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体重指数对初发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何煦 丘霞 周春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7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对初发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诊治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10例,按BMI标准分为三组,A组(BMI〈25 kg/m2)118例、B组(BMI:25~28 kg/m2)...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对初发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诊治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10例,按BMI标准分为三组,A组(BMI〈25 kg/m2)118例、B组(BMI:25~28 kg/m2)117例、C组(BMI〉28 kg/m2)75例,随访时间1~3年。随访结束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肾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低血糖晕厥、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并发症。结果随访结束时,C组血肌酐[(142.6±44.3)μmol/L]、尿白蛋白[(142.0±36.7)mg/24 h]、尿钠[(579.4±163.8)mmol/24 h]水平均高于A组[(122.2±36.3)μmol/L、(113.2±23.2)mg/24 h、(422.3±125.9)mmol/24 h]及B组[(127.9±40.8)μmol/L、(120.3±32.6)mg/24 h、(467.8±155.4)mmol/24 h]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尿肌酐A组[(9.3±1.9)mmol/24 h]、B组[(9.1±2.1)mmol/24 h]、C组[(9.4±1.7)mmol/24 h]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和C组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值越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越严重。A、B、C三组糖尿病足、低血糖晕厥、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方案有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胰岛素剂量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BMI越大,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越大,预后越差,对过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及早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肥胖 并发症 治疗方案
下载PDF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周春来 丘霞 何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956-958,共3页
目的评估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OADs)用于治疗以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为降糖方案的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2例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停止正在使用的预... 目的评估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OADs)用于治疗以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为降糖方案的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2例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停止正在使用的预混胰岛素,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16周,比较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剂量,并记录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研究,经甘精胰岛素治疗16周后,受试者HbA1c、FBG、BM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甘精胰岛素使用剂量较入组时预混胰岛素剂量显著减少(P<0.01)。治疗期间有2例(6.2%)受试者发生低血糖事件2次,均为一般性低血糖。结论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能有效改善预混胰岛素加或不加OADs治疗失败的T2DM患者的糖代谢,并且不增加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混胰岛素类 基础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高敏性血小板与2型糖尿病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毅 周华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4-383,共10页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发展,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并不鲜见。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大血管并发症引起的血栓事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增强、纤溶障碍及高敏性血小板共同导致的...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发展,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并不鲜见。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大血管并发症引起的血栓事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增强、纤溶障碍及高敏性血小板共同导致的血栓前状态与大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高敏性血小板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2型糖尿病特征性的代谢异常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氧化应激、系统性炎症反应、肥胖及血脂异常。这些代谢异常共同作用诱导形成高敏性血小板,常规抗血小板药物对糖尿病患者体内这一特征性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有限。通过研究糖尿病患者体内高敏性血小板的形成机制可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性血小板 2型糖尿病 大血管并发症 血栓前状态 代谢异常
下载PDF
伴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的研究
4
作者 罗燕 周春来 +2 位作者 何煦 李熙 邹瑜 《西藏医药》 2019年第6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变化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实验组,正常对照组(NC)30例。实验组依据UACR水平将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DN)、2型糖尿病... 目的探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变化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实验组,正常对照组(NC)30例。实验组依据UACR水平将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DN)、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DM)。测量所有受试者一般指标,检测生化指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空腹血清Vaspin水平。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M组、DN组血清vaspin水平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N组血清vaspin显著低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vaspin浓度与BMI呈正相关(r=0.401 P<0.01),与UACR呈负相关(r=-0.37 P<0.01)。UACR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Vaspin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是糖尿病肾病出现持续微量白蛋白前的肾脏的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 VASPIN
下载PDF
卡托普利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中的价值及适宜切点的再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罗燕 何文雯 +10 位作者 程庆丰 杨淑敏 杜志鹏 梅玫 徐智新 胡金波 王看然 何一帆 李启富 宋颖 重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研究(CONPASS)团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对卡托普利试验(CCT)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中的价值及适宜切点进行再评价。方法回顾性纳入所有完成了筛查、CCT和氟氢可的松试验(FST)的PA高危患者,利用随机数法从单侧PA患者中随机抽样,使纳入分析的单侧PA在PA中的比例达3... 目的对卡托普利试验(CCT)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中的价值及适宜切点进行再评价。方法回顾性纳入所有完成了筛查、CCT和氟氢可的松试验(FST)的PA高危患者,利用随机数法从单侧PA患者中随机抽样,使纳入分析的单侧PA在PA中的比例达35%,基于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和肾素浓度,以FST作为PA的诊断标准,构建CCT诊断P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CCT的诊断价值和适宜切点。结果纳入PA共400例,原发性高血压(EH)143例。CCT后P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6(0.83,0.89),显著高于CCT后醛固酮/肾素浓度比值(ARR)及试验前后PAC抑制率的AUCROC[0.78(0.74,0.82),0.62(0.56,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CCT后PAC 110 ng/L作为PA的诊断切点时,敏感度为73.25%,特异度为79.02%。分别联合ARR和PAC抑制率并未提高CCT后PAC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CCT是较好的PA确诊试验,推荐立位、50 mg CCT后2h PAC 110 ng/L为适宜诊断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 卡托普利试验 敏感性与特异性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黏膜表面重建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周华梅 吴晓颖 张毅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第2期146-149,共4页
2型糖尿病目前主要采用饮食、运动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由于患者依从性差和(或)合并其他代谢疾病,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在不用药物控制的前提下,真正能良好控制血糖的患者约占50%,故亟需一种额外治疗方式对其进行补充。随着... 2型糖尿病目前主要采用饮食、运动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由于患者依从性差和(或)合并其他代谢疾病,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在不用药物控制的前提下,真正能良好控制血糖的患者约占50%,故亟需一种额外治疗方式对其进行补充。随着内窥镜的发展,有人提出十二指肠黏膜表面重建术可以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辅助或替代方式,即通过内镜对十二指肠黏膜进行环形水热消融可以达到降低血糖和改善代谢的作用。本篇综述概述了十二指肠黏膜表面重建术的操作方式及其降糖机制。作为一种较新的技术,其安全性和疗效均需要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得到证据,旨在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黏膜表面重建术 糖尿病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