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虹鳟源乌尔新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与其感染的病理损伤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春艳 任思宇 +1 位作者 汪开毓 蒲华靖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7-803,共7页
自患病虹鳟肝、肾及体表溃烂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的双球状菌株K180411,回归感染证实该菌为此次发病的病原菌。菌株K180411在LB平板上形成直径1 mm的半透明菌落,无法水解七叶苷,不能利用麦芽糖、葡萄糖、精氨酸,硝酸盐还原反应为阴... 自患病虹鳟肝、肾及体表溃烂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的双球状菌株K180411,回归感染证实该菌为此次发病的病原菌。菌株K180411在LB平板上形成直径1 mm的半透明菌落,无法水解七叶苷,不能利用麦芽糖、葡萄糖、精氨酸,硝酸盐还原反应为阴性,在5%的脱纤维羊血平板上形成β溶血环,16S rRNA与rpoB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K180411与乌尔新不动杆菌MH113156和KJ789099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与rpoB系统发育分析,判定菌株K180411为一株乌尔新不动杆菌。乌尔新不动杆菌K180411感染后,虹鳟体表出现褪色斑,鳍条蛀蚀,脾肿大,肠道发炎等临床症状。组织学结果显示,肠道黏膜上皮大面积坏死,肠绒毛断裂脱落;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局灶性坏死明显;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脱落。药敏结果显示,乌尔新不动杆菌K180411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及卡那霉素敏感,对磺胺异噁唑、链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乌尔新不动杆菌 回归感染 病理损伤
下载PDF
大鲵脾脏结节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光伟 沙莎 +4 位作者 黎学练 程洁 杨芙蓉 赵长润 吴青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25,I0009,共5页
为探究重庆地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脾脏结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对发病大鲵进行了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从其肝脏、脾脏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 为探究重庆地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脾脏结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对发病大鲵进行了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从其肝脏、脾脏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患病大鲵脾脏有大量白色结节,质脆,病理切片发现脾组织有出血及丝网状纤维素分布,淋巴细胞部分消失;肝细胞肿胀、变性。从肝脏中分离到1 株病原菌,命名为KNL-1。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对试验鲫鱼和大鲵均有较强的致病力,试验动物死亡率高达100%,大鲵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为该病的致病菌。综合分离菌的16SrDNA 序列测定、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BIOFOSUN-GN 系统鉴定结果,确定KNL-1 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 masoucid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先锋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麦迪霉素和羧苄西林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杀鲑气单胞菌 结节症 致病性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大鲵“烂脚”症状的中草药治疗
3
作者 程洁 刘晓庆 +3 位作者 周文亥 吴青 熊林 吴垚磊 《科学养鱼》 2017年第11期68-69,I0001,共3页
2016年9月,重庆某大鲵养殖场大量出现“烂脚”症状,据养殖场负责人介绍,患病大鲵四肢先出现小红点,接着开始演变为多个刀切一般的小伤口,随即开始逐步溃烂,最终直至将整个肢体腐烂脱落,而此时,大鲵也将近死亡(图见彩中插2)。发现症状... 2016年9月,重庆某大鲵养殖场大量出现“烂脚”症状,据养殖场负责人介绍,患病大鲵四肢先出现小红点,接着开始演变为多个刀切一般的小伤口,随即开始逐步溃烂,最终直至将整个肢体腐烂脱落,而此时,大鲵也将近死亡(图见彩中插2)。发现症状到大鲵死亡仅短短的7~10小时,期间,广谱性的抗生素以及伤口消毒药物对此症状没有任何治疗作用。近些年来,中草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作用 中草药 大鲵 症状 消毒药物 养殖场 负责人 抗生素
下载PDF
配合饲料和鲢鱼肉对大鲵生长的比较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皓迪 王双 +5 位作者 李虹 冯麒凤 陈小川 黎学练 雷登华 罗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2,共7页
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和鲢鱼肉对大鲵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99±0.15)g的大鲵幼体48尾,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55.67%,粗脂肪6.83%)和鲢鱼肉(粗蛋白18.03%,... 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和鲢鱼肉对大鲵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99±0.15)g的大鲵幼体48尾,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55.67%,粗脂肪6.83%)和鲢鱼肉(粗蛋白18.03%,粗脂肪4.11%)共92d。结果显示:(1)饲料组大鲵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RR)和肌肉蛋白质合成能力均显著高于鱼肉组,饲料系数(FCR)和存活率(SR)在两个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在大鲵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全鲵粗蛋白、皮肤胶原蛋白及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鱼肉组(P<0.05),而全鲵水分、粗脂肪与肌肉的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鱼肉组(P<0.05)。(3)饲喂鲢鱼肉的大鲵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饲料组(P<0.05),而两个试验组的胃H+-K+-ATP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4)饲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大鲵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鱼肉组(P<0.05),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低于鱼肉组(P<0.05),两个试验组的肠道抗氧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大鲵可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而且相比于投喂新鲜鲢鱼肉,人工配合饲料饲喂大鲵,在提高生长性能、促进大鲵合成皮肤胶原蛋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说明人工配合饲料可以替代新鲜饵料成为大鲵的主要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配合饲料 鲢鱼肉 生长 消化酶 抗氧化
下载PDF
紫苏叶可促进中国大鲵生长并改善部分生理功能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杭忠 李伟龙 +5 位作者 罗莉 陈拥军 李虹 翟旭亮 薛洋 熊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4-780,共7页
为研究紫苏叶在大鲵日粮中的生物学效果,配制4组不同紫苏叶含量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D0(0)、D1(1%)、D2(2%)和D3(3%),饲喂初始体质量为(54.23±0.26)g的大鲵105d。结果显示:(1)大鲵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 为研究紫苏叶在大鲵日粮中的生物学效果,配制4组不同紫苏叶含量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D0(0)、D1(1%)、D2(2%)和D3(3%),饲喂初始体质量为(54.23±0.26)g的大鲵105d。结果显示:(1)大鲵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均在D2组达到最优,且饲料系数(FCR)最低。(2)D2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优,显著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随紫苏叶添加量增加有下降趋势,但不显著;水分含量变化不明显。(3)紫苏叶添加能显著提高胃肠功能,胃蛋白酶活性、H^(+)-K^(+)-ATP酶活性在D1组最佳;肠道脂肪酶活性、Na^(+)-K^(+)-ATP酶活性及肠道屏障功能在D2组最佳;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在D3组最佳。(4)当紫苏叶添加量为2%时,肝脏和肠道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5)紫苏叶添加能改善免疫及肝功能,显著降低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和一氧化氮(NO)含量分别在D2和D3组显著提高。(6)D2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最为理想;总胆固醇(TC)含量则随紫苏叶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甘油三酯(TG)含量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日粮中2%紫苏叶添加在改善大鲵生长性能和胃肠肝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 紫苏叶 生长性能 胃肠功能 肝功能 免疫 脂质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