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BL联合SPOC模式在全科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研 被引量:2
1
作者 田春 王爱华 《成才之路》 2021年第35期31-33,共3页
全科医师是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之一,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全科医学见习教学目标就是将全科医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全科见习医师。能否培养出思维活跃、临床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团队合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出众的全科医学人... 全科医师是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之一,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全科医学见习教学目标就是将全科医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全科见习医师。能否培养出思维活跃、临床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团队合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出众的全科医学人才,与全科医学见习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相关性。文章结合全科医学见习教学经验,探讨TBL联合SPOC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全科医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L SPOC 岗位胜任力 全科医学 临床见习教学
下载PDF
老年胸主动脉钝性伤的重症救治分析
2
作者 邵世锋 肖钦 +5 位作者 沈方龙 张迅 郝志鹏 伍正彬 谢晓娟 王耀丽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5期762-767,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胸主动脉钝性伤(blunt traumatic aortic injury,BTAI)的临床特点及损伤机制,对老年BTAI重症救治经验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BTAI患者19例,≥60岁9例为观察... 目的分析老年胸主动脉钝性伤(blunt traumatic aortic injury,BTAI)的临床特点及损伤机制,对老年BTAI重症救治经验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BTAI患者19例,≥60岁9例为观察组,<60岁1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差异,总结重症救治策略。结果观察组Stanford分型、损伤起始部位、治疗前心率(80.78±17.31)次/min、脉压差(56.44±16.49)mmHg、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11.50±4.55)109/L、血小板(platelet counts,PLT)(175.56±59.49)109/L、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3.11(2.69,4.73)g/L、血清D-二聚体(D-dimer,D-D)7379.00(2300.78,9758.00)μg/L、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cTnT)0.01(0.01,0.02)μg/L较对照组Stanford分型、损伤起始部位、治疗前心率(95.00±15.43)次/min、脉压差(59.70±17.79)mmHg、WBC(13.51±7.17)109/L、PLT(217.60±201.79)109/L、Fib 3.28(2.66,4.18)g/L、DD 2501.50(1099.44,6404.50)μg/L、cTnT 0.11(0.01,0.27)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3例(33.33%)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9例(90.0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4(7,18)d、ICU住院时间0(0,5)d、再次入住ICU次数0(0,1)次与对照组住院时间21(17,32)d、ICU住院时间8(4,12)d、再次入住ICU次数1(1,2)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AI全年龄段可发生,老年BTAI Stanford分型、损伤特点及临床表现与年轻BTAI无差异;老年BTAI治疗选择非手术治疗为主,ICU重症综合救治管理改善老年BTAI非手术治疗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钝性伤 临床特点 老年人 重症监护
原文传递
让人猝不及防的不速之客——急性脑出血
3
作者 蒋杨峥 《健康世界》 2024年第2期14-16,共3页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也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它的发生是由于非创伤性的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形成血肿。血肿会压迫周围的正常脑组织,造成脑功能的损害或死亡。急性脑出血的发病率在中国很高,占脑卒中的...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也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它的发生是由于非创伤性的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形成血肿。血肿会压迫周围的正常脑组织,造成脑功能的损害或死亡。急性脑出血的发病率在中国很高,占脑卒中的18.8%~47.6%,是脑卒中的第二大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正常脑组织 非创伤性 脑卒中 脑功能 紧急情况 脑实质内 脑内血管
原文传递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切除术患者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田春 王爱华 +1 位作者 高苑淞 邓小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63,共16页
背景与目的:尽管大量的动物实验已证实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可显著改善肝切除术后残余肝早期的组织灌注和氧合作用,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改善手术预后,提高生存率。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关于RIPC减少HIRI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因此,... 背景与目的:尽管大量的动物实验已证实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可显著改善肝切除术后残余肝早期的组织灌注和氧合作用,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改善手术预后,提高生存率。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关于RIPC减少HIRI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价RIPC在肝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评估RIPC策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22年5月。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肝功能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主要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1项RCT,包含851例患者,其中RIPC组422例,对照组4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各项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RIPC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WMD=-74.92,95%CI=-126.18~-23.67,P=0.004;WMD=-66.37,95%CI=-106.47~-26.27,P=0.001),但各研究间有明显异质性(I2=98%,I2=95%),两组术后第3、7天ALT与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第1、3、7天的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其余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IPC应用于肝切除术中的临床获益有限,并不能减轻肝切除术后HIRI引起的肝损伤。但以上结论仍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RCT研究加以验证。此外,目前所有临床研究都是在异丙酚麻醉或异丙酚复合吸入性麻醉下进行的,这也是一个争论的热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