹涛 谢春明 蔡志友 徐运 王伊龙 陆正齐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 PA)、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s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等。BAD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0%~15%,临床上多表现为以进行性运动功能缺失(progressive motor deficiency,PDM)为主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多发生在发病48~72 h,临床预后差[2-3]。传统影像学很难发现BAD的血管病变,导致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基于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是发生在LSA和PPA部位的B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缺血性卒中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改善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预后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自光 谢宗义 +5 位作者 罗旭 刘洪材 黄琴 陈维福 马颖 程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46-849,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中等量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科老年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96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微创组)50例,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开...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中等量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科老年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96例,其中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微创组)50例,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月的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病死率。结果:术后1月,微创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除消化道出血外)、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GCS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术后1年,微创组GOS和BI均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微创组m RS低于开颅组(P〈0.05)。不过,2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替普酶是一种治疗老年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手段,能降低脑出血的并发症和致残率,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 微创穿刺引流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阿替普酶
下载PDF
自我效能理念干预模式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勇 冯平 马书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1期193-194,共2页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念干预模式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高血压患者分成A、B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模式与自我效能理念干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疾病知识知晓率及血压控制情况,以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6个月后,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念干预模式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高血压患者分成A、B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模式与自我效能理念干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疾病知识知晓率及血压控制情况,以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6个月后,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疾病知识知晓率均提高,舒张压(DBP)及收缩压(SBP)均降低,其中B组GSES评分、疾病知识知晓率比A组高,DBP、SBP比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效能理念干预模式能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压、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与疾病知识知晓率,在疾病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自我效能 疾病知识知晓率 血压控制 生活质量 护理
下载PDF
关于注射剂中添加抑菌剂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邹意琼 罗娟 邹光莉 《科技视界》 2020年第12期176-177,共2页
抑菌剂本身存在毒性,应该尽量避免抑菌剂的使用。对于非最终灭菌产品通过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产品无菌。
关键词 抑菌剂 环境控制 无菌 细菌内毒素 微生物污染水平
下载PDF
VEP监测在乙胺丁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中的作用
5
作者 金涛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15-316,共2页
近年来,结核病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TBM是由结核杆菌侵犯脑膜所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其致死、致残... 近年来,结核病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TBM是由结核杆菌侵犯脑膜所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其致死、致残率较高。我科对确诊为TBM的患者采用HRZE(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Z为吡嗪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胺丁醇 结核性脑膜炎 视觉诱发电位(VEP)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后超 张小刚 +4 位作者 刘钊 王昕 郑永玲 金涌 谢代鑫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93-896,共4页
目的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00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患者56... 目的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00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患者56例(化脓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44例(病毒组)。同一时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采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其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抽取受试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单项环状免疫扩散法和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IgG、IgA及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的脑脊液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0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4株(62.14%),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4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为主;革兰阴性菌34株(33.01%),以阴沟肠杆菌(12株)和鲍曼不动杆菌(10株)为主;真菌5株(4.85%)。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1.18%,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莫西林耐药率在40.00%~73.53%之间,对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及头孢唑林耐药率均为100.00%,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在50.00%~100.00%之间,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化脓组及病毒组患者血清IgG、Ig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脓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病毒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广泛,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血清IgG、IgA水平降低,且细菌感染时CRP水平升高,因此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IGG IGA CRP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后超 张小刚 +4 位作者 刘钊 王昕 郑永玲 金涌 谢代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292-1296,共5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重症脑卒中 肠道菌群 肠黏膜屏障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